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夫
土耳其的幾天行程中,無論身在何處,我都會在準時到來的宣禮聲中微閉雙眼,靜靜聆聽。在伊斯坦布爾,那是藍色清真寺發(fā)出的指令,每天從晨禮到宵禮,人們都會嚴格履行這樣的儀式。清真寺四周尖尖的建筑,便是宣禮塔。報告禱告時刻的人,每天五次,準時沿著狹窄的樓梯攀上宣禮塔宣布喚拜。這五次禮拜分別是:晨禮(從拂曉到日出時)、晌禮(從中午剛過到日偏西)、晡禮(從日偏西到日落)、昏禮(從日落到晚霞消失)、宵禮(從晚霞消失到次日拂曉)。
據(jù)說伊斯坦布爾就有3000多座大小不一的清真寺,供全市1000多萬穆斯林教徒做禮拜之用,因而又被稱作“宣禮塔之城”。宗教永遠是一種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對土耳其人來說,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禮拜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堅信,擁有信仰,便會擁有一切。
伊斯坦布爾是絲綢之路極其重要的橋頭堡。十年前的那個深秋,隨著“南方絲綢之路專家考察隊”一路行進,我們終于來到了這處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歐亞大陸之地。
藍色清真寺周圍有六根宣禮塔。
伊斯坦布爾始建于公元前660年,當時被稱為拜占庭??缭綒W亞大陸,緊扼黑海門戶,它的南邊是達達尼爾海峽,北面是最后切斷歐亞大陸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一頭通向黑海,另一頭連接愛琴海,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必經(jīng)通道。如此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必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赫赫有名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曾在此建都。歷史上,這里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個與土耳其、歐洲、地中海相關(guān)的恩怨情仇,更遠一點說,這里撰寫過古希臘、東羅馬、奧斯曼帝國和整個舊世界的精彩故事。
接我們的大巴一直沿著馬爾馬拉海岸線急行。此刻,伊斯坦布爾還沉睡在黎明之中。慢慢地,太陽靜悄悄從天邊慢慢爬上來,使得整個伊斯坦布爾城輝煌一片。左前方,斷斷續(xù)續(xù)的老城一晃而過,一截一截的殘垣斷壁沐浴在金色的光影里。
“那是老城的城墻?!苯游覀兊姆g指了指左前方,慢吞吞吐出七個不標準的漢字來。
不顧汽車的一閃而過,我還是掏出單反相機,不失時機地按下了快門。風(fēng)景在車窗外列陣般地向后挪移,那位瘦弱的土耳其翻譯揉了揉惺忪的雙眼,開始了她職業(yè)般的講解。
就這樣,我知道了,這就是守衛(wèi)了千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那道著名城墻,堅不可摧。我還知道,是這城墻曾向那個傲慢的帝國,交出了一張驕人的成績單——
公元5世紀,來自亞洲草原的匈奴人,曾統(tǒng)一了南俄羅斯、東歐和中歐,并向西歐和北歐擴張,多次攻陷西羅馬,也曾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大敗東羅馬軍隊??勺鳛閯倮叩男倥?,不知為何卻繞道而行。他們最終沒有攻城,只是留下了話,要求東羅馬交納一些保護費罷了。
人們曾把匈奴人橫掃歐洲之行,稱為“上帝之鞭”,意指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人們不能理解的是,在歐洲大陸如入無人之境的匈奴人,會對這東羅馬的都城不“抽上一鞭”?事后證明,他們當然不是出于憐憫,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是上帝的皮鞭,也抽不垮這堅固的城墻。據(jù)說羅馬帝國曾因為中國的絲綢貿(mào)易,與波斯帝國幾百年間一直爭戰(zhàn)不休。波斯人曾幾度兵臨城下,結(jié)果都趾高氣揚而來,鎩羽而歸。
不止如此,還有基輔斯基,與東羅馬忽友忽敵,941年,基輔的大公伊戈爾率領(lǐng)數(shù)千艘戰(zhàn)船橫渡黑海,試圖前來分享東羅馬帝國的輝煌,結(jié)果依然灰溜溜地回去了。
阿拉伯人的伊斯蘭軍隊更是視這座基督教圣城為眼中釘,曾以2650艘戰(zhàn)船想一鼓作氣拿下,結(jié)果在城墻下轉(zhuǎn)悠了好幾個月,最終只剩下5艘船生還。
1453年,帝國風(fēng)燭殘年之際,這里僅剩下一片孤城,即便這樣,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用了好幾個月時間才攻破城池,穆罕默德二世甚至不得不借助了匈牙利人的大炮……
一個稱雄了千年的帝國隨之倒下,無論歷史學(xué)家對此如何評價,對于我等匆匆過客而言,都不啻為一件傷痛的故事。古人云,禍兮福所倚。正是城墻倒塌帝國毀滅,直接導(dǎo)致拜占庭貴族和知識分子的大量逃亡。他們攜帶了許多帝國保存千年之久的精華,除了珍寶細軟,還有珍貴文獻、史料、藝術(shù)作品,以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羅馬的思想精髓。而這些恰恰是正沉睡在中世紀天主教神權(quán)中的歐洲人,所遺忘失落的部分。有人甚至認為,正是這些古希臘、羅馬的光輝思想,成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quán)束縛的直接動力,從而引發(fā)了人性戰(zhàn)勝神性的文藝復(fù)興運動。
可以說,西歐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座城墻倒塌后所引發(fā)的故事而完成的。
在這里,時間似乎只是一個停止了的數(shù)字。1985年,連同城墻在內(nèi)的這片區(qū)域加上城市考古公園、蘇萊曼尼耶區(qū)、澤雷克區(qū),一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我們的導(dǎo)游兼翻譯,有一個十分柔軟的中國名字——伊麗倩,她出生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安卡拉大學(xué)物理系畢業(yè)后,赴德國留學(xué),在德國認識不少中國朋友,于是又學(xué)了中文。
伊麗倩的漢語發(fā)音雖然不甚標準,但從她的談吐中,能感受到她對歷史深入淺出的解讀,娓娓道來,侃侃而談,很是受聽。
從伊麗倩的講述中我知道,原來,這座緊緊維系一個帝國命運的城墻,是公元5世紀狄奧多西二世的杰作。據(jù)說這位狄奧多西二世性情斯文,講求文明治國,不崇尚武功,其軍事主張以“守”為主。這一軍事主張不僅成就了東羅馬帝國一貫的軍事風(fēng)格,還成就了這座千年不倒的曠世奇跡——于是乎,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君主,就把這千年城墻譽為“狄奧多西城墻”。
“狄奧多西城墻”之所以千年不倒,奧秘除了材質(zhì)和建筑工藝,還有極佳的地理位置和科學(xué)的設(shè)計方案。
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交界處有一條河流,把歐洲這半邊的土地一分為二。這條河流叫金角灣。由于水域的走向有點彎曲,正好使這片土地形成一個尖角狀,故而得名。
凝神其問,我以為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被人推崇,很大程度上講都倚重那個自然港灣。由于“灣”的特殊位置,使得伊斯坦布爾成了三面圍水的三角高坡,“虎踞龍盤”大抵是最佳解釋??雌饋硭峭ㄏ虿┧蛊蒸斔购{的一條支流,實際上就是伊斯坦布爾的一個門戶——水上廣場。
藍色清真寺碩大的穹頂令人震撼。
洗禮、祈禱。是每個信徒—生的必修課。
洗禮、祈禱。是每個信徒—生的必修課。
北面的黑海碧波蕩漾,四周有許多文明群落和商業(yè)重鎮(zhèn),還連著東歐、中亞和漫漫無際的亞洲大草原和西伯利亞大平原;向南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就是蔚藍的愛琴海,直通地中海;往東望去,仿佛能遙望到長長的絲路駝隊,載著香料、黃金、絲綢和瓷器,踏著悠揚的駝鈴聲由遠及近。
嚴格而言,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水域并不寬,甚至難以與長江媲美。但絕妙之處就在于,它的兩頭都通向遼闊的大海,居住在兩岸的人們可以遙遙相應(yīng),海峽間滔滔不絕的水流有種波及心靈的動感,完全不同于山間的一泓溪流。臨海的角尖微微凸起,活像一個迎風(fēng)破浪的船頭,而皇宮就是這船頭上的駕駛艙。從馬爾馬拉海斜穿到金角灣,把這個尖角地帶隔出一截,再用“狄奧多西城墻”團團圍住,這就是當年的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現(xiàn)在的老城區(qū)。
越往老城區(qū),司機開得越緩慢,這既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紀念。
慢慢地,金角灣、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皇宮、藍色清真寺……都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帶著幾分神圣與激動,我走進了心儀已久的藍色清真寺。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恢弘的拱柱廊廳環(huán)繞的中庭中央,一處精致的大理石六角亭凈水池。廊廳兩旁,成排的水龍頭和座椅和諧地鑲嵌其間,原來,這是每一個外來者入寺的必修課,一些伊斯蘭教徒十分認真地在此凈身,驅(qū)逐身上晦氣,讓一路的拂塵隨水流去。我們也學(xué)著將水捧在手上,象征性地清洗面頰。
進入大殿的門口,永遠都是一長串等候的隊伍,人們秩序井然,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自覺地穿上鞋套,女士還要披上長紗和頭巾以遮蓋裸露的身軀。
踩著精美的紅底藍花的土耳其地毯進入殿堂,就像走進宏大而空曠的圣殿,我的腦袋瞬間有一種缺氧似的嗡嗡作響,有一種被電擊的感覺,周身震顫,數(shù)秒鐘后方回過神來。我的雙眼被那一大片紅藍相間的地毯“刺傷”了——這是當年伊索匹亞朝貢給繁盛一時的奧斯曼帝國的貢品,浩浩蕩蕩鋪滿了近5000平方米的整個大殿。
大廳穹頂下方,垂吊著大大小小黃色的吊燈,一圈一圈的同心圓燈架上,幾百只簡潔的小燈泡組成一道道光環(huán),像繁空中閃爍的星星,耀眼奪目。戶外的自然光線透過260個彩繪玻璃小窗照射進來,和昏黃的環(huán)形燈光互相輝映,變幻著奇異色彩,與殿內(nèi)空曠深遠的構(gòu)架和安詳悠然的氣氛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神秘氛圍,沖擊著你的視覺和幻覺,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虛幻的空間,肅穆、安謐,沁人心脾的美,令人窒息。
藍色清真寺最吸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神秘的圓頂。陽光透過窗戶飄渺地投射下天堂的光芒,映照在清真寺里那些顏色各異的瓷磚上,映射出一種迷離的瑰麗金色。支撐大圓頂?shù)?根大理石圓柱,支撐著43米高的中央大圓穹頂。仔細觀察,柱頭和柱身上都有藍底金字或黑底金字的阿拉伯文,簡直就是一件件美侖美奐的藝術(shù)品。
黃昏,遠眺藍色清真寺的雄姿
四周窗戶上的藍色玻璃,構(gòu)成了艴清真寺特有的格調(diào)
碩大的穹頂上,漂亮優(yōu)雅的花紋圖案,精美絕倫,讓人如沐仙境。墻壁上綴滿圖案,分別拼成各種奧斯曼的星辰,植物和花卉。如雕塑般的石墻帶來視覺的戲劇效果,在大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中點綴著綠色、柿紅色、白色和淺灰,色彩斑斕,搭配得漂亮極了。
置身其間,強烈感覺到個體的渺小,再浮躁的心,也平靜下來。
藍色清真寺的得名,是從那些四壁鑲嵌的藍色瓷磚而來的。清真寺大廳內(nèi)墻三分之一高度以上的墻面上,共裝飾有21043片藍白兩色的伊茲尼藍瓷磚,出自土耳其最為著名的陶瓷之鄉(xiāng)伊茲尼克。每當光線透過260扇彩色玻璃窗戶投射進來,瓷磚上便散發(fā)出奇妙的色彩,映照在支柱和穹頂上,像一曲色彩呈現(xiàn)出來的“大合唱”,足夠讓人體驗到什么叫氣勢恢弘,色彩瑰麗。
仔細觀察,瓷磚上的圖案有爬在綠色花枝上的荷蘭石竹,有風(fēng)信子,有藍色和柿紅色的玫瑰,有白花缽中下垂的郁金香和麥穗,還有纏繞在格架上的灰色柏樹枝和蔓藤葉子以及一串串葡萄。據(jù)說,當年這座清真寺裝修完成之后,把剩余的瓷磚全部毀掉了,而燒制這些瓷磚的工匠都是從波斯招來的,所以現(xiàn)存寺中的瓷磚圖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大殿的里面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地方,我們這等匆匆過客不讓進去。信徒們進出的瞬間,我透過門縫,看見幾個身著長袍的男子正對著墻禱告。與做禮拜的區(qū)域空曠相比,大廳里熙熙攘攘,擠滿了忙著拍照的游客。
鬧中取靜。伊麗倩招呼我們靠近墻邊,圍成一個小圈,坐在厚厚的地毯上,她則盤著雙腿,用手比劃著給我們講藍色清真寺的來龍去脈——
藍色清真寺誕生于1609年,那個時候這座城市的名字,已經(jīng)不再是赫赫有名的君士坦丁堡,而改名為現(xiàn)在的伊斯坦布爾了。原來,自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滅了東羅馬這個最后的堡壘之后,伊斯坦布爾便橫空出世,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原來的東正教大本營也隨之變成了伊斯蘭教的中心。
信仰不同,建筑也有差異,穆罕默德二世當年沒舍得直接把索菲亞大教堂拆除,只是稍稍改建了一番,使之成為一座精美的清真寺??砂倌曛?,蘇丹艾哈邁特還是下令另起爐灶,新建了一座純粹風(fēng)格的清真寺,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藍色清真寺。
可以想象,在決定修建藍色清真寺這件事上,蘇丹艾哈邁特應(yīng)該還是頗動了一番腦筋的。首先是帝國必須支出一大筆錢,更為重要的,旁邊已經(jīng)有了一件撼世之作——索菲亞大教堂矗立其間,如果超越不了,會留下笑柄,如果要超越,如何超越?要知道,索菲亞大教堂是公元532年拜占庭帝國時期的產(chǎn)品,比之早了整整千年。這座大教堂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問世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被譽為世界著名宗教建筑典范。
最后的任務(wù)落到了當時最有名的建筑師錫南的高徒邁赫邁特·阿加的身上。從1609年開始,邁赫邁特·阿加把自己關(guān)進索菲亞大教堂,用了8年時間,終于從這件不朽之物上獲得靈感,建造出了這座最具伊斯蘭教特色的清真寺。
果然不負重望,1617年秋天,藍色清真寺竣工,當最后揭開這件神秘之物面紗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其美侖美奐的設(shè)計與裝飾驚呆了,高興之余,幻想不朽的蘇丹艾哈邁特用自己的名字為這座清真寺冠名,可是人們今天記住的,還是藍色清真寺。至于那個繞口且冗長的人名,早已拋到九霄云外了。
宣禮塔的多少,是衡量一座清真寺級別的重要參數(shù)。迄今為止,藍色清真寺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擁有六座根宣禮塔的清真寺。據(jù)說當年蘇丹艾哈邁特一世為了體現(xiàn)對真主的虔誠,想在清真寺外面建造幾座“黃金”的尖塔,而建筑師邁赫邁特·阿加卻鬼使神差般地錯聽成了發(fā)音相似的“六根”尖塔,于是藍色清真寺就擁有了現(xiàn)在的這六根宣禮塔。
后來這事卻差點引起一場宗教爭端,原來穆斯林心目中最神圣的清真寺——伊斯蘭圣地麥加克爾白大清真寺就是六根尖塔,他們認為,其他地方的清真寺不得享受如此待遇。最后妥協(xié)的結(jié)果,是麥加克爾白大清真寺又加了一座尖塔,以示獨尊。
走出圣殿大廳,再回過頭來眺望,藍天白云下的藍色清真寺更加灼人眼目,浪漫、深沉、大氣、圣潔,幾乎我所喜歡的美好詞匯,在這里都可以找到最佳的注腳。
此刻,我恍然發(fā)現(xiàn),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描述一個城市的話,伊斯坦布爾的底色一定是藍色的一一舉世聞名的藍色清真寺、蔚藍色的大海……這是現(xiàn)實的鋪陳;它那淡淡的憂郁氣質(zhì),則更令人深思一一幾千年來,無數(shù)英雄在這個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特別是“奧斯曼帝國瓦解后,時間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正如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奧爾罕的作品《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中所稱的“呼愁”,這是歷史的縱深。
藍色清真寺無疑是最好的參照物。大時代的每一次斗轉(zhuǎn)星移,都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改朝換代的陣痛,但伊斯坦布爾一次又一次得以鳳凰涅槃。歐洲文明與亞洲文明不斷在此交融,雖曾有沖突與碰撞,但始終和諧共存。
今天,我們既能感受到帕慕克時常著墨的遺址古跡和黑白影像,也能體會到這座城市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活力:浪漫、夢幻且不失憂郁深沉,這正是藍色清真寺所賦予伊斯坦布爾的城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