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琳
“大師,我總是患得患失,于是我就有得有失,這可怎么辦是好?”
“年輕人,人生總是有增有減,增減相連,你能在宇宙中找到只增不減的事物嗎?”
理科生低下頭,嘆了口氣,吐出一個字:熵。
這是網(wǎng)絡上流傳的一種段子,叫“禪師體”,也就是理科生怒拆禪師臺子?!办亍痹诨瘜W中代表混亂程度,在宇宙間竟真的只增不減。誠然,世事如丹布朗的《地獄》中即將蔓延開來的病毒一般,愈發(fā)混亂,愈發(fā)紛擾,愈發(fā)增多,令人幾欲發(fā)問:我們生活的大干世界是否也是一個熵增的世界?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么看的書越多,了解的疾苦越多,反倒越覺世事黑暗?網(wǎng)友們眾說紛紜,其中一個高票答案令我記憶至今:只有一幅簡單的圖,沒看過書的人看見世間的馨香微笑;看了幾本書拿那些書踩在腳下的人抬高了自己,卻看見了世間疾苦;殊不知,身邊飽享書籍陶冶的人,順著書做的天梯看見了云層頂端初升的太陽。明人宋懋澄曾說,自七歲以至今日,識見日增,人品日減。究其原因,不過是見識的事情還不夠多罷了。這樣看來,我們的萬物都如熵般,一直在增加。
增,固然是好的,但是混亂程度也一齊與日俱增。技術(shù)變強大了,戰(zhàn)爭便與日俱增;金錢在板上以飛速開始滾動了,欲望漸難消退;見識多了、經(jīng)歷廣了、經(jīng)驗豐富了,便自以為對生活看清了、看透了,計較少了,抱怨少了,激情也渾然不知了。其實也不然,如西方人所盛傳的人生境界一般,最高層的境界便是有一套自己的行為準則。并為之奉行不悖,抑或如孔老夫子所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隨著年齡增加,隨著閱歷如開化頑石一般開化我們,我們的境界也會與日俱增,那么所有混亂歸結(jié)起來,不也造就了我們的污點、疑點、難點的減少嗎?
時代的列車會向前,也會拉著那些口口聲聲說要保留自己純真不愿增加的人,世界會將你所認為的那些失去的美好、失去的品德,以一種內(nèi)化進你骨髓的淡然處之認為其理所當然再歸還贈予你。我們終將感激我們增長的見識與經(jīng)歷。它們使我們成為更加完整的人。
感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感謝這個熵增的世界,讓我們?nèi)松械脑鰷p難分難舍,像水,溶于水中。
點評
作者借用了一個化學中的概念,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办亍?,在化學中代表混亂程度,它只增不減,正如這個越來越紛雜的世界,十分生動形象。行文時不論是“禪師體”這樣的段子、丹布朗的流行小說,還是以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均能信手拈來,用來豐富與佐證自己的觀點。文章寫得睿智、謹嚴而從容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