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在閱讀古詩文時,如何正確辨析其中的詞義呢?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語境分析法
雖然一個詞有多種解釋,但上下文的語境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語境來判斷詞語的意思,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例如《桃花源記》中“尋向所至”和“未果,尋病終”,“尋”有“尋找”和“不久”兩個意思。從上下文語境可知,武陵人和太守說了桃花源的奇遇之后,太守派人隨武陵人去尋找,故“尋向所至”的“尋”應(yīng)解釋為“尋找”;南陽的劉子驥也聽說了桃花源的故事,他也去尋找,但沒有找到,所以“尋病終”的“尋”再解釋為“尋找”就不符合語境了,應(yīng)解釋為“不久”,與“病終”連貫,且能給全文一個完整的結(jié)尾。
2.聯(lián)想推斷法
我們要善于根據(jù)句子的結(jié)構(gòu),回憶之前學(xué)過的類似的句子,再結(jié)合語境,舉一反三,得出答案。例如《陋室銘》中“何陋之有”,“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讀到“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時,我們就可以很快地推斷出這里的“之”也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3.巧用鄰字法
在古詩文中,很多時候有的詞語是偏義副詞或者同義副詞,那我們就可以借助鄰字來得出答案。例如《大道之行也》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單就“與”字,很難準確解釋其意思,但因為“選賢”和“與能”是并列句式,故“與”在這里和“選”意思相近,這樣就很容易推斷出“推舉”的意思了。
即學(xué)即練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回答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晉王①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遺恨,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方其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矣!及仇讎④已滅,天下已定,則專寵伶官,沉溺聲色,朝政皆廢。終至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不知所歸,何其衰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新五代史·伶官傳》
【注釋】①晉王:即李克用,因幫助唐朝鎮(zhèn)壓黃巢起義有功封為晉王。后面“莊宗”為其子,稱帝后沉溺聲色,終被伶官叛亂所殺。②從事:一般屬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④仇讎(chóu):仇敵。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必先苦其心志/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沉溺聲色
C.及凱旋而納之/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D.世言晉王之將終也/終至一夫夜呼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譯文: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