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軍 沈旭東
【摘 要】本文對智能小車的轉向控制方法進行了研究,其前輪采用舵機進行轉向控制,后輪使用電子差速控制轉向,在阿克曼轉向原理的基礎上,分析了內(nèi)外輪電子差速的計算方法,并使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對內(nèi)外輪差速進行穩(wěn)定控制,也給出了電機PWM頻率選擇的方法和占空比電壓補償算法,實驗測試證明,該方法簡化了智能小車轉向系統(tǒng)的設計,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和控制精度。
【關鍵詞】阿克曼轉向原理,差速PID控制,PWM頻率選擇,占空比電壓補償
中圖分類號:TN957.51 文獻標識碼:A
1、智能車系統(tǒng)結構設計
智能車硬件部分主要有STM32F103微處理器控制模塊,測速模塊,CCD尋跡模塊,電源模塊,電機驅(qū)動模塊及轉向模塊組成[1],整體架構如圖1-1所示。
智能車前輪采用舵機控制,左右兩后輪采用直流減速電機驅(qū)動,前輪通過改變舵機的占空比實現(xiàn)不同角度的轉向,后輪通過主控芯片產(chǎn)生PWM脈沖波形控制直流減速電機的轉速,同時通過測速模塊將實時轉速脈沖信號反饋到主控制器中,主控器通過運算處理后,輸出可變的PWM 脈沖占空比,從而實現(xiàn)電機實時差速控制。
2、阿克曼運動學分析
汽車在轉彎時,后輪的內(nèi)輪和外輪行駛的距離不同,行駛的時間卻是一樣的,因此后輪之間存在差速的問題,轉彎的時候內(nèi)側的輪胎要比外側的輪胎轉速慢。傳統(tǒng)汽車使用機械差速器完成差速,機械差速器的基本運動規(guī)律是:無論轉彎還是直行,兩側驅(qū)動輪的轉速之和始終等于差速器殼轉速的2倍[2][3]。電子差速系統(tǒng)主控制模塊數(shù)學模型基于阿克曼轉向幾何設計,電子差速系統(tǒng)又分為兩個部分,可以根據(jù)車速和轉彎角度計算兩驅(qū)動輪(本文中為兩后輪)的速度。
參考文獻:
[1]王澤元.基于CMOS 圖像傳感器視覺系統(tǒng)的智能小車的設計實現(xiàn)[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吳志紅,朱文吉,朱元.電動車電子差速控制方法的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08(10):64-66.
[3]孫明江,段敏,李剛.輪轂電機驅(qū)動電動汽車電子差速器仿真研究 [J].農(nóng)業(yè)裝備與車輛工程,2015.53(2):19-24.
[4]肖文健,李永科.基于增量式 PID 控制算法的智能車設計[J].信息技術,2012(10).
[5]劉玲玲.PID 參數(shù)整定技術的研究及應用[D].鄭州:鄭州大學,2010.
[6]Jittim Varagul,Toshio ITO.Simulation of Detecting Function object for AGV using Computer Vision with Neural Network,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96(2016)159–168.
作者簡介:
周燕軍(1981-),女,浙江嘉興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從事自動化控制、單片機控制、電力電子應用技術等研究。
沈旭東(1984-),男,浙江湖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單片機應用技術等研究。
(作者單位:1嘉興南洋職業(yè)技術學院;
2嘉興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