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瑾華
2012年底,熊培云受邀赴芝加哥等地,這是他第一次訪問美國,之后又陸續(xù)去了幾次。
熊培云有一個多年的愛好,在陌生的地方,與陌生人交談。他說,不止是美國誕生于想象,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各種想象的堆積。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出發(fā)、遠行,始于想象,終于抵達。對美國、對日本的想象與好奇,才有了之后的兩本書:《尋美記》和寫日本的《西風東土》。
“像我這樣一介布衣,在江南鄉(xiāng)下立下改造社會的誓言,當時所立足的與其說是現(xiàn)實,不如說是想象。但人世常見的無常是,一個人少時貧窮,卻富于想象,等他慢慢長大,強壯、衰老,擁有一堆錢財,卻失去了想象?!币淮未芜h行與歸來后的熊培云說,中國人多視“安身立命”為一生職責,但大多數(shù)人不得不生活在梭羅所謂的“平靜的絕望”中:貧乏無味的工作、死氣沉沉的婚姻,日日送往迎來,時而爛醉如泥,許多人從一開始就學會世故。
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隨處可見的移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從現(xiàn)實世界走向想象世界,尋找彼岸烏托邦。移民通常被理解為從一個“失意之邦”走向“想象之邦”,他在旅美途中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有不同信仰的,不同膚色的人,有底層有精英,也有不同代際的華人移民,令他感嘆的是,這一路他遇到的每個離開故土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他從大西洋沿岸一直走到了太平洋沿岸,最后的足跡,是太平洋邊的幾座城市: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
“這是我第一次站在太平洋東岸的海灘眺望遙不可及的中國。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華人聚居在美國西海岸。而人們之所以熱愛大海,或許是因為大海不受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的迷惑,永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毙芘嘣迫ぴL了幾位“故人”,最有名的是李小龍和張愛玲,還有民國時期著名的農(nóng)學家董時進。
有一天中午,熊培云和當?shù)嘏笥烟氐厝チ艘惶宋髂緟^(qū),他只想在那棟公寓外面望望張愛玲的最后棲身之所,卻也知道這是一次無謂的探望。在那里,熊培云對張愛玲有了新的理解:17歲的張愛玲就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她的晚年有幾年時間,平均每一個星期搬一次家,竟也是為了躲避在英美國家常見的一種公害:虱子。
熊培云說,這世界上有兩種人,有的可以征服逆境,有的只能逃離逆境,張愛玲是后一種人。而作家與知識分子的一生,往往就在思想的龍種與現(xiàn)實的虱子之間周旋。
和十九世紀冒險赴美淘金的華裔勞工不同,張愛玲不是淘金者,她愿意離鄉(xiāng)背井,遠走天涯,只是想守護好內(nèi)心的金子。最后熊培云也釋然了,因為無論如何,像張愛玲這樣一個作家,辛辛苦苦寫作,安安靜靜地離逝,唯有小說才是她的意義。無論如何,她活在了她的自由意志里。
熊培云經(jīng)過從美東大西洋邊到美西太平洋海岸的“尋美記”,一路上接觸了一個個在世或已成先人的華人,也接觸了不少華人家庭,他說,“雖然我故園難舍,但也理解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就像當年的歐洲人去美洲一樣。當他們帶著故國的心事與語言,走向陌生的人群與土地,移民不是離開故鄉(xiāng),而是拓寬故鄉(xiāng)與人生的邊界。”
《尋美記》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7月
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旅程。漫無目的的穿行、無遠弗屆的游思以及隨時切換的影像,使本書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電影。在寫作方法上,尤其注重時空的穿梭呈現(xiàn):在空間上,以美國的十幾座城市為主要線索;在時間上,既有對美國重大事件的歷史回顧,又有赴美觀察時的現(xiàn)場所感,更有幾年后回到書齋里的沉淀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