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
摘要:為以瓦為元素的現(xiàn)代設計提供應用方法,文章根據(jù)瓦造型、結構、尺寸、色彩、搭疊以及和自然元素的組合特點,從空間轉換、獨立造型與組合構成三部分內容進行闡述,并通過對瓦庫6號、績溪博物館、瓦拱與瓷瓦之園等設計案例的分析加以驗證這三種應用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其具體的設計內容和特點。瓦的空間轉換、獨立造型與組合構成法為以瓦為元素的現(xiàn)代設計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關鍵詞:瓦 現(xiàn)代設計 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7-0116-04
引言
作為屋頂材料使用的瓦片,從瓦樣式上來說可分兩類,即板瓦和筒瓦。板瓦為曲弧形式,其橫截面形狀為小于半圓的曲弧。板瓦分為凹面與凸面,凹面朝上,從曲弧橫截面觀察板瓦,瓦后端比前端尺寸略大,形成前窄后寬的板瓦樣式。筒瓦為半圓弧形式,相比之板瓦,筒瓦的橫截面形狀呈半圓形。板瓦與筒瓦在建筑外承擔著遮風避雨的實用功能。形制樸素溫和的瓦在民間使用的基礎上,由造型開始演變出多樣的形式和功能變化,構成了以“瓦”為元素的現(xiàn)代設計。文章以瓦為切入點,從對案例的分析中匯總瓦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方法,探討民間元素與現(xiàn)代設計的切實關系。
一、空間轉換
瓦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展現(xiàn)在空間的轉換上。由屋頂?shù)母采w材料轉向了室外空間或室內空間。以墻體為例,現(xiàn)代設計中,瓦與墻體的組合在室內外空間的展示上有所區(qū)別,總體上可分為視覺和知覺層面的展示,視覺層面如形式、肌理和造型的變化;知覺層面為空間中各部分的整體關系,如尺度在室內外空間中的變化。
(一)室內轉換:組合覆瓦
首先在室內空間中,瓦在室內空間可分為單體瓦與組合瓦的應用。根據(jù)瓦的造型特點,即凹面凸面、側弧面、側平面。在室內空間中用做造型擺件裝飾空間,瓦面承載信息,空間導視或圖案裝飾。而組合瓦片在應用上則會產生更豐富的變化。根據(jù)瓦不同的組合形式,代替室內墻體,圍合空間;瓦片的搭疊組合,營造形式變化或承擔重量載物使用;瓦組合形成的視覺效果亦可作空間裝飾。
以瓦庫6號中的瓦墻為例,通過組合瓦實現(xiàn)其視覺和知覺層面的應用。運用瓦的組合特點,代替、覆蓋實墻形成兩種組合形式,即瓦掛墻與疊瓦墻,如圖1。
青瓦、紅瓦掛墻均為在實墻上覆蓋瓦片,由于瓦的材料與造型不同,這種相同的覆瓦方式會產生各異的空間效果。使用無釉青瓦密合均勻的掛于白墻,形成光澤感較弱的青瓦掛墻。圖2中,當人處在空間當中,受到光源和距離的影響,人和瓦墻形成的中距、近距和遠距狀態(tài),致使瓦墻在視覺上會產生不同效果的光影變化。而在大廳白墻墻柱覆上釉紅瓦形成序列,光澤感較強的紅瓦半圍合著茶室空間,從而形成圖3的“瓦墻-空間-瓦墻”半私密空間匯聚。
這種白墻覆瓦的形式可以理解成“圖與底”的關系??臻g中空無一物的白墻是消隱的底。覆瓦的形式為空間中的“圖”。瓦表面粗糙與光滑質地形成的光影關系影響了我們對空間感知。在光譜中,光波較長的紅色,即紅瓦掛墻,會形成距離觀察者較近的視覺特征,其凸顯的色彩和較強烈的光影質感致使紅瓦掛墻半圍合的空間更加致密結實,以此形成空間匯聚。
這種瓦掛墻的應用方法是空間中的形式變化。心理知覺尺度影響了使用者心理對現(xiàn)實空間的物理感覺,而板瓦疊瓦墻則是展現(xiàn)了知覺尺度中空間各部分的整體關系。
板瓦疊瓦墻將板瓦凸面朝上,層層搭疊,縱向排列代替空間實墻;瓦與瓦之間的搭疊通過連接材料固定,在光線和空氣的作用下通過瓦間的縫隙形成“透”、“漏”、“借”,如圖4。這種透漏借使空間產生了虛實與光影關系,空間中的時間跨度通過瓦片間的縫隙展示。
實墻空間中人是完全隔絕、互不干擾的狀態(tài)。將實瓦墻部分替換成疊瓦墻,疊瓦對空間的分隔是留有縫隙,這種縫隙使人在其中能觀察到墻體之外的信息,例如人、聲音、植物、裝飾設施等,如圖5。
另外,由瓦的肌理帶來的視覺感受則是通過搭疊懸置與自然要素的結合而表現(xiàn)的。室內流水掛瓦墻是板瓦凹面朝外成組掛于小于30°傾斜角的墻面,利用青釉板瓦的強光澤特點,使瓦墻與流水營造的韻律感形成流水掛瓦景觀,如圖6。在瓦庫的外墻設計中,采用無光澤青瓦密列組合,在日光照耀、雨雪沖刷堆積下,形成表面肌理。同時,天氣變化、空氣影響下瓦的逐漸老化也是瓦的材料特點——有生有死,緩慢地被自然老化,是具備生命屬性的材料,如圖7。
瓦由屋頂轉向室內空間這一過程中,瓦庫6號中的青、紅掛瓦墻、板瓦疊瓦墻與流水掛瓦墻均是空間轉換中瓦墻的應用方法,瓦豐富的形式變化——橫縱排列;搭疊組合,傾斜懸置;以及與水、陽光等元素的組合。這種豐富的形式變化,是由空間轉換這一具體方法帶來的,擴大了瓦的空間使用范疇。
(二)室外轉化:均衡尺度
其次為瓦向室外空間的轉化,仍舊以瓦墻為例,瓦墻的尺度在空間中顯得尤為重要。尺度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含義豐富的空間基本要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尺度是對空間的知覺認識,而獲得人與空間相對和諧關系十分重要。把單體瓦和組合瓦看作空間中的一個要素,在這一要素產生豐富的空間變化前,首先要考慮與空間的相對關系。例如除小空間中的大尺度和大空間中的小尺度有其特殊含義,一般情況下,某一要素在室外空間中要和室外大環(huán)境相匹配。在室外空間轉換中,對于尺度的均衡考量是應用方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以古典園林中由外部窗框與窗芯構成的漏窗為例,部分漏窗以板瓦、筒瓦的組合展示其豐富變化。漏窗在園林環(huán)境中扮演著景致取景框的作用,在移步異景中獲得觀賞體驗。瓦在其中作為空間的一處裝飾小品,這種小尺度的漏窗是均衡空間的體現(xiàn)。而以瓦為元素的安徽績溪博物館,室外空間中瓦窗的尺度擴大到整個墻面,如圖8所示。
如果說漏窗的裝飾形式在園林空間中是順應周邊景觀的和諧與隱現(xiàn),那么績溪博物館的瓦墻則是將其特征放大,使人在空間中輕而易舉地關注到,同時,尺度上也均衡了和周邊的關系。
漏窗轉化成大尺度的瓦墻,瓦墻與空間中人的關系顯現(xiàn)成兩種形式,瓦窗前為一條寬約2m的折線型路徑,此處的瓦墻高度便顯示出了利于人近距離觀察的友好高度,構成瓦墻的兩種板瓦紋樣,青瓦魚鱗紋和白瓦波浪紋的裝飾細節(jié)也容易被觀察,與此同時,瓦墻另一面走廊的情景也通過瓦與瓦搭疊的縫隙展現(xiàn),如圖9。此處的瓦墻前為空曠的小型廣場,人與瓦墻的高度差便于人們從小廣場經過時在一定距離下遠觀瓦墻的整體效果,如圖10。因此,現(xiàn)代空間設計中瓦窗尺度的變化并非單純的展示其裝飾效果,其中也包含了空間轉換中的尺度均衡。
此外,博物館與城區(qū)周邊的建筑也包含著更整體的空間關系,博物館建于績溪老城區(qū),為了與城區(qū)的建筑形態(tài)相關聯(lián),績溪博物館將屋頂設計成起伏波折連續(xù)的青瓦形式。
通常,墻作為邊界會分離成兩部分空間,光線、微風、景致相互隔絕,不產生空間相互影響的變化。從空間知覺來說,績溪博物館瓦墻由瓦片搭疊形成的縫隙,在日光的作用下產生了光斑圖案,實墻部分也在階梯上透射出一定形狀的影子,陰影的變化使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形成了空間知覺。而疊瓦形成的透空在日光、微風的作用下產生空間的交流,如圖1 1。換言之,由于瓦片透空,日光讓我們觀察清楚瓦的投射形狀、運動方向以及對空間距離的認知。
室外空間中考慮瓦組合的尺度變化是一部分應用方法內容,這其中還包含著人與這一設計要素在空間中的相對關系,形成小空間一小尺度、大空間_大尺度的均衡尺度。另外,瓦墻代替實墻作邊界打破了墻的隔絕狀態(tài),在均衡尺度基礎上形成更細微的空間感知。總的來說,在空間轉化上這一應用方法上,以瓦墻為例,在室內與室外空間中,瓦元素的組合在視覺、知覺層面上展現(xiàn)了豐富變化。
二、獨立造型
瓦除了依附空間或成為空間的構成要素之外,還可以獨立應用。由瓦與瓦的連接、黏合、穿插組合形成獨立造型。
將板瓦作蓋、作底構成民間屋頂構建。裝置作品“瓦拱”就是以瓦片的獨立造型作為出發(fā)點,探索了瓦的造型和連接方式,如圖12。瓦拱保留民間建筑屋頂瓦尖頂?shù)脑煨吞卣?,形成尖拱狀的茶室空間。設計上去掉民間瓦片組合構造中的底瓦,僅保留頂瓦,在青瓦表面鉆孔穿鋼絲串聯(lián),瓦片受到鋼絲的拉力形成拱形。
空間中,促進視線和聲音交流體現(xiàn)在可視、無隔墻、間距短、高度相同與面對面的狀態(tài),通過瓦獨立造型形成的空間,將茶室中人與人的關系容納在親密與個人距離中,其圍合形式一方面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半私密性質的空間,瓦條之間約8cm的縫隙與先后敞開的部分又讓使用者未脫離周邊環(huán)境,采光與視線不受阻礙,如圖13。
設計細節(jié)上,青瓦作為硬質材料,能以尖弧形態(tài)展現(xiàn)脫離不了瓦片間的連接與固定方式。圖14-a中,瓦與瓦通過螺絲頭尾相接,再借助鋼絲形成瓦條狀的弧形;圖14-b,從瓦拱內部觀察,單體瓦前端的突出部分使瓦剛好卡在前一片瓦的尾部,形成更牢固的組織;圖14-c,借助細條狀竹片與交叉形鋼絲將每組瓦條固定在其上,保證瓦拱縱向與橫向的穩(wěn)固結實;如圖14-d,瓦拱插入基底內部降低其在茶室空間的存在感,不影響瓦拱中人的使用。
瓦拱的設計體現(xiàn)了瓦的獨立造型方法,除尖拱狀的造型特點,依據(jù)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設計中,用于獨立造型的瓦將會產生更多樣的造型變化,尖拱形、圓拱形、方形、弧狀或更豐富復雜的形式。在瓦的連接層面,鋼絲串聯(lián)、利用瓦之間的穿插形成內在穩(wěn)定結構、使用材料黏結等方法均為材料的獨立造型提供了新可能。
三、組合構成
瓦的組合構成包含縱向構成、橫向構成、立向構成,平直構成、階梯狀構成、曲弧構成和圓環(huán)狀構成。這種組合構成可分兩大類,其一類為瓦的組合構成中包含功能,在空間中承擔一定的使用功能。第二類為構成組合為空間形式表現(xiàn)。第二類又可分為瓦與瓦的構成;瓦與自然要素的構成。其中瓦與瓦的組合構成,亦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為同種造型特征的瓦按照一定的審美法則或視覺美感構成規(guī)律性的組合:二為不同造型特征的瓦構成的規(guī)律組合。這種審美法則和視覺美感可以理解為由瓦的形制、色彩、大小所帶來的。
(一)功能構成
選取瓦的局部樣式組合構成瓦徑。瓦立向沒入地面,只余有曲弧面水平與地面,重復組合構成。圖15中,瓦的側面造型特點——曲弧,應用在庭院景觀中,根據(jù)板瓦的尺寸不同,側面曲弧大小不一,形成具有一定韻律的紋樣。步行對于路面構成材料是相當敏感的,卵石、沙子、碎石以及凹凸不平的地面在大多數(shù)步行中都是不合適的,而由瓦構成的花園景觀路徑,而圖16則將板瓦豎直緊密排列,形成同方向的曲面,形成具有肌理感、運動效果的瓦徑。為休閑漫步的人提供了一條相對平坦有趣的路徑。
瓦立面展示的微小高度,在空間中同樣起到設路的作用,如圖17。
脫離瓦的造型,提取其側面曲線形態(tài),在廣場的地面中,將其透空處理,承擔路面滲水功能,在雨水天氣下緩解路面積水問題,如圖18。
還可將不同規(guī)格的瓦作為裝飾材料進行拼花組合運用在景觀家具中。體現(xiàn)瓦功能的組合構成在于利用瓦造型的某一局部特征,將其放大,重復組合構成功能,或以瓦的部分特征替換某一具體功能。
(二)形式構成
第二類組合構成為表現(xiàn)形式,首先是瓦與瓦之間的構成變化。以青瓦為例,瓦的構成方式有直、圓、彎、弧、折、平等。當色彩介入其中時,這種規(guī)律性的造型組合則產生很多變化,如在弧狀構成中間隔加入彩瓦;以彩瓦構成平直組合。同時瓦片大小也影響了組合形式。
罔田憲久的小型景觀——瓷瓦之園,打破了瓦的固有形式和尺寸,構成了由1500片瓦組成的瓷瓦主題公園,如圖19。此前,板瓦、筒瓦的尺寸歷代均有變化,總趨勢是越來越小。清代至今,筒瓦的長度、板瓦的寬與長,產生了尺寸上的縮小。這種尺寸上的規(guī)制在現(xiàn)代設計中不再作為瓦的硬性規(guī)范,繼而產生了多樣的尺寸變化。
瓷瓦之園中包含了八種瓦片造型,顯示了各異的排布方式:①將板瓦豎直放置,沒入地面近二分之一,板瓦間無間隙密列成直線型排布;②橫截面為兩端平滑中心曲弧的曲板瓦與板瓦組合,瓦凸面朝上呈直線型排布;③橫由板瓦變形而來,橫斷面一側為折弧狀,呈圓弧排布;④曲弧瓦為大瓦套小瓦,由板瓦變形而來,橫斷面中心平滑兩端微折,沒于地面二分之一,直線排布;⑤筒瓦豎直呈圓弧狀排布,筒瓦間無縫隙;⑥橙色曲弧瓦配合曲弧青瓦使用;⑦青綠色折瓦組合稍有曲弧,由于沒入地面的程度依次遞減,因而產生階梯狀高差。⑧板瓦曲面朝上,呈魚鱗紋樣排布;將瓦理解成三種構成關系,即階梯狀構成、曲弧構成和圓環(huán)狀構成,如圖20。
青綠色折瓦在空間中的組合方式呈現(xiàn)出靜止的視覺變化;曲弧瓦的運動感通過瓦的彎曲排列展示;筒瓦圍繞植被呈擴散圓圈排列,形成空間擴散的核心,如圖21。
從空間中與人的相對關系來看,瓦的多變造型與小尺度的高,為人提供了多種使用方式,如圖22。
瓦的縱向構成、階梯狀構成、橫向構成以及圓環(huán)狀構成在空間的局部設計中也展現(xiàn)了豐富的應用方法。庭院景觀中,將折瓦豎直放置介于地面上下,以其高度差營造階梯狀構成,如圖23。在建筑周邊的瓦景觀小品則是借由瓦的密集組合,以石為核心呈圓環(huán)狀構成,如圖24。公園的局部空間借助瓦片的立面擺放,縱向構成為高于地面2cm的微小空間變化,如圖25。
對單體瓦不同區(qū)位元素的提取,乃至擴大某一區(qū)位的特點,和地面的依存方式等,使組合構成法在瓦景觀小品中展示了多樣變化。
總的來說,瓦片的色彩、尺度、形制的變化,甚至于不同程度沒入地面的高差處理,使瓦的組合構成更豐富多變。縱向構成、階梯狀構成、橫向構成、平直構成、曲弧構成以及圓環(huán)狀構成為瓦在現(xiàn)代設計的應用提供參考。
其次是瓦與自然要素的組合,除卻瓦的形態(tài)或局部元素的提取,在景觀環(huán)境中,當瓦片與其他元素結合,如碎石、植被和水石,也會產生多變的空間效果。
將瓦片進行有間隔的排列并在地面以上顯露約五分之一,在瓦片間形成的縫隙添置黑白色碎石,結合周邊植被,形成趣味性景觀小品,如圖26。
公園漫步步道的設計,瓦、草坪、石板與局部碎石營造的小徑,并非承擔步行功能,而是在步道周邊以青瓦與草坪的組合形式創(chuàng)造豐富的視覺變化,如圖27。
計成在《園冶》鋪地部分提及“廢瓦片也有行時,當湖石削鋪,波紋洶涌。”這種湖中置瓦的構成也在現(xiàn)代設計中得到延續(xù),如圖28。把廢瓦片用作湖中石鋪設,挑選瓦片要注意厚薄兼有,通過瓦片側立面形態(tài)營造水流的波紋效果。
瓦的組合構成既體現(xiàn)在功能層面,如利用瓦高差設路或放大某一局部特征;又體現(xiàn)在形式表現(xiàn)上,瓦與瓦的構成、瓦與自然元素的構成,均為以瓦為元素的現(xiàn)代設計提供應用方法。同時也需要關注這一元素的實際應用中人的使用狀態(tài)。例如當以瓦設路是為人的步行創(chuàng)造條件時,則需要考慮組合材料對步行狀態(tài)是否友好。
結語
瓦在民間的由屋面的實用功能開始,逐漸向裝飾、鋪裝等其他方面演變。由于瓦造型、尺寸、色彩、搭疊以及和其他元素的組合,在現(xiàn)代設中演化出了空間轉換、獨立造型和組合構成應用方法。為設計提供了參考的可能,不僅如此,瓦片樸素的造型美、時間推移顯示出瓦片本身的變化,更是瓦的生命屬性、材料魅力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