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婷
摘 要:斯蒂芬·茨威格是20世紀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其經典短篇小說《第三只鴿子的故事》融入了大量的神話原型元素,從而使得這篇小說充滿了神奇色彩。從神話原型批評的角度解讀《第三只鴿子的故事》,通過神話原型理論的探究、原型意象的分析及敘事模式的解讀這三個層面挖掘這篇小說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以此闡述茨威格思想中的和平主義觀念及人道主義精神。
關鍵詞:茨威格;《第三只鴿子的故事》;神話原型批評;原型意象;敘事模式
一、神話原型理論探究
神話原型批評是20世紀西方一個重要的文學批評流派,誕生于20世紀初。它借鑒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從新的視角來研究文學現象,從整體上把握文學類型的共性及其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并試圖從文學作品的差異性中尋求穩(wěn)定結構和同一性。1957年加拿大學者諾思羅普·弗萊發(fā)表了他被西方學術界稱為原型批評理論“圣經”的成名作《批評的解剖》。在此書中他集中系統地闡述了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并真正把“原型”理論自覺運用到文學研究領域且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標志著原型批評理論的崛起。
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詹姆斯·弗雷澤,他的巨著《金枝》被譽為人類學的“百科全書”。他指出,在原始人類的觀念里,人與自然存在著某種交互感應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象征性活動,如祭祀儀式來實現自我的某種意志。他將文學現象與原始神話相聯系并進行大量研究,發(fā)現了西方文化中常見的普遍存在的如“死而復生”這樣相同或相似的重要原型,不僅對文學的重構有著極大的價值,也對原型批評理論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同一時期,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理論,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精神的一部分,它是個人無意識的更深層次,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歷史的因素在心理上的積淀,也就是深印于腦意識結構中的以前各代人經驗的積累和反應。他在《心理學與文學》中說到:“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由名為‘帶感情色彩的情節(jié)所組成,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是所謂的‘原型?!痹妥鳛榧w無意識的結構形式,主要由那些被抑制的和被遺忘的心理素材所構成?!霸透拍顚w無意識觀點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種確定形式的存在,這些形式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普遍低存在著,在深化研究中它們被稱為‘母題。”在榮格看來,生活中有多少種典型環(huán)境就有多少種原型,并著重分析了如“陰影原型”等。
諾思羅普·弗萊是神話原型批評的集大成者,弗雷澤和榮格的學說理論在他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他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評的解剖》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原型批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他將虛構型作品分為五種基本模式:神話、浪漫傳奇、高模仿、低模仿、反諷或諷刺,又借助自然界循環(huán)運動的規(guī)律,將文學敘事結構劃分為四個類型,即春天的喜劇,夏天的浪漫傳奇,秋天的悲劇和冬天的反諷。在這之中,最基本的文學原型就是神話,因為在弗萊看來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復出現的意象”。
弗萊把《圣經》作為文學結構的源頭來研究文學,他著重強調文學之間的相互關聯,并以此對文學總體輪廓有個清晰的把握。而茨威格的《第三只鴿子的故事》就是在《圣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上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其中豐富的原型意象與敘事模式都能在神話原型中找到對應的原型,兩部作品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
二、文本原型意象分析
《第三只鴿子的故事》的開篇部分套用了《創(chuàng)世紀》里諾亞方舟的故事,而茨威格在這個故事的第三只鴿子的形象上加以創(chuàng)作,以它為原型,對它的命運進行了想象性續(xù)寫。
小說中原型意象眾多,都能從《創(chuàng)世紀》中找到對應的原型意象。第一個原型意象就是貫穿全文的鴿子。在鳥類中,鴿子在傳統上向來表示宇宙的和諧,故事中的三只鴿子都暗含著和諧之意,前兩只鴿子都回到了方舟,當第三只鴿子不再回到方舟時,表明大地已經解放,一派和平的景象,鴿子已然能夠獨立生存。但好久不長,由于戰(zhàn)爭的爆發(fā),鴿子失去了棲身之所。小說中的鴿子實際上包含了茨威格的個人情感,他幻想鴿子的結局實際上是希望借用鴿子的形象來提醒人類。茨威格在第三只鴿子的命運上進行了獨創(chuàng)性的描寫,正如弗萊所認為的文藝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從其中找出原型并進入這種原型創(chuàng)作之中。
第二個原型意象是洪水?!妒ソ洝防锖樗哂须p重性,它既創(chuàng)造生命也帶來災難。上帝在創(chuàng)造大地之初世界上就已經有水的存在了,他在水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讓水去滋潤萬物,萬物才得以生存,可以說水便是生命之源。而后,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罪孽于是降下洪水,消滅地球上的一切生靈,可見在神話世界里洪水也代表了死亡與毀滅。在《第三只鴿子的故事》中,水不再有創(chuàng)造生命的意義,而是直接采取了“洪水”這個意象來類比戰(zhàn)爭。因為戰(zhàn)爭的到來,世界上互不認識的人們相互廝殺,“鴿子從夢中驚起,發(fā)現死亡和毀滅已臨到頭;就像當初洪水淹沒了整個大地,如今世界是一片火?!?。由此說明洪水的意象與戰(zhàn)爭如出一轍,二者都具有毀滅性打擊的特點。
第三個原型意象是森林?!秳?chuàng)世紀》中記載了亞當和夏娃在上帝給他們建造的名為伊甸園的地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餓了摘樹上的果子吃,累了在樹下休息,園子里繁花盛開,也有很多溫順的動物陪他們一起玩耍度過漫長歲月。這實際上是一種避難所的象征,如文中森林一樣,對鴿子來說,森林便是它的“伊甸園”,“鴿子藏在密林深處,進行長途飛行后的休息。枝葉覆蓋著它的身體,輕風為它唱歌催眠”。當戰(zhàn)爭來襲時,森林被毀壞,正如最后亞當和夏娃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不得不在人世間流離一樣,鴿子的避難所消失了,它也不得不去尋找下一個“伊甸園”。茨威格借伊甸園的意象來描寫鴿子的幸福生活,表達了他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達他對于戰(zhàn)爭的厭惡與排斥。
弗萊把原型看作是文學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個人物、一個意象、一個敘事定勢,或是一個可以從范疇較大的同類描述中從抽取出來的思想,任何現實事物都是某一意象原型的顯現,是原始神話心理的一種積淀?!兜谌圾澴拥墓适隆分兴w現的原型皆能從《圣經》中找到相同的原型,是《圣經》思想的跨時代體現。
三、文本敘事模式解讀
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提出了文學敘事的四種結構,即四季文體論,春、夏、秋、冬分別對應喜劇、傳奇、悲劇和諷刺。《第三只鴿子的故事》中盡管沒有分明寫四季,但鴿子不同時期的命運遭遇可以分別對應喜劇、傳奇、悲劇和諷刺這四種敘事模式。
首先是喜劇,喜劇通??偸浅罎M結局發(fā)展的。鴿子從船艙里飛出來,它從黑暗中來到光明里,“此刻,它在給雨水沖洗得清新明鏡的空氣中展翅飛翔,自由托負著它,無邊的宇宙的恩惠包圍著它”。鴿子翱翔在天地之間,它看到腳下閃著光的大海,看到草地上冉冉升起的白霧,看到群山上初升的朝陽?!爸θ~覆蓋著它的身體,清風為它唱歌催眠。白天,樹蔭下涼爽舒適;夜晚,繁枝間充滿暖意”,這些描寫充滿了春天的喜劇的氣息,目之所及是一派祥和美滿的場景。喜劇過后是傳奇,這時小說的字里行間是充滿了如愿以償的夢幻的描寫?!八稍诰G色的窠巢里,年復一年,甚至已經被死神忘記”?!八紶栆矔羯衤犚宦犨@些來自人世間的聲音,但在聽見以后并不害怕,而仍舊靜靜待在自己那個黑暗的角落里”,這里的敘述充滿著夏天的浪漫氣息。緊接著是秋天的悲劇,小說敘述的語氣也變得悲涼壓抑。當戰(zhàn)爭開始時,安逸久了的鴿子看到“空中嗖嗖飛過無數鋼鐵的黑家伙,掉在哪兒,那兒的泥土便飛騰起來,一片片大樹就跟麥秸似的被砍倒在地。身穿不同顏色服裝的人們,相互投擲著死亡。從一些可怕的機器中,噴吐出一道一道的火光,一片一片的火焰”,它終于從浪漫的夢中驚醒,卻悲哀地發(fā)現“死亡和毀滅已臨到頭上;就像當初洪水淹沒了整個大地,如今世界是一片火?!?。最后在冬天反諷的敘述模式中,這只象征著和平希望的鴿子慌忙找尋著另一片和平之地,但它怎么也找不到了。它無力地盤旋在天上,整個世界沉浸在一片慌亂的火海中,鴿子只能在戰(zhàn)火中不停逃離,人們只有在夜半夢醒時才能聽到它倉皇逃逸的聲音。與一開始諾亞放飛鴿子,鴿子卻沒有飛回去不同,最后鴿子沒有回來是因為地球上已經沒有一片和平的凈土,沒有了它的棲身之所。它又開始抱著最初的期盼,它期盼著有一個像諾亞的人來拯救它。最后的反諷實際上是對和平這一母題的深化表達,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豐富了文章的思想內涵。
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寫道:“在觀賞一幅畫時,我們可以站的近一些,對其筆觸和調色的細節(jié)進行一番分析,這大致相當于文學中新批評派的修辭分析……在文學批評中,我們也得經常與一首詩保持一點距離,以便能見到它的原型結構。”他提出“向后站”的理論,注重對文學作品進行“遠觀”研究,并從神話、儀式出發(fā)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作品的內在結構。運用弗萊的理論來研究《第三只鴿子的故事》,看到的不僅僅是各種原型意象的交織,還有其中敘事模式的巧妙運用。小說中能看出作者是站在全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宏觀角度進行敘述的,體現出茨威格思想中的和平主義與人道主義光輝。
四、結語
綜上所述,《第三只鴿子的故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可以看出圣經文化對茨威格的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兜谌圾澴拥墓适隆窂纳裨捁适麻_始卻不止步于神話故事,而是具有了現實的意義,茨威格將圣經故事與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賦予作品時代的氣息,在這其中所透出的對于戰(zhàn)爭的厭惡情緒、對和平追求的思想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思考皆引起讀者深深的共鳴。
參考文獻:
[1]卡爾·G·榮格著.心理學與文學[M].馮川,蘇克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4.
[2]諾思羅普·弗萊著.批評的解剖[M].陳慧等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斯蒂芬·茨威格著.茨威格小說全集[M].高中甫主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647-651.
[4]孟歡.神話原型批評視野下的《第三只鴿子的故事》[J].美與時代(下),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