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龜茲石窟梵天勸請圖像研究

2019-08-07 07:29楊波
敦煌研究 2019年3期

楊波

內(nèi)容摘要:梵天勸請是釋迦成道后不久發(fā)生的重要事件,經(jīng)過梵天的祈請,釋迦才決定向世人弘法。該題材多次出現(xiàn)于龜茲石窟中,畫面以坐佛為中心,梵天合掌跪于佛前,佛上方繪出樹神或不繪樹神。繪樹神的情況與《方廣大莊嚴經(jīng)》在龜茲地區(qū)的流傳有關(guān),并且受到了犍陀羅藝術(shù)中樹神問佛情節(jié)的影響。另一方面,龜茲壁畫中的梵天勸請可能為炳靈寺第169窟的同類題材提供了原型。

關(guān)鍵詞:龜茲石窟;梵天勸請;犍陀羅

中圖分類號:K87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3-0074-10

Abstract: “Brahmās Request”refers to the important event of Brahmā inviting Sakyamuni to preach to the people soon after Sakyamuni attained enlightenment. Images of Brahmās Request appear again and again in the Qiuci Grottoes, paintings in which the Buddha sits in the center and Brahmā kneels beside; in some paintings there is a tree god above the Buddha. The depiction of the tree god in Brahmās Request might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spread of the Lalitavistara Sutra in the Kucha region and the episode of the tree god supplicating the Buddha, a story which was popular at the time as Gandharan art from the same period evinces. The researchers conjecture that, give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Qiuci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he images of Brahmās Request in the Qiuci cave paintings likely served as a prototype for murals of the same theme in Cave 169 of the Binglingsi Grottoes.

Keywords: Qiuci Grottoes; Brahmās Request; Gandhara

梵天勸請是佛傳故事中較重要的一段情節(jié),成道后的釋迦本不欲說法,是在大梵天王的勸說下才決定向世間弘法的。該故事在巴利文、梵文、漢文、藏文的佛典中均有記載{1}。梵天勸請故事的形成隱含著對抗婆羅門教的用意?!拌蟆保╞rahma)在婆羅門教哲學中代表的是宇宙的根本實體,梵天是對梵的人格化,婆羅門視其為造物主而崇拜。佛教則認為梵天屬于色界之初禪天,那里是清凈無欲的,同時佛教在梵天之上又設(shè)置了其他色界諸天以及無色界。但以梵天為最高神靈的傳統(tǒng)觀念在佛典中流下了深刻的烙印,如稱其為娑婆世界主、三千大千世界主等。讓梵王來請佛是為了突顯佛教的導(dǎo)師——釋迦牟尼——的偉大,從而促使信徒皈依佛門、堅固對佛法的信心。這在《大寶積經(jīng)》中已經(jīng)明白地道出了:

以何緣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修無量阿僧祇行愿,諸一切眾生與解脫樂。何以方待梵王請然后說法?善男子!如來有如是知,多有天人歸依梵王、尊重梵王。彼諸眾生作如是知:“梵天王化生我等,世界最尊,若除梵王更無有能造世界者?!鄙颇凶?!爾時如來如是知已——“今我當待梵王勸請?!比舯髓笸跻粌A首者,諸可歸依梵王眾生悉皆歸依。[1]

克孜爾第110窟以傳記形式描繪了釋伽的一生,梵天勸請圖屬于整窟佛傳情節(jié)的一幕,前人對此已做了相關(guān)的研究[2]。我們在龜茲石窟也發(fā)現(xiàn)了多處梵天勸請,說明這個故事在龜茲地區(qū)的流傳是較為深入人心的。本文旨在全面收集龜茲壁畫中關(guān)于梵天勸請的圖像,并探討其構(gòu)圖模式、經(jīng)典依據(jù)、圖像來源等。

一 梵天勸請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

阪本純子對梵天勸請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做了總結(jié),參考其文敘述如下:

1. 佛陀成道后不久,在林中獨自思維所得之法。他認為佛法太過于深奧,若為世人解說,徒勞無益。佛陀主要的理由是世俗大眾為貪欲所蒙蔽,對于需要斷除愛欲而達到的涅槃,是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的。

2. 梵天王遙知佛的心思,頓生惶恐,唯恐眾生沉溺于黑暗中。他下至人間懇請世尊轉(zhuǎn)法輪。但世尊以眾生難以領(lǐng)悟佛法而拒絕。于是,梵天又再次懇求世尊。

3. 世尊以佛眼觀察眾生,他發(fā)現(xiàn)了眾生根機的多樣性,有利根者、鈍根者、難化者、易化者等。如同水中的蓮花,有的長在水里,有的與水面齊平,有的已長出水面。于是,佛起大悲心,允諾梵天為眾宣法。梵天欣喜而去。

關(guān)于梵天勸請還有另外一種版本,見于《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佛陀成道后退居石室、不欲說法,梵天得知后,就令帝釋天帶樂神般遮前來請佛。般遮在佛的石室旁奏樂,然后諸神勸請佛陀[3]。“般遮弦歌于石室,請開甘露之初門”[4],有學者認為這是將梵天勸請和帝釋窟說法混淆了,混淆的原因是這兩個故事都有禪定的佛陀和天神請法[5]。

二 龜茲石窟梵天勸請的圖像分布、

經(jīng)典依據(jù)等

龜茲石窟的梵天勸請圖分布于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中,表現(xiàn)菱格故事畫或方格佛傳圖、佛說法圖的形式。

1. 佛傳圖中的梵天勸請

克孜爾第110窟梵天勸請情節(jié)最為豐富。該窟主室平面呈方形,主室左、右、正壁各繪三欄方格佛傳圖,共計60幅。梵天勸請位于主室左側(cè)壁中欄(圖1)。畫面分為兩組。左側(cè)一組:佛交腳坐于藍色方形高座上,佛左下方天神花冠束發(fā),著袒右白色天衣,雙手合掌,單膝跪地。佛頭上方繪一樹,茂盛的樹葉中有一位女性樹神,著龜茲裝,向佛合十禮拜。佛頭微微抬起,目視樹神,右手抬至胸前。右側(cè)一組:樹下站立一佛,裸形外道藍皮膚,右手高舉,左手在胸前攤開,上身前傾,向佛走來。

這幅圖位于商主奉食、天王獻缽(左側(cè))與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右側(cè))之間。德國的施密特(Schmidt)解讀了畫面上方的龜茲文榜題:“這里,全知者、導(dǎo)師看著梵天;這里,梵天懇請他宣說正法;這里,全知者、導(dǎo)師和優(yōu)波迦站在路上?!盵6]畫面左側(cè)描繪的是梵天向佛祈請,請求佛不要拋棄世間的苦難眾生。梵天頭飾鮮花,發(fā)髻處有破損,但所披白色天衣仍提示了其修行者的身份。在梵天的再三勸說下,佛終于答應(yīng)了他,然后就發(fā)生了樹神向佛詢問的事,見于《普曜經(jīng)》:“時佛樹神名曰法明,又名法樂,又名法意,又名法持,往到佛所前白佛言:‘今佛世尊,當于何國而轉(zhuǎn)法輪?”[7]又見于《方廣大莊嚴經(jīng)》“爾時有四護菩提樹天:一名受法,二名光明,三名樂法,四名法行。是四天子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當于何處轉(zhuǎn)于法輪?”[8]佛答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樹神不解,覺得鹿野苑太偏僻。世尊說他曾在那里供養(yǎng)過往昔古佛,而且也是諸佛初轉(zhuǎn)法輪的地方,因此他選擇了鹿野苑作為最初說法之地。畫中的佛陀面向樹神,伸出右手,即表現(xiàn)了其與樹神交談的場景。右側(cè)畫面為:佛決定說法,離開了菩提樹,在去鹿野苑的途中遇見了外道優(yōu)波迦。外道向佛問了幾個問題,諸如你的師父是誰、你要到哪里去等,釋迦回答他是無師自悟的,他已經(jīng)洞察了世間的真理。接著才是釋迦到達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之事。

這幅畫組合了梵天祈請、樹神詢問和遇見外道優(yōu)波迦,這在漢譯佛典中僅見于《方廣大莊嚴經(jīng)》(唐地婆訶羅譯)。該經(jīng)是《普曜經(jīng)》(西晉竺法護譯)的異譯本,但后者不知為何卻沒有遇見外道的情節(jié)。玄奘言龜茲國“經(jīng)教律儀,取則印度,其習讀者,即本文矣”[9]。該畫所據(jù)經(jīng)本很可能是與《方廣大莊嚴經(jīng)》相應(yīng)的梵文本(Lalitavistara)。有意思的是,在畫面中樹神半身涌現(xiàn)于佛頭頂?shù)钠刑針涔谥?,因為他的身份是菩提樹神,而成道后不久的佛陀又坐于菩提樹下,因此畫師將其畫在佛頭頂?shù)臉涔趦?nèi)。

2. 菱格故事畫中的梵天勸請

龜茲中心柱窟菱格故事畫中的梵天勸請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出現(xiàn)了樹神,位于克孜爾第171、172窟主室券頂(圖2、圖3)。第171窟的畫面為:佛旁跪一天人,合掌敬佛,天人頭束髻,著袒右式天衣,當為梵天,其后方繪一樹,圓形樹冠中露出一位樹神,戴珠冠,面向佛。佛略仰頭,右臂向前方伸出,似正與樹神對話。出現(xiàn)樹神的情況應(yīng)與Lalitavistara的流傳有關(guān)。第172窟的梵天勸請為佛旁下方跪梵天,殘存頭部及肩部,佛的姿勢與第171窟差不多,但佛左側(cè)上方的女性天神只繪出半身。從第110、171窟的構(gòu)圖可知,畫家實則表現(xiàn)的是樹神,但是沒有把樹冠畫出來,造成了天神似漂浮于空中的假相{1},以致于有解讀為“日天問佛住行緣”者[10]。第32窟的也屬于這一類圖像,雖然沒有出現(xiàn)樹神,但在佛與跪姿梵天之間畫了一棵樹,佛面朝樹冠,伸出右手呈交談狀(圖4)。畫師在這里將樹神漏畫了。這一組圖像突出了佛與樹神對話的情節(jié),暗示了之后發(fā)生的佛陀的第一次說法(初轉(zhuǎn)法輪)。在不同經(jīng)本中,佛陀坐于其下的樹的名稱也不同,大都為菩提樹,或為尼拘律樹(Nigrodha)。依據(jù)經(jīng)文,在出現(xiàn)樹神時,佛坐于菩提樹下,而樹神也是菩提樹神。因此,畫師對第110窟樹神詢問情節(jié)就處理得很巧妙:樹神置身于從佛頭上方延伸出的樹冠內(nèi)。而第171窟則顯得樹神所在之樹與佛頭頂?shù)钠刑針涫欠蛛x的,于理不合。藝術(shù)表現(xiàn)本就不是完全遵守邏輯的。

第二種不出現(xiàn)樹神,構(gòu)圖較簡單,表現(xiàn)為梵天跪于佛前,雙手合掌請佛,佛伸出手與梵天對話,或食、拇指相捻作說法狀。見于克孜爾第80、87、196、224窟及溫巴什第11窟主室券頂(圖5、6)。第196窟的梵天還畫出了頭光、身光,作為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身體的光明超越了普通的天神(克孜爾壁畫中的天神一般只繪頭光而沒有身光)。不出現(xiàn)樹神的情況可能為圖像的簡化,或者參考了其他經(jīng)本。如記載梵天勸請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應(yīng)當在龜茲地區(qū)流行。又如《賢愚經(jīng)》匯集了當時在于闐法會上宣講的佛教故事,開篇第一章即為《梵天請法六事品》,這部經(jīng)與龜茲石窟壁畫的關(guān)系很大{1}。除了與Lalitavistara有關(guān)的梵天勸請故事在龜茲地區(qū)流傳外,龜茲信徒中也可能流傳著該故事的其它版本。

第三種佛兩側(cè)各跪一梵天,僅見于克孜爾第186窟主室前壁(壁畫已被揭取):佛陀兩側(cè)各跪一天神,全身烈火燃燒,合掌請佛。從佛左側(cè)天神的發(fā)型、服飾來看,其身份為梵天。佛右側(cè)天神頭部發(fā)型不清,身披白色袒右天衣,也應(yīng)為梵天。佛所面對的天神為梵天王,而另一側(cè)的天神可能是梵天所攜的梵天子。天神周身的火焰代表了梵天身體的光明,作為更高級的天神,梵天的光明程度是超過帝釋天、四天王的。如《佛本行集經(jīng)》寫到梵天于夜半前來禮佛,“譬如火聚,出大猛焰,勝于已前欲界諸天光明百倍,不可為譬”[11]。類似圖像在犍陀羅雕刻中也能找到,一件拉合爾博物館所藏梵天勸請雕刻作品中,佛的兩側(cè)各刻一身穿長袍、短發(fā)、無冠飾的人物(圖7){2},表現(xiàn)了前來請佛的梵天王和梵天眾。

3. 佛說法圖中的梵天勸請

(1)克孜爾第175、193窟主室側(cè)壁

第193窟主室右側(cè)壁有一幅梵天勸請:佛交腳而坐,右下方的天人僅存尖桃形背光的頂端。佛左下方繪梵天,藍發(fā)束髻,身披白袍,跪坐合十禮敬,頭光上方是火焰,呈尖桃形。從背光形狀推測佛右下的天神也應(yīng)為梵天,與左側(cè)對稱(圖8)。第175窟主室側(cè)壁的梵天勸請(壁畫已揭?。┲?,佛右下方跪一天神,頭飾不清,著白色天衣,合掌禮佛,頭后方也有尖尖的火焰。佛左側(cè)缺損較多,也應(yīng)為類似的梵天形象。但從德藏壁畫殘塊來看,佛左下方現(xiàn)存金剛力士、比丘和一身人物,已無空間再畫另一身梵天,可能是壁畫拼接的失誤。圖中,佛右側(cè)梵天身后跪一商人。這是兩位天竺商客給佛陀奉食的故事,因為二商主奉食與梵天勸請這兩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很接近。

龜茲石窟的梵天勸請圖中并未出現(xiàn)帝釋天,受到犍陀羅表現(xiàn)梵天勸請的主流造像形式的影響較弱。但是,克孜爾第110等窟梵天勸請圖中佛與菩提樹神交談的場面以及樹神在葉叢中半露身體的形象,顯然受到了犍陀羅雕刻的影響。那么,龜茲石窟梵天勸請的核心構(gòu)圖(即梵天跪于佛前)是否也吸收了犍陀羅文化的養(yǎng)料?這一點暫無法確定。梵天跪坐懇請佛陀說法的形象與經(jīng)文十分契合,《長阿含經(jīng)》載“時,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時說法!”[17]《賢愚經(jīng)》載“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18]?!斗綇V大莊嚴經(jīng)》載“于是大梵天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8]604。筆者認為,龜茲畫師在創(chuàng)作梵天勸請時也應(yīng)受到了這些經(jīng)文描述的影響。

四 與炳靈寺第169窟梵天勸請

圖像比較

張寶璽先生認為,炳靈寺第169窟北壁存在西秦壁畫梵天勸請:中心繪坐佛,坐于蓮上,佛上方繪花樹樹冠,兩側(cè)為脅侍菩薩,佛右下方跪一天神,發(fā)披肩,頭束髻,留小髭,鼻梁高直,身披綠色袒右天衣,合掌向佛禮拜。張先生判斷該天神的尊格為梵天,表現(xiàn)了梵天勸請釋迦弘法的情節(jié)[19]。筆者贊同此說。與脅侍菩薩和該窟的飛天相比,梵天的頭光外沿多了一圈火焰紋,而不是樸素的圓盤形,突出了其為大梵天王的特殊身份。但是,前人在探討炳靈寺石窟梵天勸請的圖像來源時僅僅追溯至犍陀羅藝術(shù){1},而并未提及與西域的龜茲壁畫之間的聯(lián)系。從構(gòu)圖上看,炳靈寺的梵天勸請實則與龜茲壁畫更為相似,同為以梵天在佛前胡跪合掌為基本構(gòu)圖,而與犍陀羅雕刻中梵天、帝釋位于佛兩側(cè)的表現(xiàn)手法差別較大。坐佛頭頂?shù)幕錁涔诔拾雸A形,內(nèi)飾圓形花朵,也與克孜爾早期的第92窟主室側(cè)壁佛說法圖中的花樹非常相似。不過,炳靈寺第169窟一佛二菩薩的三尊像幾乎不見于龜茲風的壁畫{2},佛為正面,也未表現(xiàn)出與梵天交流的姿態(tài),可能是古代畫師在三尊像形式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龜茲故事畫的元素。

在炳靈寺第169窟,梵天勸請大致位于北壁后部(或稱東壁)下層的中心位置,而且這幅佛說法圖畫得很大,超過了周圍其他的佛、菩薩等形象{3}。其右側(cè)繪有維摩詰經(jīng)變、釋迦多寶并坐、無量壽佛等,左側(cè)繪釋迦多寶并坐(殘存上端部分)等。無論是《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還是《無量壽經(jīng)》等,所有佛經(jīng)在理論上都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如經(jīng)文開頭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梵天勸請之所以能夠占據(jù)壁面下層的中心位置,因為這個事件代表著釋迦向世間宣說正法的行為。通過梵天的請求,釋迦決定弘法,于是才有了這多種多樣的流傳于世的佛教的經(jīng)典、教義。

炳靈寺第169窟北壁殘存西秦建弘元年(420)題記,與梵天勸請?zhí)幱谕粚游簧蟍19]66,那么可能在5世紀初龜茲或西域寺院中就已經(jīng)誕生了梵天勸請的圖像,否則難以影響到東面遙遠的炳靈寺石窟。

五 總 結(jié)

梵天勸請在龜茲石窟中主要是作為菱格因緣故事的一種而繪于中心柱窟主室券頂,在佛說法圖、佛傳圖中也有所有表現(xiàn)。這一題材大約產(chǎn)生于公元5世紀{4},一直延續(xù)至回鶻時代。其圖像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三種:一為佛與樹神對話,梵天跪坐請佛;二為單獨描繪梵天請法,佛面對梵天;三為佛左、右兩側(cè)各繪一梵天。犍陀羅雕刻中表現(xiàn)梵天勸請的主流構(gòu)圖(即梵天、帝釋分別位于佛兩側(cè))對龜茲畫師創(chuàng)作這一題材的影響似乎不大,但其另一系統(tǒng),即出現(xiàn)佛與樹神交談的系列作品則對古龜茲人產(chǎn)生了啟發(fā)。龜茲的梵天勸請圖是借鑒犍陀羅藝術(shù)以及依據(jù)佛經(jīng)情節(jié)而創(chuàng)作的。

佛教寺院繪梵天勸請的意涵是容易理解的,因為正是經(jīng)過梵天的祈請,才有了佛之后的鹿野苑說法等等對大眾的教化。如《賢愚經(jīng)》載:“世尊爾時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國鹿野苑中轉(zhuǎn)于法輪,三寶因是乃現(xiàn)于世。”[18]352梵天勸請圖中繪出樹神詢問正是為了引出釋迦在鹿野苑的初次說法??俗螤柕?10窟主室側(cè)壁梵天勸請右側(cè)的畫面即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而克孜爾第171窟主室券頂也把梵天勸請、初轉(zhuǎn)法輪組合在一起(圖11)。

在《方廣大莊嚴經(jīng)》中,釋迦成道后與魔王的對話已透露了佛陀并未忘卻救度眾生的誓愿。該經(jīng)明確提到等待梵王請法實為釋迦有意為之:“世間眾生有可度,故起大悲而度之,梵王若來勸請我,或當為說微妙法”[8]602。當然,并非龜茲石窟中所有的梵天勸請都依據(jù)《方廣大莊嚴經(jīng)》而繪,但至少我們可以推測,這個故事在古龜茲的信徒中傳誦時應(yīng)該會有這樣一種版本:釋迦并非真的在猶豫是否要向眾生講法,他是為了增加人們的信心而故意讓梵王來祈請的。

炳靈寺第169窟的梵天勸請,無論構(gòu)圖形式還是梵天造型都應(yīng)參考了龜茲壁畫??偟膩碚f,與犍陀羅和龜茲地區(qū)相比,梵天勸請在漢地佛教藝術(shù)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多,該故事未能在漢族信徒中廣泛傳播。這可能是因為漢地流行的大乘佛教重視“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似較難接受釋迦違背本愿而不去弘法的做法(盡管對此也有解釋),而且大乘佛教宣揚“人人皆有佛性”,釋迦不可能因為感到眾生愚鈍而不欲說法,因此,有關(guān)梵天勸請的圖像就不多見了。

參考文獻:

[1]大寶積經(jīng)[M]//大正藏: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604a.

[2]Robert Arlt,Satomi Hiyama.Fruits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n Art in Berlin(Ⅱ):The Buddha and tree God[J].Indo-Asiatische Zeit-

schrift,2014,18:18-28.

[3]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479c-480a.

[4]慧皎.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507.

[5]長谷山說子.《帝釈窟説法》の説話と図像:ガンダーラにおける《16人のバラモンの訪仏》《梵天勧請》との混淆を中心に[J].龍谷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2010,32:130-133.

[6]Schmidt,KlausT..Die Entzifferung der westtocha-

rischen ?譈berschriften zu einem Bilderzyklus des Buddhalebens in der “Treppenh?觟hle”(H?觟hle 110) in Quizil[A]//From Turfan to Ajanta,F(xiàn)estschrift for Dieter Schlingl off on the Occasion of his Eightieth Birthday.Lumbini,2010:853.

[7]普曜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28c.

[8]方廣大莊嚴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605a.

[9]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5:57.

[10]周勤龍.中國新疆壁畫藝術(shù):第2卷[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09:5.

[11]佛本行集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44a.

[12]金理那.關(guān)于6世紀中國七尊像中的螺髻像之研究[J].敦煌研究,1998(2):75.

[13]朱天舒.克孜爾第123窟主室兩側(cè)壁畫新探[J].敦煌研究,2015(3):1-10.

[14]增一阿含經(jīng)[M]//大正藏: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773a.

[15]劉韜.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225.

[16]張麗香.犍陀羅降魔浮雕中的“成道后誘惑”[C]//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7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19-526.

[17]長阿含經(jīng)[M]//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b.

[18]賢愚經(jīng)[M]//大正藏: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52b.

[19]張寶璽.梵天勸請圖像考釋[J].敦煌研究,2017(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