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蓮,張淑芳,蔡廣珍,許顯鑫,馬玉坤,劉 輝,馬學(xué)文
(臨夏州氣象局,甘肅 臨夏731100)
甘肅中部是全國有名的旱作農(nóng)業(yè)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十分惡劣,干旱頻繁,大部分農(nóng)民主要是靠天吃飯,農(nóng)田以自然降水為主要水分來源,甘肅最主要的自然災(zāi)害是旱災(zāi),在各種自然災(zāi)害中,不管是影響范圍還是影響程度,都占居首位[1]。
臨夏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nèi)地形復(fù)雜,氣候多變,既具有大陸性氣候特點,又有季風(fēng)和高原邊坡山谷地形氣候特征,從北至南,以年干燥度和天然植被指標(biāo)劃分為干旱、半干旱、半濕潤、濕潤4 個區(qū),氣候地域性差異懸殊[2]。臨夏州平均年降水量481.3 mm,平均年蒸發(fā)量1 349.6 mm,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3 倍[3]。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3%[4],尤其是臨夏中北部地區(qū),年降水量嚴(yán)重不足,制約了本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的提高[5]。研究得出,隨著氣溫上升,降水量自南向北遞增,臨夏干旱發(fā)生概率,也由北向南呈遞減趨勢。臨夏干旱發(fā)生概率,從20 世紀(jì)60 年代中期至今,主要發(fā)生在春末夏初,并且出現(xiàn)區(qū)域性干旱年份占干旱年份的60%,春末夏初旱導(dǎo)致春小麥花粉干枯,影響玉米出苗、拔節(jié),是造成作物產(chǎn)量低的的主要因子,也是臨夏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重的一類干旱;據(jù)多年受災(zāi)資料分析,受災(zāi)年份,受災(zāi)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3 以上[6]。多年來研究西北地區(qū)氣候變化及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影響的比較多[7-15]。劉德祥等研究分析了氣候變暖對干旱災(zāi)害的影響,指出氣候暖干化對甘肅農(nóng)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16]。本文通過對臨夏地區(qū)氣溫、降水、干旱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揭示臨夏溫濕變化對當(dāng)?shù)馗珊涤绊憽?/p>
采用臨夏5 縣1 市1971—2018 年氣溫、降水,與多年平均值(1981—2010 年的30 a 平均值)對比,1980—2018 年干旱統(tǒng)計資料,分析48 a 來臨夏氣溫、降水的變化規(guī)律及演變趨勢,以及對干旱影響。
采用統(tǒng)計分析方法、線性傾向估計法對臨夏氣溫、降水,年、季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利用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檢驗方法(Mann-Kendall)對氣溫進行突變檢測,若UF 或UB 值>0,代表氣溫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0 代表氣溫表現(xiàn)為下降趨勢。如果UF 與UB 在臨界值±1.96 之間有明顯的交點(α=0.05 顯著性水平),且UF 隨后上升超過1.96 或下降低于-1.96,就認(rèn)為氣溫產(chǎn)生了突變,上升超過1.96 表示氣溫由低向高突變,下降低于-1.96 表示氣溫由高向低突變,這個明顯的交點就是氣溫突變的開始點。
2.1.1 年平均氣溫的年際變化特征
氣溫的年際變化是: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稱為氣溫年際變化。表1 中最低月(1月)與最高月(7 月)為臨夏各地1967—2018 年1月、7 月月平均氣溫中最高與最低平均氣溫之差,全年的值為1967—2018 年年平均氣溫中最低與最高年平均氣溫之差,各地年平均氣溫年際變化在2.5~3.3 ℃之間;最熱月(7 月)年際變化幅度在4.5~6.8℃之間,最冷月(1 月)年際變化幅度在4.1~9.3 ℃之間。由表1 看出,氣溫年際變化幅度不大,最熱月與最冷月氣溫年際變化幅度都比氣溫年際變化大,最熱月永靖溫度年際間差異最大,最冷月中部的臨夏市溫度年際間差異最大,最冷月比最熱月更容易出現(xiàn)氣溫年際間更大的波動。
表1 臨夏各地平均氣溫年際變化幅度℃
根據(jù)臨夏氣象實測資料,1971—2018 年,臨夏年平均氣溫7.0 ℃,呈上升趨勢,平均傾向率0.27 ℃/10 a。20 世紀(jì)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初中期為相對偏冷時段。1997 年后,年溫度距平都為正距平,尤其是1998—2006 年,2009—2010 年,2013—2018 年,氣溫增暖明顯,整體趨勢變化為顯著上升。
圖1 為Mann-Kendall 年平均氣溫的突變檢驗圖,UF 和UB 兩條曲線在1997 年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0~2(臨界線)之間,說明氣溫突變是從1997 年開始的,UF 值在2006 年超過了2,說明從1997 年開始,臨夏氣溫呈上升態(tài)勢,到2006 年時上升態(tài)勢顯著,縱觀曲線發(fā)展趨勢情況,臨夏氣溫上升趨勢的顯著性仍在增加。
圖1 臨夏年均氣溫Mann-Kendall 突變檢驗
2.1.2 各季節(jié)氣溫變化
2.1.2.1 冬季
1971—2018 年,臨夏冬季(上年12 月至翌年2月)平均氣溫-4.9 ℃,平均傾向率0.42 ℃/10 a。20 世紀(jì)70 年代、80 年代初中期、90 年代初中期為相對偏冷時段。90 年代后期開始進入暖期,且氣溫急劇增暖,整體趨勢變現(xiàn)為顯著上升。
圖2 臨夏冬季氣溫Mann-Kendall 突變檢驗
圖2 為Mann-Kendall 冬季平均氣溫的突變檢驗圖,UF 和UB 兩條曲線在1994 年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2~2(臨界線)之間,說明冬季氣溫突變是從1994 年開始的,UF 值在2006 年超過了2,2006 年后,UF 值一直在2 附近徘徊,說明從2006 年開始,雖然臨夏冬季氣溫仍呈上升態(tài)勢,但到2006 年后上升態(tài)勢變緩。
2.1.2.2 春季
1971—2018 年,臨夏春季(3—5 月)平均氣溫8.2 ℃,平均傾向率0.40 ℃/10 a。20 世紀(jì)70 年代、80年代、90 年代初中期為相對偏冷時段。90 年代后期開始進入暖期,且氣溫急劇增暖,整體趨勢為顯著上升。
圖3 為Mann-Kendall 春季平均氣溫的突變檢驗圖,UF 和UB 兩條曲線在2005 年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0~2(臨界線)之間,說明春季氣溫突變是從2005 年開始的,UF 值在2015 年超過了2,說明從2015 年開始,臨夏春季氣溫呈上升態(tài)勢,到2015 年時上升態(tài)勢顯著,縱觀曲線發(fā)展趨勢情況,臨夏春季氣溫上升趨勢的顯著性仍在增加。
圖3 臨夏春季氣溫Mann-Kendall 突變檢驗
2.1.2.3 夏季
1971—2018 年臨夏夏季(6—8 月)平均氣溫17.3 ℃,平均傾向率為0.38 ℃/10 a。20 世紀(jì)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90 年代初中期為相對偏冷時段。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暖期,氣溫急劇增暖,整體趨勢變化為顯著上升。
圖4 為Mann-Kendall 夏季平均氣溫的突變檢驗圖,UF 和UB 兩條曲線在2000 年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2~2(臨界線)之間,說明氣溫突變是從2000年開始的,UF 值在2010 年超過了2,說明從2010年開始,臨夏夏季氣溫呈上升態(tài)勢,到2010 年時上升態(tài)勢顯著,縱觀曲線發(fā)展趨勢情況,臨夏氣溫上升趨勢的顯著性仍在增加。
2.1.2.4 秋季
1971—2018 年臨夏秋季(9—l1 月)平均氣溫7.0 ℃,平均傾向率0.31 ℃/10 a。20 世紀(jì)70 年代、80年代初中期、90 年代初中期為相對偏冷時段。2000年代后開始進入暖期,整體趨勢變現(xiàn)為顯著上升。
圖5 為Mann-Kendall 秋季平均氣溫的突變檢驗圖,UF 和UB 兩條曲線在1996 年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0~2(臨界線)之間,說明氣溫突變是從1996 年開始的,UF 值在2014 年超過了2,說明從2014 年開始,臨夏秋季氣溫呈上升態(tài)勢,縱觀曲線發(fā)展趨勢情況,臨夏秋季氣溫上升趨勢的顯著性仍在增加。
圖4 臨夏夏季氣溫Mann-Kendall 突變檢驗
圖5 臨夏秋季氣溫Mann-Kendall 突變檢驗
2.2.1 降水量地理分布特征
臨夏地區(qū)降水量的空間分布極不均勻,北部永靖、東鄉(xiāng)縣200~500 mm 之間,中部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兩縣400~800 mm;南部和政、康樂縣500~800 mm;南部太子山沿線在800 mm 以上,據(jù)甘肅省水文站記載,太子山腳下尹集鄉(xiāng)新發(fā)村,年降水量達1 030.4 mm,為2018 年前甘肅省年降水量之冠。臨夏地區(qū)降水量差異非常顯著,從北部車家灣至南部新發(fā)村,直線距離僅60 km,但降水量相差4.8 倍,是甘肅省其它地區(qū)少見的。
2.2.2 降水量變化
1971—2018 年臨夏年均降水量488.8 mm,年均降雨量與歷年降雨量值相比,全州降水量略有減少趨勢。
1973—1980 年降水量普遍偏多,1981—2002年降水量普遍偏少。進入21 世紀(jì)2003—2008 年有增多趨勢,2009 年后有減少趨向(圖6)。
圖6 臨夏年降水量變化
1971—1980 年是臨夏降水量增幅最大的一個時期,與歷年值相比,增加6.3%,1981—1990 年減少0.5%,1991—2000 年比1971—1980 年均值減少2.4%~15.4%,全州減少1.8%,2001—2010 年增加2.1%,2011—2017 年是降水量減少幅度最大時期,減少2.3%,且降水地域分布不均,自南向北遞增。
2.2.3 各季節(jié)降水量分布特征
2.2.3.1 冬季
20 世紀(jì)70 年代前后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后期、2000 年代前后期、2010 年代前期為負(fù)距平,降水為減少趨勢;20 世紀(jì)70 年代中期、80 年代后期、90 年代前中期、2000 年代中期、2010 年代前期為正距平,降水為增加趨勢;20 世紀(jì)80 年代前期、2000年代前期降水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臨夏冬季降水呈增加趨勢(圖7)。
圖7 臨夏冬季降水量變化
2.2.3.2 春季
20 世紀(jì)70 年代中后期、90 年代中后期、2000年代前期為負(fù)距平,降水為減少趨勢;20 世紀(jì)70 年代前期、80 年代中后期,90 年代前期、2000 年代前中期為正距平,降水為增加趨勢;20 世紀(jì)80 年代前期、90 年代前期、2010 年代前期降水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臨夏春季降水呈增加趨勢(圖8)。
圖8 臨夏春季降水量變化
2.2.3.3 夏季
20 世紀(jì)70 年代前中期,80 年代中后期、2000年代前后期、2014、2015 年為負(fù)距平;20 世紀(jì)70 年代后期,90 年代前期、2000 年代中后期為正距平;夏季20 世紀(jì)70 年代前中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中期、2000 年代中期,降水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臨夏夏季降水呈減少趨勢(圖9)。
圖9 臨夏夏季降水量變化
2.2.3.4 秋季
20 世紀(jì)70 年代前期、80 年代前后期、90 年代為負(fù)距平,2000 年代前期為負(fù)距平;20 世紀(jì)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中期、2000 年代為正距平;20 世紀(jì)70 年代中期、2010 年代降水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臨夏秋季降水略呈增加趨勢(圖10)。
圖10 臨夏秋季年降水量變化
2.3.1 干旱種類及標(biāo)準(zhǔn)
定義,連續(xù)2 旬以上(≥2 旬)旬降水距平百分率≤-50%為一個干旱時段,以旬?dāng)?shù)和旬降水距平百分率確定干旱程度[17]。
按干旱的成因,主要有氣象干旱、水文干旱、農(nóng)業(yè)干旱和社會經(jīng)濟干旱。
氣象干旱也稱大氣干旱,可分為輕旱、中旱、重旱、特旱4 個等級。根據(jù)氣象干旱等級的國家標(biāo)準(zhǔn),氣象干旱是指某時段內(nèi),由于蒸發(fā)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現(xiàn)象,氣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為指標(biāo)[17]。
按干旱發(fā)生的時間,臨夏主要有冬旱(上年12月至當(dāng)年2 月)、春旱(3—5 月)、春末夏初旱(5—6月)、伏旱(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秋旱(9—10 月)。
2.3.2 干旱的年分布特征
1980—2018 年39 a 資料顯示,臨夏出現(xiàn)3 個站(區(qū)域性)以上干旱概率占87.9%,無旱年占12.1%。 1960—1997 年,3 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占39.5%,1998—2015 年,3 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占58.9%,3 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在增加,尤其是臨夏北部干旱發(fā)生頻繁,受災(zāi)概率占97.2%。
2.3.3 干旱的季節(jié)分布特征
臨夏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fā)生干旱。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xù)半年時間,從上一年冬季持續(xù)到夏初,連續(xù)出現(xiàn)秋、冬和春連旱、冬春連旱、春夏連旱等,但概率比較?。幌暮涤址Q“伏旱”,如果與春旱、秋旱相連危害就比較嚴(yán)重。
據(jù)1980—2018 年39 a 資料分析,臨夏出現(xiàn)3個站以上干旱概率:春旱為58.3%;春末夏初旱為44.4%;伏旱為44.4%;秋旱為22.2%,春秋旱略有增加,春末夏初及伏旱略有減少趨勢。
20 世紀(jì)90 年代后期開始進入暖期,1999—2018 年,氣溫急劇增暖,上升趨勢顯著性增加,且又是降水量減少幅度最大時期。隨著氣候變暖,降水減少,干旱有加重趨勢,尤其1998—2015 年,嚴(yán)重干旱發(fā)生率為58.9%。這與施雅風(fēng)等[18]研究,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伴隨著溫度的升高,出現(xiàn)了干旱的加劇,即“暖干化趨勢”相吻合,胡實等[19]研究也表明未來40 a 中國北方地區(qū)將呈干旱化傾向。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春季氣溫上升較快(圖3),尤其是1997 年之后上升很快,而春季降水雖然有微弱的增加趨勢,但不明顯;而夏季氣溫上升也比較快(圖4),尤其是1998 年之后上升很快,而夏季降水呈現(xiàn)強的減少趨勢。尤其是近年,春夏季增溫而降水減少的趨勢,將會影響春夏初旱情,使旱情增加。
(1)1971—2018 年,臨夏年平均氣溫7.0 ℃,呈上升趨勢,平均傾向率0.27 ℃/10 a。20 世紀(jì)70 年代中期、80 年代初中期、90 年代中期為相對偏冷時段。90 年代后期開始進入暖期,特別是到了90 年代后期,氣溫急劇增暖,整體趨勢變現(xiàn)為顯著上升。1997年是氣溫突變年。臨夏4 季氣溫都呈上升趨勢,冬季和春季變暖趨勢大于夏季,秋季氣溫變化幅度較小。
(2)年均氣溫年際變化在2.5~3.3 ℃之間;最熱月(7 月)年際變化幅度在4.5~6.8 ℃,冬季(1 月)平均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在4.1~9.3 ℃。
(3)降水呈略減少趨勢,20 世紀(jì)70 年代降水量偏多,80—90 年代偏少。與歷年值相比,1971—1980年降水量增加6.3%,1981—1990 年減少0.5%,1991—2000 年 減 少1.8%,2001—2010 年 增 加2.1%,2011—2017 年減少2.3%。四季降水量夏季呈減少趨勢,其它季節(jié)呈增加趨勢。
(4)1980—2018 年39 a 資料顯示,臨夏出現(xiàn)3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占87.9%,無旱年占12.1%。臨夏北部干旱發(fā)生頻繁且嚴(yán)重,受災(zāi)機率可達97.2%,1960—1997 年,3 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占39.5%,1998—2015 年,3 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占58.9%,3 個站以上干旱概率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