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
哪個孩子的童年里沒有橡皮泥的身影呢?那一塊塊五顏六色的泥塊,好像被施了魔法,在孩子的小手里上演“七十二變”,裝點了孩子童年的天真與夢幻。可是你知道這么好玩的橡皮泥是誰發(fā)明的嗎?說起來,這中間還有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呢。
上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制作汽車、飛機、坦克輪胎的橡膠成了稀缺資源。但是,天然橡膠的產(chǎn)量畢竟有限,研發(fā)人造橡膠迫在眉睫。
有一個名叫詹姆斯·懷特的美國人,是通用汽車公司的工程師,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一天他突發(fā)奇想,打算制造一種人工合成橡膠,用來解決目前的物資困難。
用什么材料來代替天然橡膠呢?最先入選的是硅油,因為硅油具備很好的耐熱疏水性,還是電的絕緣體,本身表面張力小,還能抗壓縮,符合實驗原材料的要求。
懷特的試驗開始了,他在硅油中加了硼酸,合成了一種柔軟、有黏性,并且彈性十足的材料。但懷特很快發(fā)現(xiàn),這種合成物根本沒法用來做橡膠的代替品。雖然這個結論很讓人沮喪,但它黏性強的優(yōu)點,讓它實現(xiàn)了“廢物利用”——作為壁紙清潔劑進入市場。
“無心插柳柳成蔭”,誰也沒有料到,通用公司出品的黏糊糊的清潔劑,去對付骯臟壁紙的生涯并沒有多久,就被小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新用途。孩子們用它來裝飾圣誕節(jié)禮物,竟然直接引發(fā)了這種清潔劑的大賣。
通用公司立刻抓住這個時機,將灰白色的清潔劑“喬裝改扮”,于是,五顏六色、帶著香味的橡皮泥新鮮出爐了。它伴隨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走向全世界,成為最受歡迎的玩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橡皮泥的升級版出現(xiàn)了,顏色更鮮艷、更柔軟的“水晶彩泥”“超輕黏土”被制造出來,成為全世界小朋友的心頭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