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踢毽子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健身方法。自古以來,踢毽子就是冬閑時節(jié)民間傳統(tǒng)的體育活動,其歷史之久遠,普及之廣泛,幾乎沒有其他運動可與比擬。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城鄉(xiāng)有踢毽子的風俗,作為“天寒時消遣之一法”,以至成為年節(jié)“歲時”活動。
據(jù)考證,踢毽子最晚起源于兩千年前的漢代,那時的畫像磚上就有踢毽者的畫像。而到了南北朝及隋唐時期,踢毽運動開始盛行,踢的花樣也很多,還有專門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清時期不少民間藝人就愛畫少兒踢毽子的生動場面,清代風俗畫集《北京民間風俗百圖》里就畫有踢毽圖。
較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代釋道宣的《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小兒世戲有工?!滨蘧褪请ψ樱鹜訛樯倭炙伦鎺?,善踢毽子的少年慧光當即被佛陀收為徒弟。踢毽子甚至影響了少林寺武功,僧人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夫。
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泵?、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fā)展,關于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竹;楊柳兒死,踢毽子?!碧唠ψ右殉蔀槊裰V的內(nèi)容,而且發(fā)展到數(shù)人同踢的技巧運動。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話》“踢毽”一條載:“其中套數(shù)家門,凡百十種。”并有文字表明其已被列入雜技團表演項目,以踢毽為業(yè)者稱翔翎藝人,講究用染過紅綠等顏色的雕翎扎毽,蓬松柔軟,絢麗斑斕。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即有對他們“博戲中之絕技”的記載。
至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yǎng)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yǎng)花鳥、唱二黃等并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闭f明踢毽子已經(jīng)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以北京為例,每遇城鄉(xiāng)廟會,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觀摩、比賽,培養(yǎng)新手,甚是熱鬧。
到了20世紀30年代,涌現(xiàn)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彩,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斗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tǒng)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
1928年月12月,在上海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時,舉行了我國第一次踢毽子公開比賽,推動了這項民族體育項目的發(fā)展。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踢毽比賽,據(jù)當時的報紙報道:“報名參加者頗為踴躍,其中不少參賽選手對于踢毽子極有經(jīng)驗,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種之多,觀者無不贊美。此外,有著名體育家及踢毽能手參加,屆時定有一番熱鬧也。比賽結果:獲普通踢(盤踢)和花樣踢第一名的是同一人;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樣都有百余種之多,前五名中,有的踢的花樣有三十種,還有踢的花樣有二十種。
1933年10月舉行的全國體育運動會上,踢毽子同拳術、摔跤、彈弓、劍術等民間運動項目一起,又進行了比賽。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國、北京運動員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別獲普通踢的前三名,浙江運動員謝叔安獲第四名。上海運動員陳鴻泰獲特別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和北京運動員金幼申分別獲特別踢的第二、三名,第四名為河南運動員路錦城獲得。比賽后,北京運動員金幼申、溥子衡二人,還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學、中學等單位進行了多場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揚州一名女學生被選入我國體育代表團國術表演隊,在場上翟連源表演了二三十種花樣,小巧的毽子在她的腳上如蝴蝶般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飛舞,輕柔緩疾,若有若無,令人眼花繚亂。表演結束后,場上歡聲雷動,贊嘆不絕。
新中國成立后,這項民族體育運動逐漸得到發(fā)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頭靠踢毽子糊口的藝人參加了雜技團,專設了踢毽子節(jié)目,并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踢毽子運動還被編入了小學體育教材。1961年6月,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電影《飛毽》,介紹了踢毽的運動的歷史和踢法,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fā)展。
我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于1956年舉辦的,并制定了簡單的規(guī)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guī)則》誕生,同年,原國家體委將毽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組織了全國毽球邀請賽。在政府和體育部門的倡導下,毽球運動在北京、湖北、山東、廣東、上海、陜西、河南、山西及東北各省廣泛開展,各地相繼組織了各種類型的毽球比賽,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參加到了這項活動之中,充分顯示了毽球運動的強大生命力。
目前踢毽子主要分為兩類,即傳統(tǒng)的花毽和新興的毽球。①花毽即花樣踢毽,其特點是觀賞性強,樣式繁多,其競技性和對抗性與毽球相比相對較弱。根據(jù)花毽的取材可分為雞毛毽、火雞毛毽、雕毛毽等等。雞毛毽,色澤艷麗,下降速度快,有點風也不受影響,最具有大眾性;火雞毛毽毛體略寬,上升及下降變緩,團團絨絨的感覺很愜意;雕毛毽,羽毛更寬些,上下均勻,速度均衡,適合做各種花樣動作、練絕活,是花毽中的精品。②毽球是從踢毽子游戲演變而來,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觀賞性、健身性基礎上,增加了對抗性,集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guī)則、足球的技術為一體,是一種隔網(wǎng)(男子網(wǎng)高1.6米,女子網(wǎng)高1.5米)相爭的體育項目??梢允且粚σ槐荣悾部梢允嵌Χ?、三對三的比賽。毽球由毽毛、毽墊等構成。毽毛為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羽成十字形插在毽墊上的毛管內(nèi),毽球的高度為13~15厘米,重量為13~15克。
踢毽子是一項很好的有氧運動,健身效果十分顯著。《辭?!分姓f,踢毽子“對活動關節(jié),加強韌帶,發(fā)展靈敏度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它對于提高人體的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新陳代謝,增強體質都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不適宜從事其他戶外活動的情況下,更適合于在室內(nèi)健身。踢毽子的好處很多,玩者通過抬腿、彈跳、屈身、轉體等動作,使身體的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運動,能有效地提高腿部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度。踢毽子還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鍛煉人的機敏性,增強反應能力,刺激大腦皮層,提高人的智力。經(jīng)常踢毽子,還可以增強對感冒的抵抗能力。踢毽子除具有健身功能外,還有很大的娛樂性。因為所需場地小,不必與人爭搶,運動量大小可以控制,因人而異,所以男女老少都能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