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汪洋
【摘要】 目的 探究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壁彈性變化中的評估價值。方法 選取180例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作為第一組, 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第二組,?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作為第三組。采用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三組右側頸動脈和右側肱動脈管壁進行檢查, 比較三組右側頸動脈、右側肱動脈彈性參數(shù)。結果 第三組肱動脈、頸動脈彈性硬度系數(shù)比值(B/A)分別為(1.54±0.81)、(1.75±1.09), 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為(0.83±0.18)mm;第二組肱動脈、頸動脈B/A分別為(1.27±0.55)、(1.31±0.73), 頸動脈IMT為(0.81±0.16)mm;第一組肱動脈、頸動脈B/A分別為(0.98±0.26)、(0.97±0.33), 頸動脈IMT為(0.65±0.12)mm;第三組、第二組肱動脈、頸動脈B/A和頸動脈IMT明顯高于第一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三組肱動脈、頸動脈B/A高于第二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三組肱動脈收縮期最大內(nèi)徑(Ds)小于第二組和第一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IMT、脈壓和頸動脈B/A呈正相關(r=0.391、0.370, P<0.05);血糖、脈壓和頸動脈IMT呈正相關(r=0.308、0.220, P<0.05);血糖和肱動脈B/A呈正相關(r=0.316, P<0.05)。結論 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診斷中應用超聲彈性成像技術, 可取得良好的診斷效果, 因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本身具有無創(chuàng)、方便、快捷的特點, 可及時對動脈血管壁彈性的早期變化進行評價,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肱動脈血管壁彈性明顯減低。
【關鍵詞】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血管壁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16
糖尿病主要是因為免疫功能紊亂或遺傳因素而導致胰島素功能出現(xiàn)抵抗或減退, 進而出現(xiàn)代謝紊亂綜合征, 主要是肥胖人群, 致死率和發(fā)病率較高, 一般會出現(xiàn)高血壓、膽固醇異常以及動脈硬化等[1, 2]。超聲彈性成像已經(jīng)成為醫(yī)學超聲成像的熱點, 主要應用于乳腺腫瘤、甲狀腺結節(jié)、前列腺癌病變的診斷中[3]。本文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主要分析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探究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估患者動脈血管壁彈性變化的價值,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180例作為第一組, 同期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作為第二組, 同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180例作為第三組。第一組年齡35~68歲, 平均年齡(54.25±7.25)歲;第二組年齡36~67歲, 平均年齡(55.54±8.03)歲;第三組年齡34~65歲, 平均年齡(53.28±8.15)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4]:排除智力障礙、心臟瓣膜疾病、精神疾病、全身大血管疾病、嚴重腎臟器質(zhì)性疾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者及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 2 方法 三組均接受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檢查, 應用飛利浦-IU22型超聲診斷儀, 超寬頻線陣探頭設為6.5~13.0 MHz, 并且配備有彈性成像應用軟件。受檢者取平臥位休息, 應用B-mode模式和彈性成像實時雙幅顯示模式, 確定感興趣區(qū)(ROI), ROI大于頸動脈管徑3倍, 探頭垂直病灶方向進行數(shù)次按壓, 于ROI內(nèi)將動脈后壁作為A區(qū), 將血液組織為B區(qū), 獲取頸總動脈內(nèi)血流和血管壁彈性比值B/A, 進行3次測量, 并取其平均值, B/A越大, 血管壁彈性越差。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右側頸動脈[B/A、Ds、舒張期最大內(nèi)徑(Dd)、IMT]和右側肱動脈(B/A、Ds、Dd) 彈性參數(shù)。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第三組、第二組肱動脈、頸動脈B/A和頸動脈IMT明顯高于第一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三組肱動脈、頸動脈B/A高于第二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三組肱動脈Ds小于第二組和第一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頸動脈IMT、脈壓和頸動脈B/A呈正相關(r=0.391、0.370, P<0.05);血糖、脈壓和頸動脈IMT呈正相關(r=0.308、0.220, P<0.05);血糖和肱動脈B/A呈正相關(r=0.316, P<0.05)。
3 討論
糖尿病在臨床之中為常見的疾病, 若患者未接受針對性治療則會導致并發(fā)癥, 嚴重者導致患者死亡。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血糖高, 血液粘稠度增高, 因此血管阻力會增大, 血脂增高, 十分容易引起高血壓[5]。在臨床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患者的血管結構和功能損傷極大, 因此早期進行動脈血管功能的評價變得尤為重要, 可及時對患者的血管功能損傷進行準確評估, 及時給予患者干預治療, 這對于延緩患者血管并發(fā)癥十分重要[6]。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按照不同組織彈性系數(shù), 于不同加外力或者交變振動之后應變也會有所不同, 應用技術計算形變程度, 彈性系數(shù)小組織在受壓之后位移變化大, 因此會顯紅色;彈性系數(shù)大組織在受壓之后位移變化比較小, 因此會顯藍色;彈性系數(shù)中等組織則會顯示綠色, 按照色彩了解患者組織硬度[7-9]。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第三組肱動脈、頸動脈B/A分別為(1.54±0.81)、(1.75±1.09), 頸動脈IMT為(0.83±0.18)mm;第二組肱動脈、頸動脈B/A分別為(1.27±0.55)、(1.31±0.73), 頸動脈IMT為(0.81±0.16)mm;第一組肱動脈、頸動脈B/A分別為(0.98±0.26)、(0.97±0.33), 頸動脈IMT為(0.65±0.12)mm;第三組、第二組肱動脈、頸動脈B/A和頸動脈IMT明顯高于第一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三組肱動脈、頸動脈B/A高于第二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三組肱動脈Ds小于第二組和第一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IMT、脈壓和頸動脈B/A呈正相關(r=0.391、0.370, P<0.05);血糖、脈壓和頸動脈IMT呈正相關(r=0.308、0.220, P<0.05);血糖和肱動脈B/A呈正相關(r=0.316, P<0.05)。高血壓和高血糖會致使患者的動脈血管結構、功能造成損傷, 患者的大動脈、中動脈彈性發(fā)生改變;頸動脈、肱動脈內(nèi)皮損傷會致使內(nèi)皮功能受損, 進而致使患者動脈內(nèi)膜受損。
綜上所述, 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診斷中應用超聲彈性成像技術, 可取得良好的診斷效果。因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本身具有無創(chuàng)、方便、快捷, 可及時對動脈血管壁彈性的早期變化進行評價,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肱動脈血管壁彈性明顯減低。
參考文獻
[1] 李秀云, 鄭金玨, 葉蔓菁, 等. 超聲二維應變成像評價規(guī)范化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彈性的影響.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8, 26(8):601-603.
[2] 吳華臣, 高杰.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價天芪降糖膠囊對早期2型糖尿?。═2DM)患者下肢動脈血管壁彈性的影響.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7, 1(15):135-138.
[3] 吳華臣, 黃迎春, 高杰, 等.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天芪降糖膠囊治療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管壁彈性的評價.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 2017, 28(10):1175-1178.
[4] Ustabasioglu FE, Delil S, Nalbantoglu M, 等. 剪切波彈性成像評價脛神經(jīng):診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潛在超聲學方法.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 2017, 40(2):106.
[5] 蘇暢.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和足背動脈血管壁彈性.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7, 15(2):139-140.
[6] 郭勇, 毛燕麗, 李云霞, 等.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動脈血管壁彈性評估中的價值.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5, 25(1):69-72.
[7] 陳芳.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血管壁彈性評估中的價值.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5, 12(11):11-13.
[8] 胡莉君, 余曉梅. 超聲彈性成像評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動脈血管壁彈性的臨床研究. 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 2013, 34(7):67-68.
[9] 吳國紅.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壁彈性評價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 11(8):53-54.
[收稿日期: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