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 要:錯金銀工藝是中國傳統(tǒng)裝飾工藝中的一枝瑰寶。它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紋飾內(nèi)容繁縟但又條理清晰。
關鍵詞:臨淄區(qū);齊文化博物館;錯金銀;錯銅壺;錯銅;范鑄
2010年9月,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淄江花園出土了一對銅壺(圖1、圖2),現(xiàn)存于齊文化博物館。壺身通體飾獨體龍紋加變形龍紋,區(qū)間以對頂三角形裝飾分隔。壺體紋飾采用錯紅銅工藝裝飾,鋪首和蓋鈕是二次范鑄工藝鑄合??梢哉f,這對銅壺的工藝形制代表了戰(zhàn)國早期手工業(yè)發(fā)展的水平。
錯紅銅裝飾是這對青銅壺的最大看點,大家對“錯”這種工藝形式的認知,以往多局限于一些對錯金銀裝飾的理解,如常見的錯金銀帶鉤以及車馬飾件等,反而對錯銅這種工藝的認識偏少。其實,錯銅這種工藝與錯金銀工藝是一脈相承,都是在利用青銅器自身的顏色與金、銀、紅銅等材質(zhì)組合后產(chǎn)生的色彩差異,加強裝飾的感官效果。
說起錯銅工藝的產(chǎn)生,首先要從這種工藝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開始。春秋晚期以前,青銅器美化裝飾都是憑自身的紋飾表現(xiàn),沒有色彩變化。不管紋飾如何繁縟也都是青銅器自身產(chǎn)生的一種單一顏色。受漆器裝飾的影響,一種色調(diào)的青銅器裝飾已不能滿足時代審美的需要。此時,錯紅銅工藝的出現(xiàn)成為必然。一般青銅紋飾裝飾的發(fā)展多是從簡到繁,錯銅工藝也是如此。錯金銀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屬于一種多元素的裝飾組合。那么錯金銀工藝的前身發(fā)展就是錯銅工藝,還屬于二元裝飾。古人把不同顏色的多種金屬通過“錯”這種手段有機整合在一起,達到了視覺上的色彩美觀,這就是錯銅或者錯金銀工藝產(chǎn)生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錯”?歷代文史資料也多有描述。首先,離戰(zhàn)國最近的、最清晰的解釋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大字典的解釋,該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涂也,從金,昔聲。”“錯”也是通假字,通“措”?!按搿币鉃椤坝檬謴驮??!敖稹敝浮敖饘倨髅蟆薄!敖稹迸c“措”聯(lián)合起來表示動手磨擦、涂飾。也可以理解成“錯”就如鎏金銀一樣,把所需裝飾的金銀通過汞溶劑涂刷或涂抹上去,然后再修整打磨,即為“錯”。但這并不是描述錯紅銅工藝的操作。許慎的《說文解字》產(chǎn)生于漢代,也許錯金銀工藝發(fā)展到漢代已經(jīng)普遍使用金涂工藝形式完成,也就是借助汞溶劑實現(xiàn)。紅銅無法和汞融合,也只有鑲嵌。那么為何還稱為錯銅?其實這只是延續(xù)的一種傳統(tǒng)叫法而已,“錯”是廣義的一種說法,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銅等圖案的,就可以叫“錯”。如《西京雜記》[1]卷一記述的文字“鴛鴦褥、金錯繡襠”,可見用金線繡成的圖案在漢代就稱“錯”。在漆器上描繪的金銀圖形也叫“錯”,《后漢書·輿服志下》:“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半鮫魚鱗,金漆錯,……”[2]所以,在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也只能就金銀錯最流行的那個年代對它的稱呼為依據(jù),沿用這種叫法。
古代對錯銅工藝的加工流程沒有資料專門描述,不過通過古人對“銅”稱謂“金”的名稱來看,錯紅銅這種工藝應該也歸屬金銀錯的范圍,那么它的操作流程也應該和先秦錯金銀工藝的流程相近?!墩f文解字》中稱金子為“黃金”,稱銀子為“白金”,稱銅為“赤金”??芍还苁倾~還是真正的黃金,在詞組里表示的都是金屬的意思,如現(xiàn)在稱謂的“五金”“冶金”等詞一樣。
1973年,史樹青在《文物》上發(fā)表的《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3],文中就談到了先秦金錯的操作方法。其制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范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后,在凹槽內(nèi)鑲嵌。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后,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后根據(jù)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边@時要把槽體修整成燕尾狀,以便固定鑲嵌金屬。第三步是把要鑲嵌的各類金屬錘揲入修整好的凹槽,因為采用的是金、銀、銅等金屬鑲嵌,其自身都有很好的延展性。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可見,錯紅銅工藝的流程也應該如此。
這對青銅壺的另一個技術體現(xiàn)就是附件部分(圖3),鋪首和蓋鈕都采用了二次范鑄工藝。這種二次范鑄工藝的產(chǎn)生,來源于青銅器范鑄過程中的鑄漏現(xiàn)象。青銅器在澆鑄過程中,由于銅水溫度、環(huán)境溫度以及合金配比流動性等多種原因,會造成局部銅水流淌不到位的問題,出現(xiàn)漏洞。這時就需要給它“打補丁”,也就是大家所知的“補鑄”。這種補鑄現(xiàn)象在商周時期一些青銅器上時常出現(xiàn)。要補鑄就要另外再加工一個范具,工序也應該和主范相同,這就是二次范鑄工藝形成的過程。
主動把這種二次范鑄工藝應用到青銅器附件的組合加工上,這是范鑄工藝中一次大的飛躍。這不僅簡化了制范工序,更為加工一些造型繁縟的青銅器創(chuàng)造了可能,再繁縟的造型也可以采用這種分鑄拼對的形式完成。
大家在圖中看到的紋飾錯紅銅部位和壺體本身色澤反差較大的現(xiàn)象,這是和自身金屬屬性有關。紋飾部分因鑲嵌的是紅銅(也就是純銅、紫銅),本身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它是含有一定氧的銅,因而又稱含氧銅,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和水分、二氧化碳等發(fā)生反應后,就會生成綠色的堿式碳酸銅。這就是直觀看到的紋飾部位呈現(xiàn)綠色的原因。青銅器由于多采用紅銅、錫、鉛等多元素合金,導電和導熱性都不如純銅,離子活性也相對比較穩(wěn)定,所以生成單一綠銹的相對比較少,特別是有些含錫量高的銅合金。青銅合金中,錫在自然受熱環(huán)境下,氧化反應會加快,在空氣中錫極易游離出合金體,在表面形成一層二氧化錫。這層二氧化錫相對比較穩(wěn)定,會在器表形成一層保護膜,在這層膜上很難再形成二次氧化。這層保護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青銅器上的錫光地子。所以,只要在生活中使用過一段時間再入土的青銅器都很難形成很厚的銹層。這也是這對壺體與紋飾部位產(chǎn)生色彩差異的主要原因。
壺體鋪首附件由于采用的是二次鑄工藝,所以環(huán)體部分是“死環(huán)”結構,這是介于有缺口的環(huán)體而起的名字。死環(huán)結構都是采用鋪首二次鑄工藝加裝上去的,也就是先把加工好的環(huán)體預先放置于鋪首范體內(nèi),然后把鋪首的范具合并到要加裝的位置施行二次澆鑄。去除范土后,鋪首環(huán)體也就套裝在鋪首鼻鉤內(nèi)了。因為鋪首采用的是二次配鑄工藝,也就是在壺體加工完后又加裝上的鋪首,所以才出現(xiàn)了這種鋪首疊壓紋飾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漢)劉歆.西京雜記[M].(東晉)葛洪,輯抄.
[2](宋)范曄.后漢書·輿服志下[M].(唐)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3]史樹青.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J].文物,19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