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強
且從二十四孝故事中選取三篇并翻譯如下:
《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xué)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nóng)、司空、太尉。
《扼咽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由《戲彩娛親》,我想寫這樣一個人物:他經(jīng)常在心里說,尊敬的父親呀,我天天想你,白天也想你,黑夜也想你。親愛的母親呀,我時時想你呀!我吃飯也想你,睡覺時也想你,想你吃得香不香,想你睡得甜不甜。我的父母呀,盡管幾年沒回家看你們,但我無時不在想你們。再過幾年,我會回到你們的身邊,整天陪你們說。陪你們玩。
由《扼咽救父》,想到寫這樣一個人物:他看到老虎一口一口地咬父親的肉,但沒有去救。他是這樣想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果我挺身向前,被老虎一并吃了,我就沒有后了,我就是不孝。同時,我是父親唯一的兒子,我被吃了,父親也就無后了,父親也就不孝。我能讓父親也成為不孝之人嗎?他還暗暗發(fā)誓,我一定要打死這只老虎為父親報仇。如果我死了,誰來為父親報仇呢?我若不能為父親報仇,還能算一個人嗎?父親不是白白將我養(yǎng)大了嗎?
由《臥冰求鯉》,我想到寫這樣一個人物:看到鄰居家吃魚,他就想,總有一天,我也要讓父親吃上魚。如果魚不大,只有一條,我就讓父親吃,我不吃。無論他怎么要我吃,我都堅決不吃??吹洁従蛹页匀?,他就想,父親已經(jīng)幾個月沒有聞到肉味了,我得想辦法讓他開一下子葷。買得少,就讓他吃,我不動筷子。無論他怎么說,我都堅決不動筷子。哪怕他將肉放到我碗里,我也不吃,我送到他碗里。
相信讀者已經(jīng)明白了二十四孝原故事與我新編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原故事中的人物為父母盡孝,總要為父母做點事情,讓父母得到點什么,或讓父母開懷一笑,或免除父母的苦痛,或讓父母過上滿意的生活;而我筆下的人物盡孝,只需要在心里想就行了。想得越多越孝,想得越好越孝。想讓父母能吃好的比想讓父母正常吃上飯的要孝,想父母吃飽自己也吃飽的沒有寧愿自己餓死也要讓父母吃飽的要孝。
有人會說,一個讓父母餓死的人,能因為他想得好而說他是孝的嗎?是的,我說能,因為古人早就說過“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你聽聽,看一個人孝與不孝,要看心,不看跡,看他想了什么,不看他做了什么。為父母想得好,不就是心好嗎?對父母的心好,不就是孝嗎?
若問,為什么論心而不論跡?古人說得很明白:“論跡窮人無孝子?!边@話說得太絕對了,而換個說法肯定沒問題,那就是“論跡世上少孝子”。孝子少當(dāng)然不是好事,我們希望孝子越多越好。怎樣才能讓孝子多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論心而不論跡。有些人論跡大逆不道,論心卻可為孝子楷模。真是標(biāo)準(zhǔn)一變,孝子輩出。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