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剛
自從六年前患癌癥以來,我總會接到一些朋友、老同學和老同事的電話。最初大部分都是安慰的話,大意是讓我樂觀一些,醫(yī)學發(fā)展很快,一定會創(chuàng)造奇跡的。還有的朋友讓我去旅游,或給我介紹偏遠山區(qū)的“名醫(yī)”等。雖然我明白這些朋友說的話只是出于情感的安慰,但我從內心里還是很感激大家。
半年以后再接到朋友們的電話,他們的語氣就不一樣了:“你是某某嗎?”有的年輕人會說:“您是張老師嗎?”我回答:“是我呀!”對方說:“怎么聽聲音不像是您呀,身體沒什么問題吧?”他們大部分都帶著懷疑的口氣。是呀,半年過去了,得了癌癥,按照人們正常的邏輯思維,到另一個世界也屬于正常。
不久前一個經常聯(lián)系的老同學打來電話,我故意拿著腔調逗他:“你找誰?”他在電話那端仿佛怔了一下,說:“是張先生家嗎?”我說:“是呀。”他又說:“你是他兒子吧,你父親——”我大笑著說:“他兒子上班去了,我就是他父親?!彼陔娫捓锎笮ζ饋恚骸拔遗隆趺礃?,感覺還好吧?”我知道他說的“怕”是什么意思,也明白他說的“感覺”是什么。
六年過去了,多數人遇見我都會說:“你是誤診了吧?否則——”我接過對方的“否則”,笑著回答:“怎么還活著呀!早就該和大家訣別了吧?!?/p>
這就是觀念。面對癌癥,人們頭腦中唯一的答案是:絕癥,死亡!否則就是誤診了。可對于人們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病,人們的頭腦中為什么就沒有形成絕癥的觀念呢?
頭腦中觀念的形成完全是后天造就的。每每我們在電視或報刊上看到表彰先進人物,有許多都是患癌癥后還堅持在工作崗位上——這似乎成為他們該得這份榮譽的有力證明。而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先進人物也有很多,但說服力似乎就差那么一點,于是索性不提了。
其實,每個人從生到死,最終的結果都是公平的。去年春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退休十幾年來從未聯(lián)系過的老同事打來的。他在電話里支支吾吾地說:“你身體還好吧?多年沒聯(lián)系了……你看……不知……”我連忙說:“你別客氣,有什么事需要我,你就說?!睂Ψ秸f:“我也得癌癥了,是肺癌,有八個多月了。我做了六次化療,但病情反復不定。聽說你通過治療,已經過去六年多了,我想請給你治療的醫(yī)生給我看看,請你幫我聯(lián)系一下可以嗎?”我說:“當然可以?!?/p>
幾天后,他拿著他所有的病歷資料和CT照片給醫(yī)生看。醫(yī)生很認真并且很直率地告訴他:“癌癥在兩至三年內對你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你不必過分關注癌癥病情,而是要隨時注意你的血壓、血糖和心血管病情,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否則,后果難以想象?!贬t(yī)生還說:“其實癌癥也是一種慢性病,不必談癌色變。”
他對醫(yī)生的話持有懷疑態(tài)度。他說:“你說的那幾種病在我身上存在好多年了,在任何人身上發(fā)生也都是有可能的,而癌癥才是應該治療的重點?!睂τ谒目捶?,我無力反駁,因為我不懂醫(yī)學,但我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快樂的心情、對生活樂觀的態(tài)度、尊重科學、和大家一樣享受陽光雨露,這些對癌癥患者相當重要。
兩個多月后,我接到他溘然長逝的消息。后來我才知道,他為了消滅肺部腫瘤,又跑了多家醫(yī)院,最終的結果是因并發(fā)癥而去世,并非癌癥。他曾經和我說,他活到80歲就滿足了,他去世的年齡是77歲。他為什么那么固執(zhí)地抱著舊的觀念不放呢?否則,他的夢想真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