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建 劉廣嵐 秦華 王麗 李玉芹
(連云港市贛榆區(qū)人民醫(yī)院(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 連云港 222100)
急性腦梗死又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是神經內科的常見急癥之一,其根本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中起重要作用,過多的炎癥細胞分泌大量的基質金屬蛋白,這些蛋白參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后急性并發(fā)癥的形成,并成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的重要原因。戴賢勇〔1〕報道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在梗死后出現(xiàn)局部炎癥免疫反應,早期主要是促炎反應,隨著梗死時間延長,人體誘導大量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可抑制促炎因子的表達,抑制過度的炎癥反應,調節(jié)免疫平衡。CD147是細胞外基質金屬蛋白酶(MMP)誘導因子,作為炎癥和免疫應答的主要介質在腦缺血后表達水平顯著增加,并通過驅動血栓形成和炎癥在AIS起作用〔2〕。已有研究認為〔3〕,血清CD147水平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嚴重程度,并且與腦梗死的發(fā)生和進展程度有關。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 CD147在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意義,為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贛榆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79例,按年齡分組,老年腦梗死組58例(年齡≥60歲),男33例,女25例,年齡(70.74±8.57)歲,其中斑塊穩(wěn)定組20例,斑塊不穩(wěn)定組38例;中年腦梗死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齡(50.61±6.48)歲。同期來體檢中心的體檢正常者納入老年對照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齡(68.00±6.36)歲。所有腦梗死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納入標準:①既往無腦卒中病史;②發(fā)病72 h內就診;③腦梗死診斷以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各診斷要點》為標準;④經頭顱CT/MRI證實;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腦卒中病史;②存在急性炎癥、腫瘤、糖尿病、嚴重心、肝、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③手術及外傷史;④彌漫性肌肉疾病史;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組性別匹配。
1.2 標本采集和檢測 記錄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高血壓史。受試者均隔夜禁食12 h,于清晨安靜狀態(tài)下留取空腹靜脈血5 ml,用EDTA抗凝,靜置1 h,3 000 r/min離心10 min,保留血清并放入-30℃冰箱保存。留靜脈血5 ml注入生化專用試管,分離血清,采用西門子ADvia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同批測定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
1.3 血清CD147測定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CD147水平;試劑盒由上海吉爾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使用芬蘭雷勃MK3酶標儀檢測。
1.4 頸動脈斑塊超聲檢查 患者在檢查前休息5 min,去枕仰臥位,全身放松,頭偏向一側,充分暴露頸部。采用美國Philips公司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超寬頻探頭,頻率為5~10 MHz。在頸動脈竇端1 cm處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即管腔內膜面到中膜與外膜交界的垂直距離,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在頸動脈可視范圍內尋找斑塊,由超聲醫(yī)師專門檢測。正常頸動脈IMT<1.0 mm,IMT≥1.0 mm且<1.2 mm為內膜增厚,IMT≥1.2 mm或彩色圖像顯示管腔某處血流缺損且面積≥10 mm2定義為粥樣斑塊,根據(jù)斑塊回聲分為軟斑和硬斑,軟斑屬于不穩(wěn)定性斑塊,硬斑屬于穩(wěn)定性斑塊。
1.5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16.0軟件,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進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評估引起頸動脈斑塊的獨立危險因素。
2.1 各組別一般資料及炎癥指標的比較 老年腦梗死組的LDL、CD147明顯高于中年腦梗死組及老年對照組,中年腦梗死組與老年對照組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G水平在中年腦梗死組明顯高于老年腦梗死組與老年對照組(P<0.05)。TC在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老年腦梗死不同斑塊性質組生化指標比較 不穩(wěn)定斑塊組血清TC、LDL、CD147水平明顯高于穩(wěn)定斑塊組(P<0.05)。見表2。
表1 三組生化指標比較
與老年腦梗死組比較:1)P<0.05;與中年腦梗死組比較:2)P<0.05
2.3 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將斑塊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作為應變量,年齡、高血壓病史、TG、TC、LDL、CD147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CD147的OR值0.114,95%可信區(qū)間為0.013~0.970;LDL的OR值0.146,95%可信區(qū)間為0.029~0.737;CD147、LDL是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2 老年腦梗死不同斑塊性質組生化指標比較
伴隨增齡,腦組織會發(fā)生神經細胞減少、腦血管硬化和腦血流減慢等,使缺血環(huán)境中的腦組織更易發(fā)生腦卒中,并造成腦卒中后神經功能嚴重缺失。Kernan等〔4〕報道55歲以后,腦卒中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發(fā)病率每10年增加1倍,并且其并發(fā)癥也相應增加。有動物實驗也證實,老年大腦在神經病理生理學特征上與年輕人不同,在相同的缺血和缺氧環(huán)境中,較老的腦細胞更容易發(fā)生炎癥反應和死亡〔5〕。在梗死水平相似的病變中,老年患者比年輕患者具有更嚴重的癥狀和更差的預后。當發(fā)生AIS時,缺血的腦組織可通過刺激一系列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激活白細胞,而活化的白細胞通過釋放有毒的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代謝物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害,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壞血-腦屏障,導致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建立障礙,進一步擴大腦梗死面積。
血脂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的發(fā)生具有明顯相關性。血清LDL水平不但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而且在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較高的LDL水平與老年腦梗死發(fā)生相關,是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胡方方等〔7〕研究報道一致。
CD147參與了腦梗死炎性損傷的整個病理生理過程。CD147在單核細胞向巨噬細胞分化過程中上調,誘導MMP分泌,促進單核細胞分化和遷移,并介導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中的細胞分化、血小板活化、粥樣斑塊不穩(wěn)定及血管新生等多種病理過程,從而導致腦梗死的發(fā)生〔8〕。本研究結果說明腦梗死患者體內CD147表達明顯增加,此指標的高表達參與了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高CD147水平在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中更加明顯。國外研究報道〔9〕,CD147的高表達可提示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動脈受損及斑塊不穩(wěn)定,高水平的CD147表達與近期腦卒中事件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CD147是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CD147是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的重要炎性指標,可以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檢查手段在臨床應用中,對于評價斑塊的穩(wěn)定性、指導腦梗死預防和治療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