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jié)果。景觀因涉及一整套與人們的生存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系統(tǒng)而不易于呈現(xiàn)。景觀呈現(xiàn)是人們對景觀展開的第二次創(chuàng)作,是對社會文化景觀以及形塑景觀的地方知識等進行言說的文化書寫行為。片面依賴景觀自身抑或高度通約的解說仍無法解決景觀呈現(xiàn)的難題。文字及行為標識等指示性符號共同協(xié)作,真正引導文化釋讀極為重要。景觀呈現(xiàn)的過程其實也是眾多地方知識之間展開對話的過程,充分尊重游客攜帶不同地方知識的事實也是進行具有普適性地方知識生產(chǎn)的必要前提,有利于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接近并達成互相理解。
關鍵詞:景觀呈現(xiàn);知識生產(chǎn);景觀標識;哈尼梯田
中圖分類號:C95-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9)04-0014-08
引言
景觀是指因人類活動影響而塑造出來的大地的外貌,景觀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在大地上的顯現(xiàn)。在此意義上,呈現(xiàn)景觀即呈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力量,景觀呈現(xiàn)也就要圍繞著那些能夠體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甚至人與自身關系的維度開展面向游客的地方知識生產(chǎn)。位于紅河南岸的哈尼梯田因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各族人民“再生產(chǎn)整個自然界”[1]的各類行動而得以塑造。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肯定其從視覺和生態(tài)兩個方面充分闡釋了“人與環(huán)境之間非凡的和諧關系”的價值。①①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參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wǎng)。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1(2016-09-07)[2019-03-10]。人的實踐活動以及社會發(fā)展使得大地景觀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景觀變化過程往往也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歷程。景觀不斷變化的特性決定了認識景觀、呈現(xiàn)景觀的困難。僅僅依靠凝視梯田是難以促使游客完成對梯田文化景觀所蘊含的價值的認識和理解的。很多游客在此地較為短促的停留時間即是文化景觀呈現(xiàn)難題的有力表現(xiàn)。
知識是人類對物質(zhì)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結(jié)果的總和,知識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集合。知識的生產(chǎn)、使用、傳播與接受都與人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是說,每個民族都有一整套與他們的生存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系統(tǒng)。由于總是與特定的社會主體相關,知識是地方性的。當下,世界各地差異性存在的地方知識由于“遺產(chǎn)”等標簽的獲得,取得同樣的身份。然而,正由于其地方性的特征,這些多樣的地方知識在面向多樣的外來他者進行呈現(xiàn)與傳播時,也面臨著知識生產(chǎn)的困境。這恰也更加說明“社會中的知識因素轉(zhuǎn)向知識中的社會因素這一互補性對立主題”[2]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處理好景觀呈現(xiàn)與知識生產(chǎn),也就意味著引導人們認識、理解與欣賞景觀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對當?shù)厣鐣幕坝^以及在塑造景觀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地方知識等進行言說的目的在于讓潛在的讀者即游客能夠通過對這些言說的理解去認識當?shù)氐奈幕?。呈現(xiàn)具有豐富的自然、社會、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哈尼梯田景觀,協(xié)助游客建立對梯田地方知識的認知極為重要,通過引導游客對梯田進行審美、對梯田知識進行釋讀也成為了實現(xiàn)哈尼梯田保護與發(fā)展的最為重要的任務。
一、好欣賞的與難呈現(xiàn)的
在旅游活動中,人們通過空間的變換獲得新的體驗。幾乎沒有人會否認,若能夠在旅游過程中完成對景觀的觀賞和審美,那么旅游的目的起碼已經(jīng)部分地實現(xiàn)了。對于來自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而言,訪問那些知名的目的地并欣賞當?shù)氐木坝^也就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活動。美學家通常出于對審美本位的堅持并強調(diào)藝術是無法被還原為社會性解釋的[3],但事實上景觀作為一種大地藝術是有跡可循的,是具有社會性的,因此,在旅游活動中對大地藝術進行解釋及理解對于進一步實現(xiàn)旅游的審美目的是極為必要的。
哈尼梯田這個擁有千年歷史①①明代農(nóng)學家徐光啟曾經(jīng)將圃田、圍田、架田、梯田、柜田、涂田、沙田合起來歸納作為七大類田制。按照徐光啟的說法,梯田的特征顯著,“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陡,俱若梯磴,故總曰梯田”。哈尼梯田的田制特征與徐光啟的描述相符,這或許也是促使人們進一步確定哈尼梯田歷史的證據(jù)。 [4]的大地藝術近年來吸引來的游客數(shù)量呈現(xiàn)幾何級的增長趨勢。2001年元陽縣共接待游客821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1394萬元;時至2008年,元陽縣共接待游客58萬人次,旅游創(chuàng)收3959091萬元;而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2年之后,即2015年,全縣接待的國內(nèi)外游客數(shù)量達1591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0899743萬元。至2018年,僅1-8月全縣接待的國內(nèi)外游客數(shù)量就已達2721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378億元。②②資料來源:元陽縣旅游發(fā)展委員會。 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哈尼梯田核心區(qū)接待的游客數(shù)量增加到34倍,旅游收入提高270倍。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國內(nèi)游客的來源日趨多元化,國外游客也從過去較為集中的法國、日本等發(fā)展為現(xiàn)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游客們聚集在梯田景區(qū)觀景臺,終于一睹云霧、村寨梯田組合而成的神奇光影畫面時發(fā)出的嘖嘖驚嘆聲即是梯田景觀極富魅力的注腳。持續(xù)組織的哈尼梯田攝影展、新近組織并贏得更多人關注的哈尼梯田越野馬拉松國際比賽等也在表明著梯田景觀巨大的吸引力。
當越來越多的大眾更加日?;貐⑴c到旅游活動中時,景觀所帶來的視覺沖擊便就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自身在當今都已處于視覺(visuality)成為社會現(xiàn)實主導形式的社會”[5]。時代的潮流將視覺置于感官的首要地位,電影、廣告、傳媒、旅游等文化商品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制造著人們的審美需要。人們似乎生活在只能通過視覺實現(xiàn)審美的時代。哈尼梯田的聲名鵲起離不開視覺審美的主導地位。先民因地制宜,隨山勢地形變化在緩急不一的山坡上開墾了梯田,層層疊疊的梯田最多之處為3千余級,海拔落差達千余米。當水流往河谷流淌至低海拔區(qū)域時,水分受熱變?yōu)檎魵?,升至高空中遇冷空氣后再次變?yōu)橛晁?。天氣的善變引起光線的變化,大大小小的梯田或籠罩在云海雨霧中,或映襯在藍天白云之下,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含蓄秀美,視覺魅力誘使游客做出走向這一片土地的選擇。廣泛流傳在游客之間的有這樣兩句話:“再華麗的辭藻,用來形容那片土地,都顯得蒼白無力;再偉大的攝影師,置身這片土地,思維都會犯困?!薄叭绻闶求H友,你不到元陽,元陽會替你感到難過;如果你是攝友,你不到元陽,上帝也會替你感到難過”。這些話語最能夠說明外界對哈尼梯田的關注。當中央電視臺、美國BBC紀錄片等知名中外媒體將鏡頭對準哈尼梯田時,層層疊疊的梯田以及在梯田里耕種的水牛和村民就組成了最富代表性的畫面。水牛耕田而不是機械耕田才符合大眾對梯田的想象需要。很多時候,欣賞村民在梯田中的耕種也就成為欣賞梯田景觀的核心內(nèi)容。
毫無疑問,景觀是易于欣賞的,但型構(gòu)景觀的知識以及景觀所勾連的價值并不是容易的,往往也并非是能夠依靠游客自身完成認識和欣賞的。那些有意識的專門引導綜合運用了文字、圖片、形象、標記等符號,組成了這片大地上特有的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6]。①①對于語言景觀,西方學界已有諸多論述。本研究中的語言景觀內(nèi)涵主要取自Elana Shohamy與Durk Gorter的著述。 當?shù)卣?、機構(gòu)及相關的各界人士嘗試對共同塑造了梯田景觀的當?shù)馗髯迦嗣襁M行呈現(xiàn),希望借此能夠從生活的角度闡釋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知識與價值。2017年春節(jié)期間,由當?shù)匚幕块T主導打造的歌舞節(jié)目《哈尼古歌》在梯田核心區(qū)推出?!豆峁鸥琛贩譃椤鞍含斖还?jié)”“梯田勞作歌”“開秧門”“婚嫁習俗歌”以及“豐收歌”五個篇章,每個部分的表演試圖飽滿地刻畫哈尼族的生活。比如,婚嫁習俗歌的部分主要就是表現(xiàn)了梯田哈尼族的婚嫁生活,這部分由“阿媽的歌”“女兒的歌”以及“小伙的歌”3支歌舞表演組成,介紹了包括青年男女的相識與相愛、婚姻的約定以及婚禮的習俗,其中的對歌、哭嫁等場景無疑是哈尼梯田核心區(qū)哈尼族婚嫁生活的高度濃縮。最多的時候,這個演出每天要表演3場,每一場都座無虛席??梢哉f展演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觀賞了展演的各地觀眾也紛紛表達說被演員們的精彩演出深深地打動了。然而,當追問這些依然沉浸在舞臺渲染的情緒中難以自拔的游客關于哈尼族的生活如何與梯田交織在一起時,他們卻顯得茫然所失。對于此類問題,哈尼族口耳相傳的古歌中其實包含著諸多生動的答案——例如,人們時常將水稻的秧苗比作“秧姑娘”,并且把移栽秧苗的農(nóng)事浪漫地稱為“秧姑娘出嫁”,強調(diào)說秧姑娘們是要嫁給像小伙子一樣健壯的“大田”,女性的生產(chǎn)能力也時常與梯田、水稻以及稻田里的魚、蝦、田螺建立了聯(lián)系。在當?shù)卮迕竦娜粘I钪?,及時順利地完成春天的耕種、夏天的維護、秋天的收獲以及相應的各種儀式也會被視為是家庭興旺、夫妻和睦的標志。從這個意義而言,意欲通過呈現(xiàn)當?shù)馗髯迦嗣竦纳罴从盟囆g的方式幫助游客完成對哈尼梯田景觀的欣賞其實還具有較大的有待完善的空間。
在旅游的場域中,如果說愉悅性是旅游的本質(zhì)屬性,那么旅游愉悅性的充分產(chǎn)生卻并不僅僅是可以靠視、聽、觸等感官刺激就可以實現(xiàn)的[7]。進入哈尼梯田世界的游客同樣不能僅僅依靠觀覽梯田景觀就產(chǎn)生足夠的愉悅,游客在梯田景區(qū)停留時間的普遍偏短就意味著觀覽而不是理解的審美難以帶來持久的愉悅。更進一步地說,要在游客有限的停留時間爭取向游客充分呈現(xiàn)梯田景觀就更加需要那些引導人們認識、理解與欣賞景觀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的各類指示性符號的有序呈現(xiàn)。
二、景觀的創(chuàng)作與二次創(chuàng)作
景觀是指因人類活動影響而塑造出來的大地的外貌。人的實踐活動持續(xù)不斷,大地的景觀也就總是處于變化中,人的實踐活動的豐富性恰恰成為大地景觀中最富意義的一個部分;景觀不僅是靜態(tài)的,而且也是動態(tài)的;“動靜結(jié)合的景觀即是人的社會文化活動的真實面貌。景觀的變遷即是社會文化變遷的征象”[8]。生活在梯田里的各族人民通過辛苦的勞動對大自然進行了初次創(chuàng)作,哈尼梯田景觀得以形成。景觀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然界被當?shù)卮迕褓x予了意義并使人與自然、人與人建立了聯(lián)系。然而,這些意義若不經(jīng)由專門的凸顯與解釋則很難為外人所認識和理解。沒有得到充分認識與理解的結(jié)果很可能是不充分的尊重與保護。引導與指示大量外來者等多樣化的人群去認識哈尼梯田里的各類事物,去理解它們所蘊含的豐富的地方意義,事實上也就成為了人們針對景觀的“二次創(chuàng)作”。
從詞義看,“景”乃形聲字,本義為“日光”,“觀”同樣屬形聲字,本意為“仔細看”?!熬啊薄坝^”二字復合在一起,也就意味著仔細觀看日光下的某物。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景觀”一詞解釋為“某地或某類自然景色”“可供觀賞的景物”兩個義項。不論人造或自然,景觀指向了一定的分類系統(tǒng)(如沙漠景觀、森林景觀),某種特定的景觀也必然具有特定的類型意義。英語中的“Spectacle”及“Landscape”等詞都可以對譯為中文的“景觀”。但事實上,Spectacle較之Landscape具有了更加明顯的為了吸引消費而人為制造幻象的意味。徳波就曾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獨特的景觀(Spectacle)階段,即進入了景觀社會。在徳波看來,在這個以消費為引導的社會中,人們生活中的一切細節(jié)幾乎都已經(jīng)被分離并異化成景觀的形式[9]。吸引眼球從而使消費能夠得以實現(xiàn)是極為重要的,至于景觀(Landscape)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義則是完全被忽視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國際通用英語名稱之所以要選擇“Landscape”一詞,其實就是特別強調(diào)這些景觀本身是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的。
景觀由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顯現(xiàn),因卷入人的活動而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長期致力于哈尼梯田景觀研究的學者對哈尼梯田文化景觀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肮崽萏镂幕坝^是在人為調(diào)控下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有意識地干預、調(diào)節(jié)而形成的文化景觀,由森林景觀、哈尼聚落景觀以及梯田景觀構(gòu)成”[10]?!肮崽萏锸枪崛艘雷匀簧鷳B(tài)系統(tǒng)建構(gòu)的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高山森林、中半山村寨、低山梯田的三位一體的生存空間和景觀格局”[11]。事實上,要對哈尼梯田景觀建立深刻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既需要對梯田景觀的結(jié)構(gòu)進行歸納也需要對景觀中人類活動的作用進行分析,回溯“景觀”的實質(zhì)是無法回避人類活動之影響這一重要面向的。由于景觀包含了人類的活動從而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引導人們對景觀所勾連的民眾知識進行認識和釋讀在實質(zhì)上也就成為了對景觀的二次創(chuàng)作。
當代社會技術、觀念及生活方式的發(fā)展變化為人群的大幅流動提供了可能,然而,人們比以往能夠更容易也更頻繁地離開自己的生活前往其他地方,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欣賞景觀卻未必意味著真正進入了這個地方并對當?shù)赜辛顺浞值恼J識與理解。對于哈尼梯田而言,很可能的情形就是來自全球各地的多樣性的游客共同地不斷驚嘆梯田的規(guī)模與氣勢,也許他們能夠根據(jù)宣傳介紹以及模糊印象大致地將這偉大的創(chuàng)作指認為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作品。可是,梯田如何得以開創(chuàng)、當?shù)孛癖娛侨绾紊钣诖说赜质侨绾卧谂c自然互動過程中積累了智慧,梯田景觀究竟具有何種價值才得到了聯(lián)合國如此高的評價等問題卻未必進入到他們的視野之中。更何況,新世紀的旅游業(yè)輻射著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甚至可以進入那些在過去完全被視為神圣的限制性領域,為的是尋找更為獨特的旅游商品從而賦予游客獨特的旅游體驗[12]。有鑒于此,對景觀進行文化釋讀及二次創(chuàng)作是極為重要的。
景觀的“二次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將是一種新形式的文化書寫行為。對景觀背后的地方性民眾知識、價值意義進行聚焦和刻畫,將景觀深刻的文化意義進行說明和呈現(xiàn)都是對景觀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種再創(chuàng)作意味著對那些差異性的、打上了地方烙印的知識的突出與呈現(xiàn)。作為景觀呈現(xiàn)的一種濃縮,景觀標識是最為常見的“二次創(chuàng)作”。文字書寫可以是標識,人們的一些行為在特定的如旅游的場域中也可能轉(zhuǎn)換為文化的標識。在哈尼梯田核心區(qū)里,醒目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chǎn)logo及相關闡釋是景觀標識,梯田里耕作的村民與耕牛也是景觀標識,村寨里男女老少在游客能夠進入的公共空間中的行動是景觀標識,舞臺上對生活進行藝術化加工的表現(xiàn)也是景觀標識。景觀標識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若沒有此類符號,深刻而豐富的景觀文化內(nèi)涵就難以為大眾游客所理解。
梯田區(qū)各族人民的自然崇拜是哈尼梯田景觀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山神、田神、水神等自然崇拜及相關禁忌的實踐使當?shù)厝碎L期保護著哈尼梯田的景觀格局。對自然崇拜文化事象的呈現(xiàn)有益于游客深化釋讀梯田文化,這類文化事象沒有得到呈現(xiàn)則不宜于游客深入釋讀梯田文化。哈尼民俗村中也不乏對此類自然崇拜的介紹,如大魚塘就設立了如下幾個標識。
在每年“庫扎扎”的第一天早上,“咪谷”代表村民在祭祀房祭祀天神地神神仙后,每戶均要殺1只紅公雞,在自家的祖業(yè)田入水口祭祀梯田神,祈求田神保佑無病蟲害災,稻豐魚肥、人畜興旺。
水是哈尼族自然崇拜的主要對象之一,所以每年“昂瑪突”祭寨神,第一樁事是祭水神,舉行祭祀活動時要用1只公雞和1只母雞,并用蔑片編織一只蔑籮篩樣大的螃蟹,用竹桿挑著插在泉水邊作為水神的象征。為求水神保佑流水不斷,人畜飲水甘甜安全。
哈尼族認為一個聚居區(qū)域內(nèi),有一主脈統(tǒng)管群山,認為這主脈、山峰有神靈司管本轄境內(nèi)風調(diào)雨順,人盛年豐。哈尼族聯(lián)合村寨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不要施威發(fā)怒,保佑方圓數(shù)百里的哈尼族村寨風調(diào)雨順,要五谷豐收、六畜興旺、人丁昌盛。
這些描寫與介紹似乎也成為了梯田核心區(qū)民族村寨進行宣傳的范本,在新近打造建成的傳統(tǒng)村落里也多能見到類似的解說標識。這些做法無不表明著,哈尼梯田景區(qū)確實非常重視對自然崇拜的強調(diào),地方政府與相關機構(gòu)也努力在游客中心及重要的觀景點大力宣傳哈尼梯田景觀“森林-水渠-村寨-梯田”四素同構(gòu)的價值。然而,這些被固定下來的解說方式事實上與村民的實際生活難以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村民們實踐自然崇拜的相關儀式有特定的時空條件,因此,游客即使日?;剡M入村寨的物理空間,卻未必能夠見證儀式場景,即便剛好趕上了儀式,也很有可能因為沒有得到針對性的解釋或闡釋而難以理解其內(nèi)涵及意義,更難以將其與梯田景觀進一步聯(lián)系起來。
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依賴單一的視覺觀覽或者那些高度象征的、難以與實際生活進行關聯(lián)的文字解說是難以實現(xiàn)“意圖定點”的,“符號發(fā)出者如何讓大部分接收者的解釋落在某一點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如何讓接收者大致上接受發(fā)出者的意圖意義?這就牽涉到發(fā)送者如何利用語境的預設安排”[13]。游客觀覽哈尼梯田并驚嘆人們在大自然身上運用了鬼斧神工的創(chuàng)造力,其實也非常需要在專門的、全面的引導下進一步認識哈尼梯田景觀得以延續(xù)的根本原因及內(nèi)在動力。人們獲得的關于一個地方的知識與如何獲得它是分不開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總是打上地方的烙印”[14]?;诖耍切┙?jīng)由哈尼梯田當?shù)孛癖娛朗来剿?、積累而形成的豐富的形塑著梯田景觀的知識若能夠以游客能夠理解、樂于理解的形式面向游客進行呈現(xiàn),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幫助游客形成對哈尼梯田景觀的更深入的認識。
盡管困難重重,“二次創(chuàng)作”的目的始終在于協(xié)助景觀欣賞者建立真正的審美。很多狀況下,人們錯誤地認為將游客引向?qū)μ萏锞坝^的觀看即可,故而沒有進一步地對梯田景觀做出意義闡釋。但是,只有建立了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審美。審美“并非僅僅承載欲望和信仰,而是在個人身上烙下集體感官的共同印記”,審美可以“讓個人游移不定、難以捉摸的感官”在“社會共同體之中”穩(wěn)固下來[15]。通過景觀標識等指示性符號呈現(xiàn)哈尼梯田景觀及其價值,有益于梯田景觀審美的實現(xiàn),也有益于促成意義的共享從而促使共同體的建立。
三、通向普適性的地方知識
海德格爾指出,“走向遙遠生活”之時,人們使自身顯現(xiàn)。這一哲理被運用到旅游之中時,便被指出,旅游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種方式”,是“詩意地棲居”[16]。環(huán)顧當下,旅游確實也越來越多的成為了促進國際合作、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促進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和繁榮的重要手段[17]。旅游之所以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事實上也與旅游活動中多元豐富的地方知識進入人們的視閾并不斷促使人類知識的增長有關。從共同體的視角來看,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成份為促進知識的增長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資源”[18]。從其本質(zhì)來看,進入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文化空間中完成旅游活動其實也是不斷認識當?shù)孛癖娭R的過程。格爾茨將這些知識視為一個文化體系,將之稱為“地方知識”??偟膩碚f,地方知識涉及“在知識的生成與辯護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與亞文化群體的價值觀”[19]。因此,重視地方性知識,其實就是尊重文化多元存在的事實。人們在“走向遠方”之時,也恰恰是因為與多種不同的地方知識發(fā)生了碰撞,從而使自身得以顯現(xiàn)。
對豐富的地方知識的“深描”有助于克服全球化對地方差異性的夷平。全球化曾被指出消極影響,認為催生了“Non-places”(無處所)這種無聊產(chǎn)物的出現(xiàn),因為這種空間由于可以復制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因此不具備特殊意義,甚至沒有記憶價值[20]。盡管如此,人們也越來越承認,在日益密集的社會交往中,對意義和價值的追問也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人類智慧在哪里集中,財富就在哪里聚集”,人們必須與之聯(lián)系的并非鄰居,而是那些共享意義、文化和其他利益的人[21]。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人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總是表現(xiàn)出地域性的特征。這就意味著,進入一個地方并真正認識、理解與尊重當?shù)氐拿癖娭R顯得愈發(fā)重要,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本身擁有的知識在進入新的地方之后也許會面臨著不足以應對新問題的可能,還因為知識共享有助于促使共同體實現(xiàn)的可能。游客進入哈尼梯田后,由于對哈尼梯田各種常識等的缺乏,很可能變成了缺乏某種文化體系(即地方知識)的人,也就是說,“當我們說一個人缺乏常識……是指他拙于應付他所面臨的日常生活”[22]。
捉泥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到春耕時節(jié),當?shù)厝肆晳T于在夜間到梯田里捉泥鰍。他們熟知每年3月底4月初,氣溫升高,正是泥鰍交配排卵的時節(jié),平時難抓的泥鰍會躲在泥地的表層里。如果仔細在春天的夜晚望向梯田,便能發(fā)現(xiàn)到處都閃爍著手電筒的光芒。這每一處光的背后,多半立著三兩個拎著小桶(或背簍)、手拿捕捉工具的男人和女人。這些往往跨越性別、代際和家族的捉泥鰍組合聚精會神地望著田里泥下的一舉一動,水面下的一個水泡可能就是最佳捕捉獵物的信號。大家也并不會輕易就喜形于色,直到第二天清晨,這些頭天晚上在田邊辛苦作業(yè)的人們才會不再按捺興奮地告訴你,到底收獲了多少泥鰍。一群外地游客在他們?nèi)胱〉囊曇胺浅i_闊的客棧觀景臺上邊享用晚餐邊欣賞梯田夜景,當看到梯田里星星點點的手電筒光時,他們有的以為那是一種梯田里的高科技“裝置”,有的誤認為那是“哈尼族男女青年在約會”,待得知那是當?shù)厝嗽谔萏锢锊蹲剿麄兇藭r正在享用的美味時,游客們決定請客棧里工作的年輕人帶著他們一起加入那捉泥鰍的“隊伍”。因為缺乏對縱橫交錯梯田的常識,也可能是準備不夠充分,這些游客或因為不適應田間夜行而緩慢前行、或因為踩到濕滑的田埂摔倒在田里、或因為急不可耐出手而讓泥鰍溜走了,一群人在田里摸爬滾打了兩個多小時卻沒有抓到幾條泥鰍。當然,因為看到了彼此從平時生活中游刃有余的閑適瞬間進入了在梯田里捉襟見肘、黔驢技窮甚至相形見絀的境地,大家也忍不住開懷大笑。充當向?qū)Ш洼o導教師的客棧工作人員此時也在游客們的發(fā)問里自然而然地向大家介紹梯田里和田埂邊能夠找到的美食,梯田一年中的變化以及人們在不同時節(jié)的勞作也包含在其中。這群客人中幾個曾在鄉(xiāng)村長大還有曾到其他鄉(xiāng)村地區(qū)工作或者旅游過的人尤其感慨,跟大家分享起了當時當?shù)氐奶镩g美味??梢钥隙ǎ慰蛡冊谶@一趟臨時起意的行程結(jié)束時并非兩手空空,他們迎來了更多收獲。游客對手電筒燈光的想象與他們自身所攜帶的知識以及對當?shù)孛癖娚畹挠∠笥兄芮嘘P聯(lián)。當他們真正走進梯田時,卻發(fā)現(xiàn)了過去的知識未必行得通也無法得到充分施展,而新的地方知識還有待“體用”、有待反復的實踐和操練才能達到得心應手,真正體會了泥鰍來之不易時卻又更讓他們增加了對梯田及作為梯田締造者的當?shù)卮迕竦恼J識與尊重。而整個過程,就是多種地方知識及不同文化碰撞、溝通與交流的過程。
哈尼梯田世界中“他者”的進入以及旅游場域的確立,對于制造有效秩序、協(xié)助不同文化人群間互動從而擴大交往關系方面提出了要求,從哈尼梯田已經(jīng)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屹立在世人面前方面而言,呈現(xiàn)梯田景觀所具有的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也是亟待解決和完善的事情。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語境下,似乎梯田世界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應該折射出文化的意義,然而,依靠景象自己進行展現(xiàn)、由游客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完成觀賞是極不宜于遺產(chǎn)價值的呈現(xiàn)的。從根本來說,從更高的認知程度上對一個形象進行精神加工,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感覺和選擇,這意味著必須全神貫注于視野中的既定目標,發(fā)現(xiàn)它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完成一種觀察行為[23]。在這個意義上,哈尼梯田向外述說價值及意義的最直觀的方式就是各類文字式的景觀標識的建立。
景觀的呈現(xiàn)難題最為集中地表現(xiàn)在文字景觀標識中有意生產(chǎn)的地方知識難以與日常生活形成有效的照應關系。固定的、指向性非常明確的文字性標識解說原本旨在對村民的梯田生活以及梯田景觀進行主題式的抽離與凸顯。但是,地方知識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其實也是整體性的存在。地方知識本來是完全蘊含在梯田生活之中的。已有的實踐表明,可以使用專門的文字景觀標識面向游客對系統(tǒng)的地方知識進行專題呈現(xiàn),可以在民族村寨空間中引入水碾、水磨等更多的物象組成文化展示點用以說明梯田民族在處理好與大自然關系方面的智慧,然而村民的日常生活卻不可能圍繞這樣一些主題進行重組,即同樣也以專題式的形式對游客進行呈現(xiàn)——若日常生活要反過來對景觀標識意欲生產(chǎn)的地方知識進行證明則會引起本末倒置。日常生活中必然包含了能夠彰顯這些地方知識專題的片段,但同時又遠遠包含著更多的東西。文字式的、具有高度通約性的呈現(xiàn)事實上是為了使村民們包羅萬象的日常生活以凝聚的地方知識生產(chǎn)方式得到來自異文化的他者們更多的認識與理解。
景觀呈現(xiàn)難題的解決需要文字及行為等多種形式的景觀標識的協(xié)作,有賴于復調(diào)呈現(xiàn)。將地方知識搬上梯田舞臺進行表演即是彌合地方知識生產(chǎn)與呈現(xiàn)實踐中文字呈現(xiàn)與日常生活鴻溝的嘗試。2017及2018年連續(xù)2年,當?shù)卣M織了“開秧門”梯田實景演出。2017年的展演過程中,“祭田神”“叫秧魂”等儀式被穿插到插秧表演以及國際哈尼族服飾展之間,最后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蘇拉烏拉”(回來吧,秧魂)的呼喚聲結(jié)束。由于擔心外地游客尤其外國游客們難以理解儀式,2018年的演出進一步壓縮儀式的時長,更注重凸顯村民們儀式結(jié)束后在梯田里的歡愉——共同在大自然中勞作后舉行稀泥大戰(zhàn),以此彰顯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展演既能夠克服日常生活的瑣碎、力圖以藝術真實程式化地展現(xiàn)梯田文化,又能夠突破傳統(tǒng)年節(jié)的固定時間。這在極大的程度上有助于為游客等外來人群創(chuàng)造較好的文化理解氛圍。但是,文化展演的運行本身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經(jīng)濟成本問題,這種局限性也會在無形中消解地方文化的傳統(tǒng)神圣性——游客群體對審美樂趣以及真實體驗的渴望驅(qū)使著旅游業(yè)不斷商業(yè)化,一切事物、地點甚至體驗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旅游商品,因此宗教也不例外[24]。展演的組織者在苦扎扎以外的時間要求村民表演祭祀活動、要求村寨時刻開放哈尼村寨中最為神圣的空間寨神林,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神圣性在展演中受到損害的表現(xiàn)。
為了避免面向游客的地方知識生產(chǎn)由于景觀呈現(xiàn)難題意外陷入失敗的“意圖定點”泥沼,文字標識、日常生活與展演更加需要盡可能地建立起互補、對比與照應的關系,盡力呈現(xiàn)并闡明哈尼梯田景觀的內(nèi)涵、價值與意義。景觀標識需要對地方知識進行闡明及闡釋,而且,這種闡明及闡釋應該關注并尊重信息接收者來自多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實。景觀標識對景觀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其實需要充分尊重其潛在讀者(即游客)本身所攜帶的不同的地方知識,考慮到這些現(xiàn)實才能在眾多地方知識之間展開對話,最終確保哈尼梯田的地方知識得到更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與尊重。景觀標識展開知識生產(chǎn)的過程,恰也是通向普適性的地方知識得以生產(chǎn)的過程。
四、結(jié)語
傳統(tǒng)上,哈尼梯田這個自然世界中的一切存在與事實,“日月星辰、天空……以及它們的所有現(xiàn)象和要素,聯(lián)通所有非生物體、植物、動物和人”,都被劃分、標注和指定到一個單一而整合的“體系”的固定位置上[25]。如今,諸多新生的“力量”不斷注入這個特定時空中,梯田新的時空格局也為此不斷獲得新的意義,新的整合的時空格局需要為一切存在與事實提供某種“位置”。景觀呈現(xiàn)與知識生產(chǎn)順利與否,決定了更多的“文化他者”能否在梯田的時空里獲得認識與理解的位置進而贏得融入的機遇。對哈尼梯田內(nèi)部的知識進行外部化表述,事實上也是為眾多地方知識提供碰撞、交流與對話的機遇。
人與鳥獸蟲魚不斷區(qū)分開,其中一方面就表現(xiàn)為人不斷獲得并擁有了發(fā)明創(chuàng)造、運用與理解符號的能力,信息的傳遞、知識的積累、智慧的培養(yǎng)以及真理的探索都離不開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符號、運用符號與理解符號等實踐活動都是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性活動。人的創(chuàng)造符號、運用符號及理解符號的活動軌跡同時也保存到了大地景觀的變化之中?,F(xiàn)代社會景觀變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大地上引導外來者進行文化釋讀的各種標識的出現(xiàn),并且,人們進行的引導文化釋讀的行動本身也成為大地上新的景觀。引導人們認識、理解與欣賞景觀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對當?shù)厣鐣幕坝^、形塑景觀的地方知識等進行言說的目的在于讓潛在的讀者能夠通過對這些言說的理解去認識當?shù)氐奈幕W鳛閷坝^的二次創(chuàng)作的景觀標識不斷推動知識生產(chǎn)、實現(xiàn)知識傳播,符合人們的創(chuàng)造符號、運用符號以及理解符號的本質(zhì)屬性,同時也促使人們承認多種地方知識并存的事實并在交流中不斷接近和實現(xiàn)相互間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2] 伯克.知識社會史:上卷[M].陳志宏,王婉旖,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2.
[3] 海因里希.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么[M].何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
[4] 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校注(上)[M].石聲漢,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7.
[5] 阿萊斯·艾爾雅維獲茨.圖像時代[M].胡菊蘭,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6] Elana Shohamy,Durk Gorter.Linguistic Landscape:Expanding the Scenery[M].New York:Routledge,2009:1-2.
[7] 張高軍,吳晉峰.再論旅游愉悅性:反思與解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8] 鄭佳佳.世界文化遺產(chǎn)哈尼梯田景觀標識的人類學考察[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9] 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
[10]角媛梅,程國棟,肖篤寧.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及其保護研究[J].地理研究,2002(6).
[11]王清華.紅河哈尼梯田生態(tài)及景觀的現(xiàn)代修復[J].思想戰(zhàn)線,2016(2).
[12] Eric McGuckin. Travelling Paradigms: Marx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Uses of Theory[J].Anthropologica, 2005(1):67-79.
[13]趙毅衡.意圖定點:符號學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J].文藝理論研究,2011(1).
[14]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40.
[15]阿蘇利.審美資本主義[M].黃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72-73.
[16]楊振之.論旅游的本質(zhì)[J].旅游學刊,2014(3).
[17]威廉斯.旅游地理學[M].張凌云,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1.
[18]哈丁.科學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認識論[M].夏侯炳,譚兆民,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93.
[19]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gòu)造[J].哲學研究,2000(12).
[20]Marc Auge.Non-places: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Trans.John Howe.London:Verso,1995.
[21]科特金.新地理:數(shù)字經(jīng)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M].王玉平,王洋,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7.
[22]吉爾茨.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王海龍,張家瑄,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97.
[23]萊斯特.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M].霍文利等,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4.
[24]Thomas S. Bremer. Blessed with Toursits: The Borderlands of Religion and Tourism in San Antonio[M]. Chapel Hill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4:6.
[25]涂爾干,莫斯.原始分類[M]. 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6.
[責任編輯:劉興祿]
Abstract: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is the result of human practice. Landscape is not easy to present because it involves a set of knowledge system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andscape presentation is a second-time creation of landscape by human; it is also a cultural writing behavior of expressing soci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resenting local knowledge which helps shaping the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itself or highly consensual interpretation still could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scape present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uid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indicative symbols such as characters signs and behavioral signs. In fact, the process of landscape present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dialogue among differentsystems of local knowledge. Fully respecting the fact that tourists carry different local knowledge is also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universal local knowledge. It is beneficial for people from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to constantly approach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presenta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landscape signs;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