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超
摘 要: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其中心窯場坐落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zhèn),以燒造黃釉瓷器而著稱。事實上,壽州窯除了黃釉瓷,其黑釉瓷器的燒造也很成功。文章以形制、釉色、裝飾等方面變化較為豐富、工藝最為講究的瓷枕為例,以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貌,展示壽州窯黑釉瓷器風采的目的。
關(guān)鍵詞:唐代;壽州窯;黑釉瓷;瓷枕
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創(chuàng)燒于南朝,興盛于隋唐時期,衰落于唐代末期,宋代停燒,整個燒造期約為350年。壽州窯的瓷器使用的主要釉料為山釉,燒造瓷器的燃料為木材,其中心窯場坐落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zhèn),在淮南市的泉山、滁州市的鳳陽縣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在唐代時,該片區(qū)域主要屬于壽州管轄,故命名為壽州窯。上窯鎮(zhèn)靠近上窯山和淮河,上窯山上蘊含著豐富的山釉資源,淮河利于產(chǎn)品和原材料的運輸,這為壽州窯的發(fā)展奠定了地理基礎(chǔ)。
壽州窯瓷器使用的釉料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鐵,在燒造時隨著氧化、還原反應氛圍的不同,瓷器呈現(xiàn)出了黃、青、黑等不同的釉色。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道:“壽州瓷黃,茶色紫?!币虼?,壽州窯以其不同于“南青北白”的黃釉瓷器為人們所知。事實上,壽州窯除了黃釉瓷,其黑釉瓷器的燒造也很成功。目前已為學界所發(fā)現(xiàn)的壽州窯各器型唐代瓷器中幾乎都有黑釉瓷。
在壽州窯的各類瓷器中,瓷枕是形制、釉色、裝飾等方面變化較為豐富,工藝最為講究,最能夠體現(xiàn)壽州窯瓷器燒造水平的一個門類。從瓷枕器型上判斷,唐代早期的箱形瓷枕中,黑釉很少見;到唐代中后期,各式亞角圓弧狀瓷枕中多見黑釉枕,從中也能夠看到壽州窯黑釉是在唐中期以后開始流行的。本文擬從安徽省內(nèi)文博機構(gòu)收藏的300余件壽州窯瓷器中,選取部分唐代黑釉瓷枕進行賞析,以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貌、展示壽州窯黑釉瓷器風采的目的。
黑釉瓷枕 現(xiàn)藏于淮南市博物館。瓷枕枕面長15.1厘米,寬10厘米,高8.4厘米,燒制于618—907年間。此枕整體造型端莊渾厚,瓷枕呈箱形,整體施以黑釉,通體漆黑,釉色均勻,色澤飽滿光亮。枕面略有弧度,符合人體工學,枕頭四角及邊緣轉(zhuǎn)角處處理成了小圓弧形(圖1)。在轉(zhuǎn)折處,由于施釉略少,可見淡紫紅色筋。在瓷枕底部露胎處可見乳白色的胎色。該瓷枕燒制時,由于出氣孔開于枕底部,影響了排氣量,造成枕底部微鼓,但并未影響到瓷枕的整體造型。該枕是唐朝時期壽州窯黑釉瓷枕中的代表性器物。
黑釉瓷枕 2006年出土于安徽省宿州市運河遺址,現(xiàn)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枕枕面長14.7厘米,寬10.2厘米,高7厘米。整體造型基本上呈現(xiàn)為長橢圓形,枕面略有下凹的弧度,瓷枕的轉(zhuǎn)角和邊緣處理成大而寬的圓弧,視覺上給人飽滿、圓潤之感。除枕底部外通體施以黑釉,釉色均勻,通體黑中泛有醬黃色。呈醬黃色的原因可能是上的釉較薄,透出了其中化妝土的顏色(圖2)。枕的底部呈微微的鼓起狀,是由于出氣孔開在底部,燒制時出氣不通暢所致。此瓷枕的表面有較多的劃痕,說明在入土前曾被長期使用過。
黑釉如意形瓷枕 現(xiàn)藏于安徽博物院。瓷枕枕面長12.3厘米,寬8厘米,高6.6厘米。在俯瞰的角度下,此黑釉瓷枕的枕面為略下凹的如意造型,美觀優(yōu)雅。四周的轉(zhuǎn)角處過渡自然,瓷枕流暢的曲線和弧線展現(xiàn)了壽州窯瓷器的制造者駕馭瓷土的能力。瓷枕整體施以黑釉,色澤烏黑,晶瑩透亮,轉(zhuǎn)角處由于施釉稍薄呈現(xiàn)了醬黃色,大面積黑色與小面積的醬黃色相搭配,形成天然的裝飾美感(圖3)。瓷枕底部的邊緣露出部分淡乳白色的胎,胎質(zhì)較為細膩,是壽州窯黑釉瓷枕中的精品。
黑釉委角瓷枕 委角一般指的是在桌面、幾面、案面等幾何面為直角的地方改為小斜邊成八角形的做法。在瓷枕這里是指將瓷枕的直角邊化為曲面。圖4中的黑釉委角瓷枕現(xiàn)收藏于淮南市博物館,枕面長13.1厘米,寬8.8厘米,高6.9厘米。此枕的造型為長方體箱型,枕面部分向下微凹,枕面有四個委角,這四個委角使枕面向立面轉(zhuǎn)折處的部分形成了寬窄不同的斜面。瓷枕的正立面上有一條裂縫,自枕面延伸至枕底。通體施以黑釉,釉色呈現(xiàn)出啞光的狀態(tài)。黑中泛有一點醬色,尤其是在委角處醬色更為明顯,可能是施釉較少所致。從枕面到枕側(cè)立面的下轉(zhuǎn)彎處均施以黑釉,枕底部未施釉,呈乳白的胎色,黑白兩色對比鮮明。
黑釉松葉紋瓷枕 現(xiàn)收藏于長豐縣文物管理所。瓷枕枕面長13.5厘米,寬8厘米,高7.9厘米。造型酷似元寶,枕面為微微下凹的弧面,和早期瓷枕的形態(tài)相仿。表面貼畫圖案為松針葉圖形(圖5、圖6)。松針葉圖案在壽州窯中的運用遠少于蝴蝶紋、花朵紋等紋飾。觀察圖5可知,松針葉紋樣不對稱,形狀為交錯生長的枝葉,可能是在一張打開的紙上裁剪,然后敷于化妝土上施釉燒制而成。此件黑釉松葉紋瓷枕是唐代早期枕類產(chǎn)品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此松針葉圖案工藝具體如何操作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fā)現(xiàn)。
黑釉獸形瓷枕 現(xiàn)收藏于淮南市博物館。此枕枕面長11.9厘米,寬6.5厘米,高8.3厘米。整個瓷枕從上到下由下凹的弧形枕面、俯臥狀態(tài)的神獸、橢圓形托盤三部分組成。神獸昂首向前看,嘴部大而突出,前足向后收,呈現(xiàn)跪姿,后肢粗壯,呈蹲姿,獸的脊部托起了弧形枕面,身下為橢圓形托盤。瓷枕通體釉色為黑中泛醬黃色,醬色釉斑與黑色交相呼應,形成了豐富的色彩對比變化(圖7)。淮南市博物館共收藏了4件大小基本相似的此類獸形瓷枕,均為黑釉瓷或醬釉瓷,應屬于同一個時代燒制,從制作工藝方面考量,應處于唐朝晚期及更之后的時間段。
黑釉象形瓷枕 現(xiàn)藏于淮南市博物館。瓷枕枕面長15.1厘米,寬8.5厘米,高8.3厘米。該枕由枕面、象形、圓角長方形托盤三部分組成。象諧音“祥”,在古代寓意吉祥如意。枕面相比其他瓷枕較大,呈下凹曲率明顯的弧面,枕面由象的四條腿和長鼻支撐。此象形瓷枕將兩只象耳放置于頭部正前方,象鼻長而粗壯,象的側(cè)身有雙層布簾裝飾,突出的部分為醬色釉,下凹部分為黑釉,形成色彩的對比。象身佩戴的布簾部分的紋飾較模糊(圖8)。該枕和館內(nèi)收藏的另一件醬釉象形瓷枕的造型、風格、裝飾、燒造手法幾乎相同,推測是同一時期在同一窯廠生產(chǎn)的。館內(nèi)還藏有另兩件非象形的獸形瓷枕,雖形式上有所變化,但風格上整體相似,用色上均為黑釉、醬色釉,可能也為同一窯口生產(chǎn)。這幾件瓷枕的特征鮮明,燒造技術(shù)成熟,推測生產(chǎn)時代為唐朝晚期。
通過對以上7件唐代制造的黑釉瓷枕進行評鑒賞析,可以看出,瓷枕的枕面均呈略微下凹的弧面,瓷枕的形制也從長方的箱形逐漸向低矮的扁方形演化,這種演化過程使瓷枕更符合人的頸部構(gòu)造,與人體頭部的形狀相契合,說明工匠在制作時或許有意識地考慮了人在使用瓷枕時的舒適性。且黑釉瓷枕有多種式樣,工匠通過對枕的曲線、邊角、斜面等部分進行細微的不同處理,可使瓷枕的造型形制豐富活潑。在色彩上,施釉量的多少影響了釉色的呈現(xiàn),或漆黑,或黑中泛醬色,或啞光,或有光澤,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壽州窯窯工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能力。■
(本文器物圖片參考淮南市博物館編:《壽州窯》,文物出版社,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