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男奇
春末夏初,幫兒子小米一起整理他的衣柜,他小時候的衣物多是朋友們送的“二手貨”,我們幾乎不買新的,這符合我和米爸的生活觀與消費觀——經(jīng)濟環(huán)保。這兩年他長大了,收不到什么舊衣物了,所以開始買新衣服。
小米一邊整理衣物,一邊靈感四出。他突然想起某件T恤衫,從夏季衣服里找了出來,發(fā)自內(nèi)心又帶點夸張地對那件T恤說:“哎呀,我的小寶貝,可找到你了,我太愛你了!”那其實就是一件已經(jīng)穿舊的藍T恤衫,我知道他一直很喜歡,但今天忽然感覺到這種喜歡不一般。
我順手把一件他還沒穿過的新衣拿了出來,那件衣服因為太大還沒輪得上穿。我問他:“你記得這件衣服是誰送給你的嗎?”他搖搖頭,我告訴他是谷阿姨,他立馬高興起來,說:“谷阿姨是世界上最好的阿姨!”
谷阿姨是小米曾經(jīng)的保姆,在我家工作了兩三年,這件衣服是我們離開北京時,谷阿姨特意送給小米的。她大概怕孩子長得快,或許也是想讓小米不要忘記她,所以買了一件9—10歲孩子穿的衣服,而我們分別的時候,小米才5歲半!顯然,這件尚未穿過的衣服,確實讓小米感覺到與谷阿姨的聯(lián)結(jié)和愛。
有一件羽絨服是小米非常喜歡的,經(jīng)常穿,袖口被磨破了也不離不棄。我說,那是霞霞阿姨家的哥哥給的。他顯然記不清楚了,于是細致地問我:“他們什么時候來過我們家,我們什么時候去過他家,2歲、3歲、4歲?”我能感覺到小米在透過衣服,專注地搜尋可能的記憶。
小米穿過的舊衣服,我也同樣會整理后,送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捐贈,一般都會經(jīng)他同意認可,有時候,他還沒準備好和這些衣物說“再見”。比如有一次,他的雨鞋沒怎么穿就小了,上面有可愛的米老鼠的圖案。我提議送給鄰居小朋友,小米卻十分舍不得,明確而堅定地說要留下,說以后給自己的兒子穿。我雖然想要“斷舍離”,但還是不禁為孩子對物件這種純粹的喜愛而贊嘆。他既然還沒有準備好割舍,為什么不多給他一些時間呢?
最近,我把早已收拾好的小米的幾件舊衣物重新拿了出來,上次他還舍不得送人,這次卻很大方熱情地表示很愿意送。小米已經(jīng)充分準備好把這些衣服分享出去了。
成長是不斷地收獲、蛻變,也是不斷地喪失、哀悼,兩個過程并行不悖。更深入、更充分地聯(lián)結(jié),也就可以更從容、更輕松地放下并去告別。
孩子的心是那么柔軟可愛,作為成人的我們,多數(shù)或許已經(jīng)遺忘了那些記憶,但通過孩子,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簡單純粹的物質(zhì)背后的情感聯(lián)結(jié)。一件衣物不是因為名牌而尊貴,而是因為有情感的聯(lián)結(jié)而變得珍貴。
對待孩子的玩具、書籍等物品時同樣需要如此,在做處理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心去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在成人進行“斷舍離”的時候,也讓孩子參與這樣一個過程,表達自己的感受,依著孩子的節(jié)奏,讓他們?nèi)W習舍與得。
有時看似麻煩的情感,卻教會了我們?nèi)绾螌Υ?、對待制作物件的人以及如何對待自然和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