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葉 林珍 鄭忠濤
(??谑腥嗣襻t(yī)院 1全科醫(yī)學科,海南 ???570208;2神經(jīng)外科)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類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在老年人中的高患病率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報告顯示,超過65歲的老年人群中每10人中有1人發(fā)生AD,而超過85歲的老年人群中每3人就會出現(xiàn)1例AD患者〔1〕。AD患者最初的癥狀包括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和混亂,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完全衰弱〔2〕。AD相關的神經(jīng)病理過程包括淀粉樣斑塊沉積、神經(jīng)原纖維纏結、炎癥、突觸和神經(jīng)元丟失等,且這些病理改變會在臨床癥狀出現(xiàn)前10~20年開始累積〔3〕。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和AD之間存在復雜聯(lián)系。炎癥在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中起促進作用,其機制可能通過觸發(fā)激酶細胞周期素依賴蛋白激酶(CDK)5,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和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等的激活,導致AD小鼠模型中Aβ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進而出現(xiàn)認知障礙〔4〕。老年肥胖發(fā)生率在全世界人口中穩(wěn)步增加,與此同時,肥胖與認知能力下降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體臨床研究證明,肥胖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風險有關,包括短期記憶和執(zhí)行功能缺陷及癡呆和AD〔5〕。肥胖本身是炎癥系統(tǒng)的慢性激活,而這種炎癥可最終從外周組織擴散到大腦〔6〕。血清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是被認為用于評估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三個重要標志物〔7~9〕,但關于CRP、PCT和NLR與AD患者體重指數(shù)(BMI)的相關性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AD患者與健康老人CRP、PCT、NLR與BMI水平,并對AD患者CRP、PCT、NLR和BMI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探討炎癥與AD患者BMI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海口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老年AD患者80例,男22例,女58例,中位年齡75歲,年齡65~89〔平均(75.82±6.33)〕歲,病程4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4.23±1.45)年。AD診斷標準依據(jù)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標準〔10〕。AD患者納入標準:①線索回憶測試顯示情景記憶能力下降;②腦脊液Aβ下降、 Tau蛋白升高;③淀粉樣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示蹤劑滯留增加;④通過臨床檢查和Blessed行為量表提示患者存在癡呆情況。AD患者排除標準:①精神病史;②重要臟器衰竭史、休克史等;③顱腦創(chuàng)傷與顱內(nèi)占位史。同期納入80例前來??谑腥嗣襻t(yī)院健康體檢的老年人,男25例,女55例,中位年齡76歲,年齡66~87〔平均(76.40±6.12)〕歲。健康老年人排除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者,排除顱腦創(chuàng)傷與顱內(nèi)占位史。
1.2 一般資料采集 采集對象一般資料如受教育情況、是否喪偶、是否獨居、身高、體重、吸煙史、飲酒史等,計算BMI。依據(jù)BMI將患者分為正常組(18.5 kg/m2≤BMI<24.0 kg/m2)、肥胖組(24.0 kg/m2≤BMI<30.0 kg/m2)與非常肥胖組(≥30.0 kg/m2)〔11〕。
1.3 指標檢測 采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2K)抗凝劑的抗凝管采集靜脈血2 ml,顛倒混勻后1 h內(nèi)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并計算NLR;采用含有促凝劑的采血管抽取靜脈血3 ml用于檢測CRP和PCT。NLR檢測采用血常規(guī)流式細胞術,檢測儀器為SysmexXE-2100血液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檢測試劑為其配套試劑。CRP檢測采用單向免疫擴散法,檢測儀器為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奧林巴斯公司),檢測試劑為其配套試劑。PCT檢測采用免疫發(fā)光測定法,檢測儀器為SpectraMaxL化學發(fā)光酶標儀〔美谷分子儀器(上海)有限公司〕,檢測試劑為其配套試劑。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F檢驗、SNK檢驗、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法。多元線性回歸計算影響AD的因素。
2.1 基本臨床資料 老年AD患者與健康老年人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受教育經(jīng)歷、喪偶和曾經(jīng)獨居等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老年AD患者BMI〔(25.76±6.75)kg/m2〕水平明顯高于健康老年人〔(22.52±5.13)kg/m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依據(jù)BMI不同,將老年AD患者分為正常組、肥胖組和非常肥胖組后發(fā)現(xiàn),3組年齡、性別、病程、吸煙史、飲酒史、受教育經(jīng)歷、喪偶和曾經(jīng)獨居等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各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健康老年人與老年AD患者基本臨床資料比較
2.2 不同BMI分層老年AD患者CRP、PCT和NLR水平 如表2所示,與非常肥胖組相比,正常組和肥胖組老年AD患者CRP、PCT和NLR水平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肥胖組相比,正常組老年AD患者PCT和NLR水平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正常組和肥胖組老年AD患者血清CR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BMI與老年AD患者CRP、PCT和NLR的相關性 BMI與老年AD患者CRP(P<0.001)、PCT(P<0.001)和NLR(P<0.001)均呈正相關。見圖1。
表2 不同BMI分層老年AD患者CRP、PCT和NLR水平比較
與非常肥胖組比較:1)P<0.05;與肥胖組比較:2)P<0.05
圖1 BMI與老年AD患者CRP、PCT和NLR的相關性
2.4 多因素分析影響AD的因素 以AD發(fā)生與否作為因變量,CRP、PCT、NLR、BMI、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受教育經(jīng)歷、喪偶和曾經(jīng)獨居等作為自變量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賦值情況:性別(男性=0,女性=1);吸煙史(無=0,有=1);飲酒史(無=0,有=1);受教育經(jīng)歷(無=0,有=1);喪偶(無=0,有=1);曾經(jīng)獨居(無=0,有=1)。結果表明,CRP、PCT、NLR、BMI、年齡與性別是影響AD發(fā)生的主要因素(P<0.05),而吸煙史、飲酒史、受教育經(jīng)歷、喪偶和曾經(jīng)獨居等因素與AD發(fā)生無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各因素與AD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目前,肥胖不僅被認為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還被認為是影響先天和獲得性免疫系統(tǒng)功能的炎性疾病〔11〕。肥胖患者通常表現(xiàn)出由脂肪組織和腸道微生物群落引起的低級別的全身性炎癥,并且可增加對免疫介導性疾病的易感性〔11〕。諸如一些脂肪酸的飲食因素導致免疫細胞上的Toll樣受體4的激活,進而啟動炎癥級聯(lián)反應〔12〕。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相關的全身炎癥可能導致中樞性炎癥。臨床研究報告顯示,肥胖受試者外周炎癥狀態(tài)與患者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存在正相關,相反的,因手術引起的體重減輕與患者外周炎癥反應減少及情緒狀態(tài)的顯著改善有關〔13〕。此外,Omotoso等〔14〕在肥胖的嚙齒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研究表明,炎癥也發(fā)生在大腦內(nèi),特別是在涉及情緒調(diào)節(jié)和記憶形成的區(qū)域,如海馬或皮質(zhì)??梢钥闯?,神經(jīng)炎癥是認知衰退的重要機制。本研究提示,AD患者較健康者肥胖率更高,且肥胖與炎癥存在相關性。這可能的原因包括:①肥胖能誘發(fā)胰島素抵抗,這與脂肪細胞體積增大,受體相對減少,使得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老年人的組織能力會下降,而大腦尺寸也會變小,這是引起AD的重要原因之一〔15〕;②肥胖時脂肪組織所產(chǎn)生的多種炎癥因子可互相影響,并最終激活CDK5、GSK3β和p38-MAPK,導致AD的發(fā)生〔4〕;③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患者更易發(fā)生大腦萎縮,而大腦萎縮是癡呆或AD的前兆〔16〕。本研究AD患者肥胖人數(shù)約占43.75%,這一肥胖比率與多個學者的數(shù)據(jù)相符合〔17,18〕,Jasiecki等〔17〕研究的AD患者肥胖率為37.16%;Zhong等〔18〕研究的AD患者肥胖率為44.62%。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總體肥胖率為9.9%,而60歲以上人口中,肥胖人口比例達到27.3%〔19〕,本研究中肥胖人群分布情況高于我國平均水平,提示AD患者中肥胖率高于普通老年人群。此外,本研究納入的AD患者男性和女性的比值為1∶2.64,符合AD的流行病學特征〔20〕,提示我們納入的人群具有代表性。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RP、PCT、NLR、BMI、年齡與性別是老年AD的影響因素,這進一步說明,控制炎癥刺激、減低體重有助于降低老年AD的發(fā)病風險。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處:①納入的研究對象例數(shù)仍然有限,仍需加大樣本例數(shù)進一步驗證;②本次研究未就CRP、PCT、NLR和BMI等因素對AD發(fā)生的潛在機制進行探究,今后可通過細胞與動物實驗進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