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文匯網》發(fā)布了一條新聞《教育部:全國六成小學生、近七成中學生唱歌跑調!是天生的還是音樂老師沒教好?》報道稱,全國中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測評中,4萬5千名中小學生唱音樂教材上的歌一唱就走調,音準達到中等水平的小學生只有40%,音準達到中等水平的中學生只占35%。據悉,此數據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測評中心在全國進行藝術學業(yè)質量測評后得出的結論。主要是通過測評中小學生的音樂欣賞和唱歌技能的情況,來測評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全國共抽樣26萬中小學生通過聽音樂,來檢測他們的音樂欣賞水平,抽樣4萬5千多名中小學生測試音樂教育中唱歌的水平。測評數據顯示,通過聽來鑒賞音樂,學生的表現普遍不錯,但是檢測學生唱歌的音準,情況卻令人擔憂。此新聞一出,引發(fā)了圈內音樂教育界人士的大討論。
一、中小學生唱歌跑調眾人談
首先大家關注的是:孩子們唱歌為什么音準不好?據《文匯網》這篇文中介紹,測評中心在老師中進行了大量調研,發(fā)現學生在唱流行歌曲時并不走調,只有唱音樂教材中的歌曲時才走音嚴重。但是業(yè)內人士稱,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曾經也編入過流行歌曲,不管是周杰倫還是鄧麗君的歌曲,只要一編入教材,再流暢動聽的歌曲,學生的音準也立刻不行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一位長期在教學一線的老師的話道出了原因:“流行歌曲,學生是聽會的,而音樂教材上的歌曲,學生是學會的。”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不妨看看各路專業(yè)人士的意見。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某專家直言:“問題就在教上。因為學校上音樂課教學生唱歌時,注重的是傳授歌曲知識、節(jié)奏,歌曲往往被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歌曲本身則被肢解成一段一段,一節(jié)課教上幾行,當學生學會整首歌時,說不定已經一個月過去了。老師總是覺得,不這樣就不叫教學,但是音樂本身就是要教會缺少對樂曲的完整體驗,怎么可能唱歌不走音?”
北京市某小學音樂教師認為,也不應把責任都推到音樂老師身上。她認為,現在小學每節(jié)課只有40分鐘,要把一首完全沒有聽過的陌生歌曲讓全班學生都唱會,的確有難度。何況根據水平測試要求,還要考核音樂欣賞課中的音樂知識點,在每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一般小學每周2節(jié)音樂課,中學每周1節(jié)音樂課),還要強調音樂課堂的趣味性、綜合性、藝術性、科學性,每節(jié)課練習歌唱的時間真的很有限,學生還沒唱會一首歌,下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又緊跟著來了,學生難免對歌曲旋律掌握不好。
三門峽市一位音樂老師認為學生唱教材歌曲跑調原因有如下三點:1.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流行歌充斥耳際是大部分學生愛唱流行歌的原因,對流行歌曲聽多了、唱多了,自然將旋律的準確性把握會好些;2.一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的確旋律簡單,歌詞有趣,好唱易傳;3.教材歌曲往往只在音樂課上唱,又有常識的考核,所以練的太少。
上面兩位老師其實觀點比較接近,主要是說“唱歌不跑調的前提是多聽、多練習”,所謂“熟能生巧”。而學生唱流行歌曲為何不跑調?那是因為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它的歌詞朗朗上口,旋律簡單流暢,歌曲又具有時代性、時尚感,從而使得社會接納度高、流傳面廣,乃至街頭巷尾、網絡媒體、甚至手機鈴聲都讓這些歌曲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學生聆聽接觸機會也多,自然學的快、唱的準。那為什么學生一唱流行歌曲都不跑調,而“流行音樂一編入教材,學生就唱跑調了”?這很值得思考。文中說這是因為“流行歌曲是聽會的,教材歌曲是教會的”,所以最終效果差別巨大,那對我們的教學有沒有啟發(fā)?對于中國民歌、戲曲而言,口傳心授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現在音樂課不注重唱歌本身,而玩花樣繁多的形式,是有點舍本逐末了。
吉林某高校音樂老師認為:“孩子們從小被鎖定在了起跑線上,喪失了與自然接觸、自由玩耍的機會,自然而然就由內而外都缺少情感表達的能力,以至于在課堂上所學的東西都是死知識,不鮮活?!币苍S這是從教育人類學的觀點出發(fā),指出了當今學校教育的弊端,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環(huán)境相去甚遠,同時學生又與原本性的本土音樂和自然環(huán)境缺少親密接觸。其實奧爾夫教學法強調的就是這些,激發(fā)孩子的音樂潛能,鼓勵藝術實踐和創(chuàng)造。但奧爾夫教學法更強調身體動作參與音樂教學,注重運用身體去感受音樂各要素,綜合性很強,所以在歌唱教學方面反而顯得弱化了。倒是柯達伊教學法特別強調歌唱教學,這其中包括合唱教學以及視唱(識譜)教學。河南濮陽某高中音樂教師說:“沒學聲樂前,唱歌很好聽,樂感極好,學了之后,內功散盡,高考生尤其突出,感覺唱歌好的都不是音樂專業(yè)的,業(yè)余的更自由。”
深圳一位老師認為,“現行音樂教材編寫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而學校和教研室又要求老師們嚴格按照教材授課,把老師們的能動性限制死了。”這的確是很大的問題,據我了解,在美國,中小學音樂課很少有固定統一的教材,更沒有“全國統編教材”這一說。上課的內容由任課教師自己來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音樂能力,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把握教學進度。同時,他們的中小學特別注重音樂表演實踐,幾乎每個學校都有樂隊、合唱團等,中小學音樂老師的課時量和排練任務也是比較繁重的。
鄭州某小學音樂老師認為,音樂水平測試中包含一些音樂知識、識譜能力和歌曲掌握情況的測評,這給她們的音樂教學帶來了很大壓力。一是每周上音樂課時間很有限,兩節(jié)課也就80分鐘,每個班五六十人,還要維持一下紀律,音樂知識還需要講解、背記;識譜能力需要訓練,而學生識譜能力參差不齊,有零基礎簡譜都不會的,也有學了多年樂器基礎較好的,而教材是五線譜,一年級第一課就是降E大調,在教材編寫邏輯上就有問題,用教材教學生識譜很困難,而不用教材,學校又不允許……很多教材里的歌曲,音樂老師自己都不喜歡、學生當然更不愛唱。所以音樂課作為一門“副科”,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要求老師們兼顧所有要求、把學生教到“全部達標”幾乎是不可能的。鄭州另一所小學的音樂老師認為:“現在上級評價優(yōu)質課就有問題,好像不是關注音樂本身,也不注重學生到底有沒有學會唱歌,而是看誰的課堂花樣多,把音樂上的支離破碎,缺乏完整性,學生學習效果當然不好。”其實據筆者觀察,對于中國民歌、戲曲而言,口傳心授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傳統教學手段不可完全摒棄,但現在音樂課不注重唱歌本身,而玩花樣繁多的形式,是有點舍本逐末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聲健老師的一篇微信公號文章《還好你沒學過音樂》。文中說的是一個名叫旦增尼瑪的青海藏族歌手參加中國好聲音,純凈質樸的聲音同時打動了李健和庾澄慶兩個評委。據歌手說,他沒有專門學過唱歌。只是從三四歲時全家就有聚餐時輪番唱歌的傳統。奶奶是當地的歌手,從小他耳濡目染受奶奶影響較大。李健說:“其實你這種歌唱就來自本能,這足夠啦!你把這些音樂化成自己血液里的歌唱方式,你就有天賦!”庾澄慶也羨慕地說:“我的戰(zhàn)隊里就缺少這樣的天籟之音。”對此郭聲健老師感慨地寫到:“音樂本來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每個人其實都是音樂家,只是后來當音樂成為一門專業(yè)之后,那些專業(yè)性理論知識與技能技巧才由專業(yè)人士總結出來。于是,學音樂的人開始迷信與依賴這些專業(yè)化的東西,一切從本本出發(fā),從專業(yè)出發(fā),進而放棄了自己對音樂的本能感受與表達。這時候,音樂不再與自己的身心融為一體,音樂被教材與教師等外在力量從自己的身體里抽取和剝離出來,因而才有我家里人所說的我們的音樂教育大有把天才教成庸才的趨勢。這位歌手說他從小到現在沒學過音樂,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個遺憾。郭老師認為,其實這不是遺憾,是幸運?!安灰盐覀兊囊魳方逃胂蟮锰篮茫械臅r候音樂教育甚至還會很傷人。我說你很幸運,是因為你的奶奶、你的家庭給了你最好最美的音樂教育。我甚至敢說,就我所了解到的現實情況看,無論是普通音樂教育還是專業(yè)音樂教育,都比不上你的家庭、你的家鄉(xiāng)給予你的最天然、最質樸、最生活化的音樂滋養(yǎng)。”
也有老師認為是因為音樂課不教學生識譜,所以導致學生唱歌跑調。我覺得這并不是學生唱歌跑調的根本原因,答案就在上面這個例子中。這位藏族歌手沒學過音樂、未必識譜,包括他奶奶是當地歌手,也未必認識簡譜和五線譜,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嗓音嘹亮、歌聲婉轉的歌手。據說歌唱家帕瓦羅蒂也不識譜,照樣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中國像常香玉等很多戲曲演員,非但不識譜,連字都不識,也不妨礙他們成為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當然,拋開唱歌跑調這個事不說,中國基礎音樂教育仍然有很大問題。關于識譜問題也有另一種聲音,比如中國音樂學院杜亞雄教授曾說:“如果一個學生上了12年語文課還不識字、不會寫文章,那一定有人問,‘你語文老師是怎么教的?然而中國的中小學生上了10年音樂課,到高中還不識譜的大有人在,卻沒有人問一句‘你音樂老師是怎么教的?所以說,中國的基礎音樂教育不教識譜有很大問題。有了識譜能力,學生才可以自主學習一些喜歡的陌生歌曲,甚至也可以嘗試音樂譜曲創(chuàng)作?!?/p>
二、中小學音樂課該何去何從
中小學音樂課到底該怎么上?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安排進度?如何進行評價?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若想解決中小學音樂課可以做出如下改進:
(一)改進教材設計,給老師以選擇自由度
首先要改進教材中不合理的內容和進度。對應老師們反映的教學內容和難度的問題,我記得杜亞雄教授曾分析過匈牙利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他認為匈牙利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很遵從語言與音樂的關系特點,從Sol-Mi開始入手,用首調唱名法、字母譜、節(jié)奏譜進行識譜教學,讓學生逐步鞏固各個音程之間的音樂感覺,總之,教材編寫獨具匠心,內容安排比較合理,值得學習。
其次要給老師們自由選擇教材、自由安排教學內容的權力。趙洪嘯老師在他創(chuàng)造的“音樂自由教學法”中提出了“教自己擅長的,教學生喜歡的”原則,我認為很有道理。只有老師自己喜歡的作品才能教好,音樂課是情感教育課、審美教育課,老師要先感動自己,再感染學生。每個音樂教師都不是全能的,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教學時揚長避短是很有必要的,這樣老師才更有信心和能力把音樂課上好。
(二)改進評價機制,給音樂教學松綁
評價機制是指揮棒,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學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度、考試形式等。針對學生的評價制度包括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和期末測評,針對教師的評價制度包括教師基本素養(yǎng)、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等。目前即使針對學生音樂能力水平的測試,其實依然是間接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盡管是學生學習效果不好,但被問責的肯定還是老師。那么這種評價體系設計是否合理?根據教育部公布這個結論,是有些聳人聽聞、不由得讓人懷疑了。
此外,音樂優(yōu)質課的評價制度也值得商榷。什么樣的音樂課是好課?每次全國音樂優(yōu)質課比賽都會引發(fā)省級、市級、縣區(qū)級進行音樂優(yōu)質課的層層選拔,最終參加全國比賽的都是各省音樂教師中的佼佼者、音樂課比賽中的優(yōu)勝者。在這個評比過程中,評分細則和評價標準以及評委的音樂教育觀念、指導思想都很重要。記得在一次全國小學音樂優(yōu)質課展示活動中,一位思想較為保守的教研員批評一位四川的音樂老師優(yōu)質課過于強調“身體參與活動”,那個老師下場后哭的很傷心,她認為自己在一線教學多年,特別了解孩子,而這個教研員根本不懂得小學音樂課該怎么上。由此可見,“法無定法”,一千堂音樂課就有一千種上法,我們很難用統一標準去衡量生動鮮活的音樂課堂教學。持有不同音樂教育哲學理念的人,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可能截然不同。
綜上所述,全國學生音樂水平測試的結果是否真的合理?其信度和效度到底如何?真的如教育部所公布的“全國六成小學生和近七成中學生唱歌跑調”嗎?這個結論著實值得懷疑。果真如此,不啻為給全國中小學老師當頭棒喝,不亞于說一聲“你們的音樂教學幾乎是無效的!甚至學生是被你們越教越差的!”可憐中國的音樂老師們從十多年前的調查結論“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尷尬中尚未走出困境,如今“全國過半數中小學生唱歌跑調”這盆冷水又迎頭潑來!話又說回來,假如此次測評結果是“全國90%以上中小學生唱歌不跑調”,那就一定意味著孩子們喜歡上音樂課、喜歡音樂了嗎?也許那是音樂老師上課一言不合就讓學生反復練唱歌的結果呢!那樣的音樂課孩子們就能學好了嗎?所以說,我們不應以某次測試結果綁架老師,更不應以這樣的測試結果衡量老師的教學水平。
尚永娜 ? ?博士、河南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