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親其師,信其道”,出自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戴圣編纂的中國古代也是世界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禮記·學記》。原文為:“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币馑际牵骸斑@樣,才能潛心于學業(yè)并親敬師長,與學友和睦相處并深信所學圣賢之道,即使是離開了師友也不會違背?!绷攘葦?shù)語,道明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歷史表明,只有注重培養(yǎng)人才,才能確保后繼有人。換言之,人才是關乎民族興亡、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重要資源、戰(zhàn)略資源,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問題是,人才是有特定標準的。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既頗為形象,又發(fā)人深思。古人云:“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苯袢苏f,有德無才是庸才,有才無德是歪才,有德有才是人才。我們需要的人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的人才,不會從天而降,需要用心培養(yǎng)。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開篇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惫磐駚?,任何一個人的成才、成功,都與老師的教育、教導密切相關。從這個角度講,教師責任重大且又艱巨光榮。艱巨在于,今非昔比。改革開放打開窗子,陽光進來了,蚊子、蒼蠅也會一起進來;信息時代好比拆掉了窗戶,陽光更容易進來,蚊子、蒼蠅來去也更自由。今天的學生,一方面,足不出戶,便可耳聽八方;一鍵上網(wǎng),便能眼看世界。其眼界之開闊、思想之活躍,絲毫不亞于成年人。光榮在于,鑄魂育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只有高度重視、精心引導和栽培,才能幫助他們打牢成才的思想基礎,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得人才者得天下。大量歷史事實表明,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與人才隊伍建設密切相關。正所謂: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yè)以才興。當年劉邦之所以能夠奪取天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善于識人用人。今日世界,競爭尤為激烈。各類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使中華民族人才輩出,在國際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要理直氣壯、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加強教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培養(yǎng)層出不窮的、德才兼?zhèn)?、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
民諺曰,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有句名言:“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則有經(jīng)典表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方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要使自己傳授的道理被學生所相信、所接受,必須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受教育對象喜愛的人。唯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才能育得桃李滿天下、人才競相出。
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