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摘 要】 目的:探討帶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患者60例,分為對比組(30例)與干預組(30例),給予對比組纖維組織清除與鋼板重新固定治療,給予干預組帶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愈合情況與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使用統(tǒng)計學進行分析。結果:比對兩組患者愈合率與膝關節(jié)活動良好率,干預組明顯優(yōu)于對比組,組間差異呈P<0.05,產生了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患者實施帶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有效提高愈合率,改善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組纖維組織清除;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061-02
前言
股骨中下段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創(chuàng)傷之一,常通過鎖定鋼板固定術進行治療,但術后伴隨骨不連等并發(fā)癥,影響治療效果,且不利于術后愈合,給患者帶來痛苦,降低生活質量。股骨骨折術后骨不連表示在術后的8個月后骨折兩端未出現骨性連接,且骨折端愈合停止,出現假關節(jié),屬于一種常見并發(fā)癥[1]。臨床在治療骨不連時,常采用重新復位法,但再次骨不連概率較高。近年來,有研究指出,使用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對股骨中下段骨折骨不連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愈合率,改善預后。本文將以60例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患者為對象,進行探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患者60例,選取時間為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分為對比組(30例)與干預組(30例)。其中對比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與14例;年齡為41-78歲,平均年齡為(49.82±4.61)歲。干預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8例與12例;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為(49.28±4.47)歲。在統(tǒng)計軟件SPSS19.0中將干預組與對比組患者的基本信息輸入,組間差異呈P>0.05,則說明數據結果統(tǒng)計學意義未產生。
1.2 方法
1.2.1 對比組
給予對比組纖維組織清除與鋼板重新固定治療:
取仰臥位體位,行全身麻醉操作,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上次手術的切口位置作一切口,將皮下組織進行逐層分離,使不連部位充分暴露,對病變部位的粘附纖維組織進行清除,重新取原手術鋼板進行固定,將切口關閉。
1.2.2 干預組
給予干預組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
取仰臥位體位,行全身麻醉操作,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上次手術的切口位置作一切口,將皮下組織進行逐層分離,使骨折斷端充分暴露,取出斷裂螺釘,將骨折端嵌入纖維組織進行清除。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孔徑的髓內釘與鈦合金鎖定鋼板,在股骨外側放置,并對鋼板鉆孔,將帶鎖髓內釘鉆入并固定,剝離骨折端的皮質,取自體的髂骨松質骨在骨折斷端間隙與周圍進行填充,植骨完成,進行復查,待滿意后將切口關閉。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對患處進行冰敷,幫助止血與消腫。術后第二天,輕微活動患肢,術后約1周,對患肢進行屈伸性功能鍛煉,并定期復查,指導早期的下地負重有關訓練。
1.3 觀察指標
對干預組、對比組患者不同方法治療后隨訪一年的愈合情況與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進行統(tǒng)計。其中愈合情況是通過X片診斷,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為以患者主訴與X片診斷結果,若X片診斷為愈合,無疼痛即為優(yōu),X片診斷改善,疼痛減輕,即為良,X片無變化,疼痛無改善,即為差,活動良好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研究中的各項數據結果輸入軟件(SPSS19.0)進行證實,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以(%)為基準,組間予以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現形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予以T值檢驗,結果證實后差異呈P<0.05,則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產生。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比較
干預組30例患者實施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30例患者治愈,占比100%;對比組30例患者實施纖維組織清除與鋼板重新固定治療,25例患者治愈,占比83.33%,組間差異呈P<0.05,產生了統(tǒng)計學意義(X2=5.4545)。
2.2 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比較
比對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良好率,干預組明顯優(yōu)于對比組,組間差異呈P<0.05,產生了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
3 討論
骨不連,即骨折不愈合,發(fā)病率較高,多伴隨功能缺失與骨折部位疼痛,影響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2]。大量臨床數據表明,引發(fā)骨不連的因素有很多,如骨折部位供血不足、無菌性感染、骨折對位不良、影響不良等,因此改善血液循環(huán)與營養(yǎng)不良為股骨中下段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重點。臨床對于股骨中下段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以手術方式為主,較為常見的有鋼板重新固定治療、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其中鋼板重新固定是通過清除骨折端的粘附纖維組織,并重新適應鋼板固定,積累了傷骨孔洞,使處入釘的選擇余地減小,若患者伴隨骨質疏松,增大鋼板固定難度,極易引發(fā)松動斷裂;而帶鎖髓內釘固定中心性明顯,有助于剪力與旋轉力對抗,從而使內收效應減輕,促進固定穩(wěn)定性增強,同時擴髓時所產生的骨碎屑可作為內植骨材料,使植骨效應產生,提高骨折斷端穩(wěn)定性,促進愈合,另外擴髓與大直徑髓內釘治療使堅固性加強[3],對術后的早期康復鍛煉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干預組患者的愈合率與膝關節(jié)活動良好率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
綜上所述:對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患者實施帶鎖髓內釘+鎖定鋼板+植骨治療,有效提高愈合率,改善膝關節(jié)活動情況,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張振中,侯瑞青,沈靜, 等.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6,22(8):1345-1347.
[2] 吳懷鉅.附加鎖定鋼板結合自體骨移植治療股骨干骨折髓內釘固定術后骨不連[J].浙江醫(yī)學,2016,38(13):1105-1106.
[3] 郭繼民.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7,25(1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