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區(qū) 武侯祠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內有劉備殿、諸葛亮殿、惠陵等三國歷史遺跡,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現存廉政碑刻50余通,廉政對聯(lián)46副,廉政匾額38件,館藏數千件有關三國蜀漢文化的文獻資料及歷史文物。
錦江區(qū) 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曾任成都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副市長,其間廉潔奉公,創(chuàng)新進取,履職盡責。其一生筆耕不輟,除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外,也曾辦報紙、辦實業(yè)、當教授、做行政,均有建樹。
青羊區(qū) 杜甫草堂
這里是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他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其一生清貧漂泊、痛恨腐敗,卻心憂天下,愛民親民,創(chuàng)作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膾炙人口的詩歌240余首。
金牛區(qū) 永陵
永陵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王建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納直言、廉恭儉素。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蜀國成為當時社會最穩(wěn)定、國力最強的國家,成都也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
成華區(qū) 東郊記憶
東郊記憶是在原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現代文化產業(yè)新型園區(qū),是集合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態(tài)的多元文化園區(qū),這片工業(yè)遺址展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近年來也成為群眾廉潔文化宣傳基地。
新津縣 純陽觀
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又稱“古今天下第一忠孝儒林”,展示了我國儒學文化的美學要求:嚴謹、幽深、古樸、雄偉。純陽觀擴建后,在大忠亭內塑造了從夏代關龍逢到清代林則徐的二十四尊歷代忠臣像,在至孝亭內塑了二十四尊歷代孝子的塑像。
高新區(qū) 交子金融文化博物館
這是全國首座以交子為主題的金融文化博物館,多角度展現交子誕生的歷史背景、生產和流通過程,并展現成都自古以來的繁榮商業(yè),弘揚交子誕生所承載的誠信、創(chuàng)新精神和開放理念,傳承交子金融文化。
青白江區(qū) 趙抃清白文化館
該館坐落于成都市青白江區(qū)博物館,以北宋“鐵面御史”趙抃為官生涯進行單元結構劃分,再現北宋“鐵面御史”趙抃清廉事跡,全面展示趙抃清廉為人、清正為官、勤政為民的清白人生。
雙流區(qū) 三縣衙門
此地位于黃龍溪古鎮(zhèn),是全國現存唯一的三縣衙門,衙內清代遺物“揭事欄”,記載了引錦江水灌溉三縣四萬畝良田的水利歷史,大堂門柱上撰刻的對聯(lián)“法重如山衙三管,清貧似水兩朝兼得”與大堂之上的“為民作主、執(zhí)法如山、清正廉明”相呼應,詮釋了官德文化精髓。
天府新區(qū)成都直管區(qū) 安公堤
安公堤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華陽知縣安洪德率領全縣百姓筑成,河堤沿府河綿延一公里,高一米半,筑堤后,二百多年間防洪效果顯著,人們將其稱為“安公堤”,以紀念這位心系民生疾苦、清正廉明的父母官。
新都區(qū) 升庵桂湖
升庵桂湖和楊氏宗祠是明朝狀元、著名學者楊慎家族故居。明正德嘉靖年間,楊慎常在這里讀書和游玩,并“沿堤遍栽桂樹”,培植風景,興建園林,桂湖自此名揚天下。
簡陽市 圣德寺白塔
圣德寺白塔建于南宋時期,清簡州舉人毛于逵為其賦詩,“奎星擲筆下人寰,豎在城南雁水間。上出云宵生五色,隔江遙點印鰲山。”將白塔比擬成主管人間“文運”的奎星擲下的那枝筆,傳說它的修建使得一州“文運”昌盛,出了無數勤奮學習的生員。
龍泉驛區(qū) 洛帶古鎮(zhèn)
在洛帶古鎮(zhèn)博客土樓,運用藝術場景創(chuàng)作、幻影成像、多媒體互動等方式,講述四川客家家訓家規(guī)家風,展現客家人的家國情懷,彰顯客家人清白做人、清廉為官、誠信經商的優(yōu)良家風。
金堂縣 云頂石城
云頂石城是南宋名將余玠于公元1243年為抵抗蒙軍而建的防御城堡,山城絕大部分依山勢,借峭壁為城垣,中斷處用石條堆砌成墻,城墻上設有城垛和炮臺。整個云頂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郫都區(qū) 望叢祠
望叢祠是為紀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繼任人叢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唯一的一祠祭二主、憑吊蜀人先賢的最大的帝王陵冢。望帝杜宇勤政愛民,留下杜宇化鵑教人農桑的煤炭的故事,叢帝鱉靈擔當有為,留下治水的傳說。
蒲江縣 石象寺
相傳東漢末年,巴郡太守嚴顏年紀雖高,精力未衰,因據守城廓不降,被張飛設計生擒。爾后隨孔明南征歸來,棄官歸隱于此,感嘆此為“仙佛之地,乾坤之大觀”!遂令工匠依其在征戰(zhàn)云南時常見的獅、象之形雕鑿石獅、石象。后人仰慕其功德,建石象寺于此。
彭州市 龍興寺
始建于東晉,初名“大空寺”,唐玄宗時期詔號“龍興寺”。1949年國內解放戰(zhàn)爭后期,川、康兩省高級將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將軍在龍興寺藏經樓集會,宣布和平起義并通電全國,避免了一場生靈涂炭的大戰(zhàn)。
都江堰市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依舊發(fā)揮著防洪灌溉、滋養(yǎng)天府平原的功用。都江堰人修建堰功道,以紀念秦漢以來的歷代駐川官吏和有識之士對都江堰的悉心維護,贊頌蜀地執(zhí)政者愛惜民本、勤政為民的為官之道。
溫江區(qū) 文廟
又稱柳城文廟或魚鳧文廟。建于宋咸平初,明末毀于兵事,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迭經擴建。民國時期曾一度作為縣中學校址,曾為溫江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地。
邛崍市 文君井
相傳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當壚賣酒之處。當年二人私奔到成都,后因生活無著落,又回到臨邛鎮(zhèn)里仁街開酒店謀生,迫使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出錢讓他們回成都定居,“相如滌器、文君當壚”的故事便傳為千古佳話。
崇州市 罨畫池園林
始建于唐朝,是一座衙署園林。蜀地人士為了紀念曾在此地為官的陸游和趙抃,在罨畫池畔修建了趙陸二賢祠,祠門懸“琴鶴梅花”四宇匾額,其中“梅花”代表陸游的風骨氣節(jié),“琴鶴”代表趙抃的清正廉潔(相傳趙抃入蜀為官時,隨身僅帶一琴一鶴)。
大邑縣 建川博物館聚落
博物館以“為了和平,收藏戰(zhàn)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現已建成開放抗戰(zhàn)、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系列32座場館,是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抗戰(zhàn)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紅軍長征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張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