郭學靜 (山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041000)
本科階段,我們的專業(yè)名稱是藝術設計,設計為重。那什么叫設計呢?“設計”這個詞,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理解它的含義,“設”是指思想、思維,世界觀,“計”是器、技術。研究生階段,我們的專業(yè)名稱是設計藝術,藝術為重?!八囆g”所指的是思想,是“道”,是一種意識狀態(tài)。所以我們在這一階段應該更注重自己本身思想境界的提升與塑造。好的設計是覺察到人類更深層的需求,聽到別人聽不到的,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打開本自具足的覺察和警覺,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生活的豐富多彩,讓自己活的更精微一點,少一些無聊的評判和摻活。
“美學”這個詞是由德國人鮑勃加登首先提出的,寫作“Asthetik”原本意思是指與感覺器官有關的知覺中具有審美功能的感性知覺,在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中說:“這字照希臘字根的原義看,是感覺學?!备泄賹W習的意義是指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非常敏感的感受……因此,生命的豐厚性和記憶的深度,都來自于美的感覺。
美學是研究有關審美的規(guī)律的學科。作為新興人文科學,美學繼續(xù)吸收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使其研究更注重科學方法的運用。概念只是幫助我們來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概念并不是全部,不應該完全被概念框死,應該以概念為基石開拓廣闊新世界。然而,現行的教育制度嚴格區(qū)分當代學生的“理科學生”“文科學生”和“藝術學生”。但實事上,沒有的“科學學生”“文學學生”和“藝術學生”的純粹生活。因為生活中人對“美學”的定義是不相同的。所謂的“美”是由各種的知識和能力結合而形成的。
設計美學是一種應用美學,它所涉及到的領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所以它的核心與出發(fā)點在于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而我,對設計美學也有新的認知和感受。通過我的學習和對設計美學的思索,我個人認為,設計美學的本質是人的目的。根據美學規(guī)律,設計美的體現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其目的是一個靜態(tài)的效果。在我看來,設計美學,設計是一方面,美學是另一方面,二者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對于設計需要的是善于觀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腦,而對于美學,需要的是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和對美的認知。同時,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審美體驗和功能用途的造型活動。設計改變的不僅僅是單一物體,而是整個世界。
藝術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藝術;感性的盡頭是理性,理性的盡頭是感性。物極必反,正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它為美學研究提供方法論并指導美學研究。審美研究者與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是關于美學的。“審美”這個詞可以分開理解,“審”的含義是拿一個標準來進行判斷,這個標準是認知是角度?!懊馈钡暮x比較豐富,它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人類特定的標準,這種標準不代表全部,只代表一個角度;它代表著人類的認知、角度、判斷;它代表著自然之美,是萬事萬物本源的樣子;它是豐盛、富足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無缺憾的一種感覺;它還是一種形式邏輯。故而,審美真正的含義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各自的意蘊,當我們在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時候應更貼近它本身的美,堅持什么就是什么。
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因此,設計美學不同于傳統的繪畫和裝飾,它的研究內容不能完全抄襲傳統的美學理論。在不同的角度所運用的美學就處于不同的維度。我理解的美學與設計之間的關系,美學服務于設計,美學為設計做奠基石。想做一名好設計師,想做好的設計,先應該打開自己的五感去好好的感受這世間萬物,感受這世間精微的美妙,不應生活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每天庸庸碌碌的漂蕩與浮躁。應讓自己沉下心來去閱讀、去驗證、去探索。首先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拔高自己的審美,如何能拔高審美呢?理論上應先了解好美學知識,多看看好的設計。
美學并無門戶之見。當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恰當的融合,我們就可以創(chuàng)造藝術,創(chuàng)造美。因此,我們需要避免美學研究中的兩種傾向:一是脫離理論的整體聯系,將設計的審美特征分解為色彩美、紋理美和形態(tài)美等等。用顏色、形狀和紋理的構成理論取代設計美學的研究;另一種是脫離設計實踐,運用形而上學的幻想將設計轉換為美麗的文學。
有人會說:“設計師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主要是在設計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高的?!比欢?,美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并不局限于色彩或空間的微妙感受,還與整個社會的文化遺產和整個社會氛圍有關。設計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是技術實踐的活動,還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它還需要對科學、技術和藝術創(chuàng)作有必要的理解。
創(chuàng)意設計在生活中與人們如影隨形。無論是視覺、聽覺、觸覺等。凡是感官所能接觸到的事物與設計都離不開關系。然而,設計從來沒有最好,審美也向來沒有固定標準,設計和審美的共性在就在于它們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做好的設計,設計師本身要先系統的了解設計美學標準,培養(yǎng)好自己的審美,其次應該做到把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拔高,比如說多看好的設計作品,多做一些社會實踐,密切關注當前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讓自己與時俱進,不落伍、不掉隊。做好的設計,我們應該打開自己的五感,打開眼、耳、口、鼻、心,眼是視覺,耳是聽覺,口是味覺,鼻是嗅覺,心是觸覺,把五感都打開了之后,我們的感覺就會更精微,每打開一個感官,我們的智慧就會上升一個維度。
什么是好的作品呢?好的作品應該做到“神、形、意”三位一體皆有才是最好。為什么中國人畫油畫不像油畫不像油畫?為什么外國人畫國畫不像國畫?這一問題的答案追根溯源,是因為我們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世界觀,都不一樣,西方畫畫追求的是光影,我們東方畫畫更加追求的是意境。
欣賞作品時要入境。做到入境就要考慮畫面背后的東西,最高級的狀態(tài)就是可以從一個點看見所有。例如可以從畫中去看東西方的哲學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差異。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東西方畫之間的差異。東方畫,畫的是群像、山水、環(huán)境,用的是散點透視;西方畫,畫的是獨像,局部,用的是焦點透視。從透視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東西方看世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正如東西方人的不同,東方人更注重整體、集體的感受,西方人更關注于自己本身的感受。
那個時間點上的那個存在以及那個特殊感受是如實如是的存在的。藝術并不僅僅只是藝術這樣一個獨立的存在,藝術和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簡單來說,藝術和什么都有關系。
認字不等于明理。就如同我看一本書,我每個字都認得,我卻不能完全清楚的明白這本書所要表達真實的含義到底是什么,看到的所有都處于似懂非懂的懵懂狀態(tài)???,很重要,問題是看到了嗎?到了嗎?我們總是如同空殼一般在這世間游走,看似人在其實精神已經跑的不見蹤影,對自己說出口的話不帶有警覺,對待生活也不帶有覺察,每次給一個主題讓我去設計創(chuàng)作時,總是開始在腦中去想象,從未想過去發(fā)現生活,去看見生活。別去“創(chuàng)造”了,去看見、去發(fā)現!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帶著每個人本自具足的覺察用心看見生活,看到生命的美好。
真正好的設計就是在使用的時無法磕絆你,莫將輕易得,當作等閑看。不用糾結“美”到底是什么,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美。用發(fā)現美的眼睛去欣賞整個世界,世界就到處都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