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區(qū)域間文化交流;展覽策劃
【摘要】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chuàng)新性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是將其辦新、辦靚、辦活、辦好的重要途徑。雖然基層博物館在藏品資源和辦展能力方面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同一區(qū)域內的基層博物館往往因歷史、文化方面的相通性形成文物藏品間的交叉聯通。所以基層博物館更應該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通過創(chuàng)新性的主題策劃和館際溝通協作,開展區(qū)域間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活動,更好地服務大眾。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就是利用博物館收藏的文化和自然物證資源,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滿足群眾的審美享受,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與省市級博物館相比,基層博物館在藏品資源和辦展能力方面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同一區(qū)域內的基層博物館往往因為地方屬性和人文、地脈等因素,具有歷史上的相通性,文化上的共生性,藏品上的互補性。如果這些基層博物館能夠重視并加強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協作,就可以彌補各方面的不足,激發(fā)自身活力,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揮博物館職能,將博物館辦新、辦靚、辦活、辦好。
本文以同處于吳文化區(qū)的蘇州、無錫地區(qū)的基層博物館為例,在分析其自身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促進區(qū)域間基層博物館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方法和途徑。
一、基層博物館自身的局限性
基層博物館受各種條件限制,在獨立策劃展覽、服務公眾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基層博物館收藏的是一個較小區(qū)域內的文物,部分文物價值比較高的藏品還會送到省市級博物館收藏。所以,相對于省市級博物館,基層博物館藏品數量少,代表性文物占比小,且斷代性嚴重。
以蘇州地區(qū)博物館為例。作為國家一級館的蘇州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4萬余件,尤以歷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工藝品見長。而各基層博物館中,太倉博物館館藏文物2000余件,但可展陳文物只有368件,從年代序列來看,元明以來的文物較豐富,而新石器時代至宋代陳列所需展品明顯不足。昆山博物館雖有可展陳文物1039件,但文物同質化程度較嚴重,實際可展出文物遠遠少于太倉博物館。至于常熟、張家港等其他基層博物館的情況大多與太倉博物館類似。藏品數量少,就難以形成比較突出的主題;代表性珍品少,就難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斷代性嚴重,就不利于當地歷史脈絡的完整闡述。對比來看,基層博物館的弱勢十分明顯。
其次,進入信息時代后,較大的博物館更加注重觀眾的體驗,不僅將實體陳列與虛擬陳列有機結合起來,在信息的傳輸與共享上也更加具有時代感,觀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如APP或微信公眾號等獲得博物館信息,并參與互動體驗。而基層博物館由于運營經費少、技術落后、信息交流不對稱等,多數仍采用實物+圖片的展覽模式,展覽數量和質量遠遜于省市級博物館。以太倉博物館為例,除常規(guī)展覽外,每年只有四五個臨時展覽,而且展覽形式單一,根本無法滿足新時代群眾的文化需求。
再次,與省市級博物館相比,基層博物館經費少,等級低,無法招聘到高學歷、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也很難聘請到專家學者為業(yè)務工作出謀劃策,工作人員專業(yè)素質能力較低的情況普遍存在。如昆山博物館高級職稱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數量為零,而且除極少數工作人員是來自公開招聘外,大部分是由非文博單位調入的,這種情況在其他基層博物館中也十分常見。另一方面,許多基層博物館的負責人也非相關專業(yè)出身,對文博業(yè)務不夠熟悉。非專業(yè)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對博物館先進理念的接收程度淺,對外文化交流的經驗也十分欠缺。對比來看,南京博物院僅高級職稱的專業(yè)人員就有68位,這種人才素質是基層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的。
沒有高素質的專業(yè)人員,博物館工作會受到很大影響。以展陳策劃為例,一個好的展覽,需要策展人具有先進的辦展理念、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豐富的展陳經驗。如2015年南京博物院的《南腔北調——傳統(tǒng)戲曲藝術展》,憑借本館及蘇州博物館、中國昆曲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的200余件館藏戲曲文物,完整地闡釋了中國戲曲藝術從漢代到清代的演變序列,如果沒有專家的廣泛參與和優(yōu)秀策展人的精心策劃,是無法完成這樣一個高質量的展覽的,而這樣的策劃對于基層博物館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基層博物館想要更好地策劃展覽,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就需要“抱團取暖”,將各自的資源進行合理組合,聯合策劃主題展覽,更好地服務民眾和城市文化發(fā)展。
二、基層博物館開展區(qū)域間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和優(yōu)勢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鶎硬┪镳^雖然有著種種先天性不足,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有利于區(qū)域間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地域接近,歷史相通,文化具有共生性,為特定區(qū)域內基層博物館的藏品互補和交流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同一區(qū)域內的基層博物館,往往因歷史、文化方面的相通性形成文物藏品間的交叉聯通。如同屬于吳文化區(qū)的蘇州、無錫,在地域分割和文化特色上相互交叉、相互影響,而它們下屬的地方縣域更是在大文化的范疇內分別發(fā)展出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反映在博物館層面,就是各博物館的藏品和所代表的文化類別既有同一性又各具特色,在舉辦陳列展覽時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
例如,蘇州轄區(qū)內的昆山、太倉、張家港、吳江等地和無錫轄區(qū)內的常熟、江陰等地,在歷史文化上同根同源,藏品資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策劃主題展覽時,一個博物館缺少的藏品可以用其他縣域的藏品補充。良渚文化是江南地區(qū)史前時期的代表性文化,昆山博物館館藏的飛禽紋黑皮陶貫耳壺是良渚陶器的典型代表,吳江博物館館藏的良渚時期泥質黑皮陶貫耳壺、夾砂紅陶甗和云雷紋紅陶罐等在制作工藝和造型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江陰博物館的良渚陶器則以寬板耳黑陶壺為主,另有裝飾紅色菱形交叉紋的彩陶。在展示良渚文化的陶器時,一個館的藏品往往有局限性,如果能將這幾個館的藏品對比展出,就能夠充分展現良渚時期江南地區(qū)陶器的特征。
再比如,受“東晉南移”“宋室南渡”等幾次歷史大遷移的影響,江南地區(qū)保留了比較獨特的江南文化,具有文化的共生性。這在文學和書畫方面尤其明顯,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學和書畫流派,如“吳門畫派”“婁東畫派”“浙西詩派”等?!皧鋿|畫派”的代表人物“四王”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都是太倉人,王時敏、王原祁還是明萬歷首輔王錫爵的后裔,太倉王錫爵家族的祠堂內就有“婁東畫派”的陳列。而另一個代表人物王翚則是常熟人,他的作品集中在常熟博物館。如果太倉博物館和常熟博物館聯合舉辦“婁東畫派”展覽,不僅能完整展示“四王”作品,而且能夠更好地體現出畫作具有的區(qū)域性藝術風格和魅力,讓觀眾充分領會婁東古文化的風采。
此外,發(fā)源于無錫梅山文化的吳文化,也是江南地區(qū)的代表文化之一,影響范圍較廣,在策劃相關展覽時,除了無錫本地的出土物和藏品外,還可以借助其他吳文化區(qū)域的發(fā)掘成果和藏品。以最典型的稻作文化為例,崧澤文化發(fā)現的稻種把稻作文化的時代提早至6000年前,而吳江龍南良渚文化村落遺址發(fā)現的碳化稻谷、家豬遺骸,昆山綽墩遺址發(fā)現的農田灌溉系統(tǒng)和稻作耕種遺跡,也能夠從不同方面反映江南地區(qū)稻作文化萌芽、起始、發(fā)展、繁盛的進程。如果各基層博物館能夠相互協作,組織配合,就能夠成功策劃出主題鮮明的稻作文化展覽。
三、基層博物館開展區(qū)域間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徑
毋庸諱言,基層博物館開展區(qū)域間的文化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建議,各博物館應該加強自身實力,為開展區(qū)域間文化交流夯實基礎。
首先,要加強對藏品及其代表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普遍研究。不僅要研究自己館的藏品,還要了解其他兄弟館的藏品以及一些藏品的擴展性知識。比如研究一件良渚時期的黑皮陶器,就要了解其周邊出土的同時期陶器的特點、良渚時代的江南文化特征和氣候水文等情況,全方位把握該文物的內涵與外延,更要到有同類藏品的博物館學習考察,提升文物研究水平,為提出優(yōu)質的館際文化交流活動方案奠定基礎。
其次,開展區(qū)域間文化交流,不是簡單地拿出自己的藏品與別人共享,而是要賦予每一次展覽交流以特別的“靈魂”。即在進行展覽策劃時要深入研究,尋找契合民眾心靈的主題。如無錫、蘇州一些基層博物館收藏的許多良渚文化陶器上帶有刻符,可以將刻符文物組織起來,輔以相關的研究成果,策劃“圖案還是先民文字?——良渚神秘刻符”的主題展覽。鮮明的主題可以使原本平淡、刻板的文物展獲得靈魂,地方特色更加凸顯。
順利開展區(qū)域間的文化交流,還需要基層博物館在發(fā)揮自身能動性的基礎上,加強與區(qū)域內其他基層博物館在藏品資源、展陳設計等諸多方面的聯系。相關的方法有很多,筆者僅提供以下幾種方案:
第一,地區(qū)聯合,主題帶動,展示各博物館藏品資源的典型文化特征。
蘇州、無錫地區(qū)的玉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卓越代表,也是江南地區(qū)博物館藏品資源的典型特征。蘇州博物館館藏的真山春秋吳國王室墓的玉殮葬飾件是玉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它并不是孤立地見證玉文化的物證材料,而是江南同時期發(fā)達玉文化的一個代表。如果和其他基層博物館的玉器藏品進行聯系比較,就會發(fā)現它們之間的文化傳承脈絡:往前追溯,昆山博物館的一件良渚文化玉琮在成型過程中使用了拉絲、管鉆、鋸切等多種以砂為介質的開料手段,并采用減地淺浮雕的手法精工細琢,代表了江南地區(qū)4500年前高超的玉器工藝水平;再向前追溯,南京博物院的一件崧澤文化玉璜,直接將江南地區(qū)玉文化的產生時間上溯到距今5500年左右。這樣,通過不同博物館不同時期玉文化資源的合作交流,江南地區(qū)典型的玉文化特征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現。
第二,合縱連橫,突出個性,體現藏品資源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合縱,就是聯合異質文化開展文化交流,增加文化的特色和魅力;連橫,就是聯合同質博物館的藏品開展文化交流,增強藏品實力。如鳥崇拜是江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之一,鳥紋飾是江南先祖圖騰崇拜的原始記錄,也是良渚文化特有的紋飾之一,在余姚良渚遺址、上海福泉山遺址出土的器物上均有發(fā)現,而昆山綽墩遺址出土的黑皮陶鳥紋寬把壺則是良渚陶器的代表性器物。對這些器物的對比、研究和解讀,可以反映不同地區(qū)鳥崇拜文化的不同特征,突出博物館資源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首尾呼應,史脈貫通,突出博物館文化的系統(tǒng)性特征。
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事件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鄭和文化正是這一壯舉的內涵之一。太倉和昆山都與鄭和有緊密的聯系:號稱“六國碼頭”的太倉劉家港是鄭和下西洋時的出???,昆山尚書浦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路,而昆山人費信是鄭和的得力助手,其所著《新槎攬勝》是記錄這一遠航過程的重要資料。太倉博物館很重視鄭和文化,并組織了相關的展覽,但是太倉擁有的鄭和文化只是鄭和下西洋活動的一段,如果能夠和昆山博物館聯合,展示內容就會更加完整,觀眾也能更加清楚地看到鄭和下西洋時在江南的行動軌跡。
再比如名人文化中,明代狀元毛滂主要的生活地在昆山,但他的出生地和墓地均在太倉;聞名遐邇的昆山陳瑚書院,也是太倉名士陳瑚所創(chuàng)。還有曲藝文化中,太倉昆曲是昆曲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流,昆山則是昆曲的發(fā)源地,兩地的博物館均有昆曲文化的展示。上述這些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都可以通過昆山和太倉地區(qū)基層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來實現。
基層博物館還可以通過和學校、社區(qū)的聯系與交流,擴展陳列展覽的可及性。也可以與地方文化場館、名人故居、主題公園等文化單位取得聯系,開展各種跨界的文化交流。如昆山計劃在胡石予故居籌建胡石予紀念館,而昆山博物館藏有胡石予后人捐贈的胡石予手稿、信件等,昆侖堂美術館、柳亞子紀念館等也收藏著胡石予的部分書畫作品和手稿,可以聯合這些擁有胡石予文化資源的文化單位,資源共享,共同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真正讓胡石予的教育精神走進民眾心中。
綜上,基層博物館之間的文化交流,能夠彌補基層博物館藏品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難以舉辦大型展陳活動等缺陷,也有益于促進同源、同質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的提升和深化。如果有鮮明的主題策劃和相互之間的溝通協作,基層博物館同樣能拿出優(yōu)質的展陳內容,更好地服務民眾。
〔編輯:張曉虹;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