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南
網絡時代,留言“秒回”“詳回”總能收獲點贊,不過若是光說不練則必須要差評了。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地一小區(qū)業(yè)主三次通過市長信箱反映被開發(fā)商收取2360元燃氣工料費的問題,當地發(fā)改委、城管局與區(qū)政府都在網上給予了積極回應,孰料現實中卻依舊被“踢皮球”,煩心事遲遲未能解決。網上回應很熱情,線下兌現冷冰冰,大有“兩張臉”之感。
如今,政務上網已成大趨勢。日益多樣的發(fā)聲渠道,豐富了政府與市民的互動方式,也提高了雙方的溝通效率。但遺憾的是,技術加持了、話語變“潮”了,一些地方為民辦事的積極性卻并沒有相應提高。線上滿是真誠“很感謝,已知曉”,線下再無后文;線上信誓旦旦“馬上辦,已轉某某單位”,線下毫無進展。如此虎頭蛇尾本質上是一種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形式主義,反映出一些黨員干部的懶政怠政以及作風建設上的虛與委蛇。
必須承認,當代社會矛盾紛繁復雜,群眾訴求多元多樣,解決起來并不容易。確實有那么一些難題,網上回應只需敲敲鍵盤、動動嘴皮,實際處理卻得牽涉多方力量,遠非一兩個工作日所能完成,但這不能成為線上線下“兩張臉”的借口。
而這背后有一個更值得警惕的傾向:“互聯網+形式主義”在少數干部心中滋生,電腦屏幕很可能淪為懶官的“保護罩”。一來,不用跟辦事群眾面對面,“紅臉出汗”壓力大減;二來,便于硬拗“熱情服務”的造型,將留言板打理得井井有條,將政務網站經營得熱熱鬧鬧,對群眾訴求總是鄭重承諾“馬上就辦”,表面上讓人挑不出毛病,但關掉電腦、離開網絡就把問題一推、事不關己。從窗口到網絡,作風之弊借著載體之變隱藏得更深了。
常言道“一諾千金”,個人信用彌足珍貴,政府的公信力更是重于泰山。互聯網是有記憶的,留言板上的承諾有沒有履行,大家心里一清二楚,想靠“糊弄式”回復當障眼法,只能是自欺欺人。倘若一些基層問題甚是棘手,解決起來需要一個過程,就該老老實實、明明白白和群眾講清楚,而不是忙不迭承諾“能解決”,接下來又拖拖拉拉軟性推諉。到頭來,即使是個案也會給政府的整體形象抹黑。
群眾發(fā)聲有網上網下之別,政府責任則無線上線下之分。網上回應是形式,解決問題才是實質。市長信箱里的來信、網絡留言板上的“留聲”、官微上的評論,都是實實在在的民情民意?;貜土司鸵M,答應了就要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才是政務上網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