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亦安冉
你們都在刷網(wǎng)紅,中外大咖們卻在看吳中的古村落。6月,一群古建保護的中外大咖們來到吳中,探訪了吳中東西山的古村落,青山綠水,古村古建,讓大咖們贊嘆不已。
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世界遺產(chǎn)培訓與研究中心(WHITRAP)蘇州中心與西交利物浦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 2019“亞太地區(qū)古建筑保護與修復技術高級人才研修班——建成遺產(chǎn)的保護與地方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太湖流域的歷史園林與鄉(xiāng)村振興”,來自德國、意大利、伊朗、印度等國,以及中國北京、上海、浙江、江西、云南、香港等省市及地區(qū)的40余位古建筑保護修復專業(yè)人才在太湖畔的東西山開展了5天的研修實戰(zhàn),學員們以西山為主,先后考察了東村古村,堂里古村,明月灣古村和東西蔡古村。
這些古村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能吸引來中外的大咖?
時下吳中最火的村落,當然是《都挺好》帶火的明月灣,一部電視劇,讓這個村成了網(wǎng)紅村。
高高的古樟樹,樹身傾斜如傘似蓋,已逾1200年歷史,矗立在古村村口,迎來送往進出明月灣的人。村里的明月橋據(jù)說是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和西施共賞明月的地方,所以名字叫明月橋,現(xiàn)在這座橋是民國年間重建的。
村里的石板長街,是乾隆35年鋪設的,沿著4560塊石板,可以深入古村的角落,正是江南地區(qū)的黃梅時節(jié),雨水格外地多,這里的石板路下有陰溝,相當于城市里的下水道,可以迅速排水,路面還能防滑,所以有句老話叫:明月石板街,雨后穿繡鞋。
明月灣還有眾多家廟祠堂和家居明堂,這些建筑歷經(jīng)歲月滄桑,引人入勝。古寨門、祠堂、石板河埠、土地廟,各種古建筑云集在一個小小的太湖畔古村里,外貌古樸簡潔,內(nèi)部卻精細文雅。村落里還有許多完全依靠木料建造出來的房屋,很多房屋的木結構都是雕梁畫棟,古村里各式精致典雅的磚雕、木雕、石雕讓古建保護大咖們流連忘返。
明月灣村畔的太湖邊,有一個用花崗巖條石壘成的碼頭伸向湖中,這個碼頭原是明月灣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水上通道,外來的人由此泊舟登岸,明月灣人從這里外出經(jīng)商。白居易詩里說“湖山處處好淹留,最愛東灣北塢頭”,“北塢頭”說的就是這個碼頭。唐代的大詩人除了白居易,還有皮日休、陸龜蒙、劉長卿等都留下了贊美明月灣的詩作,皮日休說:“試問最幽處,號為明月灣”。每當夕陽西下時,太湖上點點帆船映著夕陽的余輝,最是幽靜,風光獨好。
來自菲律賓國家歷史委員會的學員Castro,學建筑出身,工作內(nèi)容與古建筑保護高度相關。這次來到吳中,他對明月灣印象最為深刻,在他看來,明月灣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地方,村里還有很多元素他都想好好研究一番。這里的古建可以追溯關聯(lián)到歷史,當下人與自然也特別和諧,明月灣的生活狀態(tài)讓Castro特別向往。
縹緲峰周邊有許多古村落,東蔡、秦家堡、西蔡三個自然村因相連,統(tǒng)稱為灣里。東蔡,因蔡源次子蔡繼孟居此而名;西蔡,因南宋秘書郎蔡源長子蔡維孟奉母定居于此而得名;秦家堡,因南宋秦觀六世孫秦宗邁定居于此而得名。
古村的街道多以花崗石、青石鋪就,明清建筑保存更有30處之多,以秦家堡的芥舟園、東蔡村的春熙堂花園、西蔡村的愛日堂花園為有名。走進古色古香的古村落,古樹高高聳立,古井泉水清澈,老屋斑駁陸離,古樸的氣息讓中外古建修復專家一見傾心。
來自中外的古建保護大咖們,探勘了西山的幾個古村,最終選擇在東蔡古村做更為深入的調研。東蔡是國家級的傳統(tǒng)村落,在整個太湖的遺產(chǎn)地當中,雖然不是非常出名,但卻擁有蘇州園林優(yōu)秀作品:春熙堂。西郊利物浦大學建筑系副教授董一平介紹,蘇州的很多文人雅士,有的愿意隱于市,也有選擇隱于野,隱居到村落中來的。歷史上的蘇州地區(qū)不僅在城中擁有大量精美的私家園林,許多雅士也在太湖周邊紛紛筑園寄情,這些歷史園林與太湖山水共生,并與其所在的傳統(tǒng)聚落一起形成了環(huán)太湖地區(qū)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蘊。東西蔡古村的私家園林,就非常有代表性,是隱居人士在太湖畔的私家園林。
芥舟園,也叫秦家花園, 秦氏世代行醫(yī),專治傷寒,兼理婦科,在西山地區(qū)頗有名氣?;▓@面積不大,僅約二分,故有“芥舟”之稱。芥舟園雖小,但雅而不俗,小巧精致,是蘇州乾嘉年間農(nóng)村小型第宅園林的代表作。
春熙堂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年間,蔡氏早年經(jīng)商湖南,致富后建造該堂,取《老子》中“眾人熙熙,如享太守,如登春臺”里的“春熙”兩字來作為堂名。春熙堂除了大廳、門樓、后樓外,還有最有價值的書房及位于書房前后的兩個小花園,四面廳、九曲橋、八角亭等許多建筑組成了一座大花園。
愛日堂,位于西蔡村,堂名取自《法言孝至》中的“孝子愛日”,意在追念祖先、珍惜光陰。愛日堂原本是一個大型宅園,現(xiàn)在僅存位于屋西的花園一座,園內(nèi)有書房、亭子(旱船)、花廊等建筑,均為清乾隆三十年所建,書房三間,名“晚香書屋”,單檐硬山式,室內(nèi)為五架梁前后軒,均施復水彎椽,上做草架、屋面。屋內(nèi)構件選材、做工都十分精正。內(nèi)四界前后金柱、梁架均園作,雕飾不多,樸素大方。
研修班的40位學員,從國際視角出發(fā),建議對春熙堂介入更多藝術元素,比如藝術節(jié)、設計大賽,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沉浸式體驗等等,來為春熙堂作藝術和品牌增值,構建春熙堂獨特的文化特色。
太湖有七十二峰,堂里有七十二堂。堂里古村在西山島的西部,因這里古代民宅建筑廳堂特別多而得名“堂里”,時至今日,堂里村尚存仁本堂、容德堂、樂耕堂、沁遠堂、樹德堂等清朝宅第建筑。
東山有一座著名的雕花樓,而西山的雕花樓就是這里的仁本堂,是西山顯赫的大戶人家徐氏所建,徐氏家族棄文從商,身雖不在仕途,但一直保留“仁”心,徐氏族人以仁修身,求實本心。
仁本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樓占地約3畝,約2500平方米左右,建筑宏偉,曾有五進七落七天井,無論是門樓磚雕、窗格木雕、還是梁柱、天頂,目之所及,都經(jīng)過精雕細刻,或花鳥魚蟲,或戲文故事,堪稱精美絕倫。
在沒有玻璃的古代,難不成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嗎?堂里古村大戶人家半透明的窗戶——明瓦,讓中外大咖們開了眼界。舊時,只有少數(shù)富戶才用得起明瓦。據(jù)說明瓦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在舊時江南很普及,用海洋貝類的貝殼、羊角、天然透明云母片磨成薄薄的方塊片,做成明瓦窗。半透明的明瓦,忽隱忽現(xiàn),既能保護隱私,又方便室內(nèi)采光,還能過濾陽光中的紫外線,讓室內(nèi)家具不易褪色。
粉墻黛瓦,青山綠水,煙雨江南,有一個古村叫東村。據(jù)說西山東村有一位殷氏,和乾隆皇帝有一段私情。乾隆南下江南時與她一見鐘情,殷氏后來誕下一名女嬰,但由于殷氏是漢人,不能帶入皇宮。乾隆只好將其安頓在東村的敬修堂內(nèi),并命人在樓下的落地長窗上雕琢了代表了12個月份的龍,來表示自己時刻陪伴這殷氏母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敬修堂便成了乾隆皇帝金屋藏嬌的地方。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會從木瀆登船行至太湖,在船上與殷氏母女相會。
東村不大,歷史遺存卻相當豐富,現(xiàn)存較完整的清朝末年以前建造的成片歷史傳統(tǒng)建筑群就有30多處,數(shù)量眾多、裝飾精美、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其中敬修堂、棲賢巷門、徐家祠堂3處為省級文保單位,萃秀堂1處為市級文保單位,學圃堂、紹衣堂、敦和堂、孝友堂、凝翠堂、維善堂6處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
臨湖而建的東村古村,遠離了都市的繁華喧囂,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tǒng)街巷風貌,青石紅磚鋪成的小徑,貫穿了這個古老的村落。穿行其間,感受得到江南古村的富庶以及淳樸的民風民俗。正值盛夏,人家門口葡萄架上葡萄掛滿了枝頭,凌霄花攀援上人家的墻壁,開得正嬌艷。
來自羅馬Sapienza大學的Simona教授,是此次研修班教學團隊的成員之一,此前,她來過中國六七次,每次都來蘇州,東村已經(jīng)來過好幾次了,這么多年Simona發(fā)現(xiàn)東村沒有什么改變。Simona教授說:“東村,一切都很和諧,盡可能多地保留了原來的東西,保住了生態(tài)平衡。在村里可以看到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等等不同年代的房子,很多房子盡管做了很多的修繕,但是痕跡不是很明顯?!盨imona希望以后來吳中度假,吳中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讓她很向往,有房子有花園的園林宅園非常和諧。在東村訪問村民的時候,Simona遇到了一位81歲的老太太,老太太笑起來的樣子特別迷人,一看就是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非常滿足的,Simona甚至想跟她交換身份,留在吳中的村里!Simona認為,古建的保護修繕,地方的轉型升級,需要找到一些更長遠的戰(zhàn)略。有時候格局不需要那么大,可以適當小一點。中國真的已經(jīng)發(fā)展得非??炝耍菚r候可以慢下來了。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TIPS
還有哪些古村令人神往?
陸巷是吳中東山鎮(zhèn)的一個小村子,背山面湖,村里明清廳堂建筑保存較為完好,被譽為“太湖第一村”。 現(xiàn)尚保留著明代建筑數(shù)十處,規(guī)模如此龐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在江南一帶實屬罕見。陸巷也在國際大咖們的行程單上,可是因為時間關系,最終沒有成形,給很多學員留下了遺憾。
陸巷是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絕對是村里的驕傲,有一種說法:因為王鏊母親姓陸,所以才有了這個村名。也有說法是因為村中筑有六條直通湖畔的巷弄,陸和六在吳語中諧音,所以名“陸巷”。唐伯虎這樣稱贊王鏊:“海內(nèi)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大咖們其實很想看看陸巷村內(nèi)保存的明清古建筑,這個村里有三十多幢,面積達上萬平方米。古村古建讓中外大咖們非常神往,很多人表示,下次有機會一定到陸巷好好考察一番。印度蒙福特大學建筑系教授JOYTI PANDEY SHARMA 介紹說,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保留了很多傳統(tǒng)村落,她此次來也是希望借鑒一些中國的經(jīng)驗做法,用來保留好文明的內(nèi)核,讓古村落可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