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平
摘要:粵劇《審死官》作為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曾被多次改編移植,后世將其搬上銀幕亦有許多不同的版本。由于觀眾容易先入為主,對經典劇目的復排往往有著更高的要求,對舞美設計的要求也不例外。廣州粵劇院2016年重新復排的粵劇《審死官》,其中的舞美設計以“狀紙”這個劇中經常出現的事物為舞臺意向,以簡約大氣的風格為主導,滿足了舞臺空間靈活轉換與現代審美雙重要求,使得傳統(tǒng)的劇目有了時尚的風格,給觀眾不一樣的觀劇體驗。另一方面,設計中并沒有放棄傳統(tǒng)戲曲的審美風格,使用了許多傳統(tǒng)戲曲審美意象,在創(chuàng)新中保留了傳承。簡而言之,經典劇目的改編對舞美設計的要求,需要舞美設計者們對劇目的主題做現代化的闡釋與解讀,在主題意象的選擇上投入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粵劇? ?《審死官》? ?舞美設計? ?心得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2-0141-03
一、設計源起
2016年12月22日晚,粵劇《審死官》在江南大戲院成功上演。該劇由廣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院出品,廣州粵劇院承辦,廣州紅豆粵劇團復排演出。由國家一級編劇何篤忠對該劇進行整理改編,并擔任導演。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歐凱明和紅派藝術傳人蘇春梅領銜主演。
粵劇《審死官》為馬、紅經典名劇,由一代粵劇宗師馬師曾在80年前根據京劇《四進士》改編而成。本次搬上舞臺的本子是有何篤忠根據廣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院在研究中覓得馬師曾1957年的手稿原本進行改編的。他在馬師曾《審死官》手稿原本的基礎上,進行了精煉的改編,將頭場減去,改用龍舟說唱的方式簡述前情。由于該劇劇情熟悉而且久演不衰,所以復排以及舞美設計的難度實際上是不大的。但是因為這次復排是廣州市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院和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一個合作項目,強調各方面要求更高,所以筆者做該劇的舞美設計,這無疑是對筆者的一次考驗。時間緊任務重,在這之前又有很多舞美設計前輩都做過該劇的舞美,要在前輩們的設計基礎上有所突破,還得承上啟下地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是一件很高難度的事情。
由于劇本是重新調整過的,有些內容情節(jié)做了刪減,雖然劇情基本不變,但本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筆者很認真地閱讀劇本,了解劇本的內涵,和導演何篤忠交流各自的想法。特別是藝術總監(jiān)歐凱明希望在舞美上有所出彩,要求舞臺空間呈現的審美風格是:開闊明快,清新簡練,既有傳統(tǒng)的特色,又具有現代化科技元素,至此大家統(tǒng)一了認識,也激發(fā)了新的舞美設計視像誕生。
二、劇情與設計理念分析
《審死官》的劇情十分引人入勝:明朝,官親姚田氏夫婦為奪家財,毒殺胞弟,嫁禍弟媳。一向嫉惡如仇的訟師宋世杰,在夫人唐氏支持下,仗義寫狀,替苦主楊秀珍鳴冤。無奈,衙門黑暗,官官相衛(wèi),冤婦被收監(jiān)問斬,訟師也慘遭杖刑。然則宋世杰夫婦不屈不撓,憑著大智大勇,斗倒了貪官,昭雪了冤情,伸張了正義。整部戲以宋世杰一生為人打官司、寫狀詞,為老百姓抱打不平,但一直無后代為主線。為避免惹人非議,能傳宗接代,宋無奈封筆不寫狀詞為故事前提,講述了宋為楊秀珍打官司的一段故事。從劇本的題材看,劇情比較詼諧,里面有很多笑料,從舞臺設計角度來分析,開始筆者考慮嘗試采用諷刺漫畫手法來貫穿全劇。但是,筆者不能以使觀眾發(fā)笑為滿足,必須考慮到在博得觀眾笑聲的同時,引導觀眾繼之以深思才行,因此,筆者認為漫畫化、表面化的尋找笑料,是會影響這個戲的真實感的,失去真實感就不能把觀眾帶進戲里去,這樣就不能讓觀眾從感性上認識官官相護、官場腐敗的罪惡現象。筆者對這個漫畫化的設計方案初稿只得推翻重來。
劇中所發(fā)生的故事都與“告狀”有關,而“狀紙”就是劇本的“魂”,考慮到結合觀眾的欣賞習慣,讓觀眾看得清,看得懂,因此,最后筆者采用的設計方案是:在舞臺上采用“屏風式”的條屏布景來分解每場的故事,盡量使環(huán)境顯得簡單、集中、明確。這種設計由于簡潔,也更好地讓演員在舞臺上發(fā)揮“以歌舞演故事”的傳統(tǒng)戲曲程式表演。在現代戲曲舞臺上,筆者們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舞美改編或者原創(chuàng)設計,都是因為“簡潔”二字而成功的。如昆劇青春版《牡丹亭》,其舞美一改傳統(tǒng)的戲曲舞美審美方式,改用純白的舞臺與背景,強調舞臺像是一張純白的畫卷,而演員們在其上演出,就像是畫中之人。而筆者的這個設計也正是出于相似的考慮:演員們在其上演出,就像文字一樣,書寫盡人間千姿百態(tài),戲曲演盡人間酸甜苦辣。在簡約的舞美背景下,一方面契合了“狀紙”的形,另一方面也突出了這部作品的神。
于此同時,筆者也開始考慮加入更多現代化的元素,來提升這部戲的審美層次、品格。在觀眾進場時段,原本是在臺口用無縫沙做背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影像“審死官”三個字投射在無縫沙上,這樣的設計契合了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可以更多地吸引觀眾的目光,增添演出的戲劇氛圍。當演出三聲鈴聲落下時,全場切光,通過影像“審死官”的立體大字,像煙霧一樣緩緩散去,這樣的設計有些借鑒的影視劇的經驗,但由于各方面因素,沒能達到要求,這點比較可惜,但是筆者認為后期還是有進步的空間。
相比之下,現在的版本舞臺呈現出一份完整四塊條屏組合的狀詞,讓觀眾一目了然地看到宋世杰書寫的一份狀詞,還有一塊白底紅字印章“審死官”以點明主題,有印章蓋在狀詞的感覺,使觀眾看了更加明了印章的作用。這樣的作用與上面的設計不同,更偏向傳統(tǒng)。紅色印章“審死官”三字契合了中國人對于書法藝術的印象,可能會帶給觀眾一種文化認同感?,F在所呈現的這個設計雖然與筆者原先的設想有差別,但是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設計實例。
開場后,筆者設計通過屏風式的條屏組合和開、閉的形式組合關系,分出室內和室外的環(huán)境,包括“宋世杰的家和客?!薄把瞄T公堂”“田能的后花園”“官員的后堂”等等環(huán)境空間,達到在舞臺上虛、實相結合和空間區(qū)分的效果,同時在條屏組合的變化中使觀眾不知不覺地跟著布景的變化進入另一個特定空間。
在戲中,筆者利用條屏左右靈活推拉,變換場次所需的環(huán)境空間,也滿足戲曲的虛擬程式化要求。如第四場“取證”,“悅來客棧”宋世杰偷文書一幕,布景條屏只有兩塊,分開放置,意指兩個間房兩個不同空間,條屏上有兩個不同形狀的窗(用燈光打上去,但當時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做好燈光程序,終沒有做出來)。
演員調度的行走路線也是有意分開兩個空間。比如在“衙門公堂”兩次運用條屏,第一次出現在第二場“告狀”,用了四塊條屏增加環(huán)境的層次空間感,一塊“明鏡高懸”的牌匾直壓在顧大人的頭頂上造成壓逼感,意指他接了這樁告狀紙,有多重壓力——一種是收了田能三百兩白銀的壓力,一種是宋世杰的壓力,另外還有來自恩師海瑞,朝廷和群眾的壓力。“肅靜”“回避”通常是衙門公堂的符號,這場筆者也用了比較傳統(tǒng)的做法,立了四塊“肅靜”“回避”。第二次出現是第七場“平冤”,公堂上再次出現的“肅靜”“回避”,筆者有意打破傳統(tǒng)做法和第二場出現的“肅靜”“回避”有所不同等級環(huán)境,用現代科技把“肅靜”“回避”直接投射在布景條屏上,與前者的傳統(tǒng)設計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把公堂的符號夸張放大,增加威嚴感和肅穆感。
三、設計反思
這個劇目的舞美設計和演出,也許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在第二天的座談會上,舞美設計是得到專家肖柱榮、孔慶炎、張晉瓊、宋教授等老師的肯定,認為這個設計新穎,符合戲曲舞美要求,簡潔,大氣。以筆者多年的舞美創(chuàng)作經驗,筆者認為劇本的基礎很好,根據這個劇本,可以作出多種不同樣式的設計,因此,很希望能通過經驗交談,得到同行的幫助和指正。
粵劇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劇種,也是廣東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代粵劇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要繼承傳統(tǒng),也要有所創(chuàng)新。過去的粵劇前輩,在民國時期就開始引用電影、話劇的舞美創(chuàng)作手法來豐富舞臺,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如何使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豐富的多門類藝術表達方法,將戲曲的虛擬化、程式化展現給觀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演員們在舞臺上的表演是整個劇目的中心,而生動的舞美設計也是把觀眾帶入劇情的重要助力。作為一個粵劇舞美設計工作者,不斷學習傳統(tǒng)舞美設計經驗的同時,也要學習把粵劇舞美做成時尚的、大氣的、雅致的,從而更加適合現代化大都市人的審美趣味,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這門古老而優(yōu)美的藝術。這就是筆者創(chuàng)作各類劇目設計的初衷與理想。希望粵劇經典劇目《審死官》的復排舞美設計能夠讓更多人走進劇場,欣賞這部雋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