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剛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拍攝的照片《馬代表的“修憲”投票筆記》獲得中國人大新聞獎二等獎。得到消息后,在辦公室吹噓自己現(xiàn)在是金鏡頭獲得者,有人馬上糾正只是銀鏡頭。好吧,無論金銀,總算是有“身價”的吧。
其實,半吊子攝影者,是我的真實狀況。一直以碼字為生,大概4年前才對攝影產(chǎn)生了一點點興趣,到現(xiàn)在也是看相機說明書的時間比用相機的時間長。很長一段時間,始終被人嘲笑拍出的照片虛,因此主要精力花在了拍一張對焦準確、畫面清晰的照片。后來才明白,拍一張不虛的照片,既是攝影的最低門檻,有時候也是最難之處。即使到現(xiàn)在,各種特效拍攝仍然不會,只會基本的技能。
就這樣還能獲獎,豈不是撞彩?肯定。首先,是平臺。攝影是非親歷新聞現(xiàn)場不可的工作,簡而言之是把動態(tài)事件靜態(tài)呈現(xiàn),而我本人現(xiàn)在很少有機會到?jīng)_突強、張力足的事件一線去捕捉新聞了,按理說根本不具備競爭攝影獎的前提條件。幸好是人大獎,兩會是它的重點戰(zhàn)場,我連續(xù)十多年參加,獲得了豐富的機會和經(jīng)驗。
其次,經(jīng)驗。會議照片不好拍,兩會照片同理。這么多年下來,場景照、特寫照、抓拍照、構思照……無數(shù)高手把兩會拍透了、拍濫了,現(xiàn)狀是每年兩會,真正有新意、品位高的片子寥寥無幾。可能走過了千山萬水,在爬山涉水時就知道了路該怎么走。兩會上的各種類型活動,我很清楚,新華社會發(fā)什么片子,本社的攝影記者、上會記者會有什么片子,版面需要什么,而自己每天去會場該拍什么,早就裝在心里了。
再次,運氣。開會、發(fā)言、討論,這是兩會最主要的場景。特殊的代表、特殊的動作表情,再加點特殊的背景故事,這是最主流的拍攝思路。可是,新聞總是一團熊熊大火中那點最搖曳多姿的火花。能夠碰見倏忽而逝的火花并記錄下來,是記者的幸運。
就像《馬代表的“修憲”投票筆記》,修憲是重大新聞事件,代表投票是這一事件的標志性場景,新華社記者會拍很多獨家的片子。老實說,很珍貴,但是未免太平,缺少一點故事、張力。當天,下午5時許,會議結束,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江北區(qū)觀音橋街道老馬工作室人民調解員馬善祥步出會場,沒有像其他代表一樣匆匆離去,而是停下來向記者展示他在投票現(xiàn)場寫下的關于修憲的所思所想。筆記本寫了滿滿幾頁,面對圍上來的記者,馬善祥代表把筆記的主要內容大聲地讀出來:“憲法修正是黨的意志,是黨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建議,人民堅定擁護黨、跟黨走的思想,此時轉化為具體行動。今天的投票體現(xiàn)了我們黨遵從人民的意志、尊重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人民有力量,但是中國只有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边@一場景記錄了一位普通代表投票的心路歷程,把事件變得個性化、情感化、外在化,也是整個修憲事件這一團大火中的閃亮火花。恰好,我在現(xiàn)場,輕摁快門鍵,把這個新聞點記錄了下來。
最后,積累。當天我非常高興,回到辦公室就對同事們說拍了一張能獲獎的片子,第二天大早追著看見報效果。倒不是說我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而是想表達:一個老記者應該有一定的專業(yè)積累,拎得清新聞價值的高低,辨得出作品的好壞。至于如何在時光中去沉淀,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不用絮煩。
馬代表的“修憲”投票筆記 (趙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