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雪嬌
近年來,藝術圈里越來越多人當起了策展人,這種看似熱鬧的臺面卻擠兌了專業(yè)化的策展方式,稀釋了美術展覽的學術含量。當代展覽的學術堅守,是為了將作品契入歷史,借藝術鑄造文明。而策展人所肩負的使命則是通過自身的專業(yè)視野和專業(yè)技能,對視覺藝術進行轉譯,從而準確無誤且開放包容地向觀眾傳達藝術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和文化價值??梢哉f,策展這個活兒不好干,專業(yè)策展的門檻,不僅要求策展人擁有通達的藝術史脈絡和廣泛的圈內(nèi)人脈,更要有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十足的抗壓能力和7x24小時持續(xù)續(xù)航的應變能力。而更為重要的,以怎樣的標準遴選作品,以怎樣的文化邏輯建構展覽的基本構架,如何使用專業(yè)手段讓文化理想與社會現(xiàn)實共生共舞,展覽策劃過程中策展人工作方法的專業(yè)性、工作過程的嚴謹性和工作目的的單純性必然直接決定展覽自身的學術面貌和社會影響力。說到底,策展人是展覽標準的制定者和學術底線的堅守者,這既是策展人的立身之本,更是策展本身最為重要的基礎內(nèi)涵。
內(nèi)心是真正的歸屬
在四川美術館,與策展人馮石的初次會面便讓人印象深刻——一身兼具嫵媚與干練的裝扮凸顯出這位女性策展人特有的颯爽英姿;言談間,馮石爽朗直率的性格自始至終展露無遺,令人如沐春風。
馮石出生于藝術世家,自小在圈內(nèi)長大,對藝術耳濡目染的同時也自然產(chǎn)生了“營養(yǎng)過?!笔降呐懦馇榫w?!笆?、九歲,在自己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情況下,會很容易下意識的放大事情負面的一面,而完全忽略掉它自身極具價值的部份?!被剡^頭看,如今的馮石對那段叛逆的過往有了這樣一番感言。其實那個時候,以馮石的繪畫基礎,考美術學院幾乎沒有問題,但正值叛逆期的她卻一度希望能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報考考古系,最終的結果,馮石在與父母的相互遷就之下選擇了更具社會性也更有就業(yè)前景的傳媒學專業(yè)。
2002年,馮石前往北京上大學。求學期間,一手創(chuàng)辦了傳統(tǒng)紙媒《京華時報》和新媒體平臺《春雨》的資深媒體人張銳深深影響了馮石。采訪期間,馮石毫不夸張地說,盡管只受教于張銳短短兩門課程,但他卻教會了自己作為文化人的良知、理想和社會擔當。文化的感染力是無形的,它只會傳承于文化個體之間。大學本科畢業(yè)后,馮石出于對留京壓力的理性考慮選擇回到成都。在馮石的表述中,這種壓力不是源于生活,而是超大型中心城市對于文化自由的束縛感,她認為文化應該要有獨立性和自覺性,某種去中心化的個體意識讓她最后毅然決然做出了回蓉的決定。
生命的意義始于執(zhí)著
回到成都的馮石,不久便進入當?shù)氐囊患抑髁髅襟w工作,后來更陰差陽錯進入了該媒體的攝影部,成為當時成都社會新聞界唯一一名女攝影記者。至今,馮石仍然感謝這段一線記者的工作經(jīng)歷——每天高強度的工作節(jié)奏、穿越感極大的社會接觸面、社會認知和判斷的不斷錘煉……四年的傳媒學專業(yè)訓練換來短短三年的行業(yè)歷練,馮石卻覺得這樣的經(jīng)驗萬分寶貴,后來策展工作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抗壓能力皆來自于此,更為重要的是,在媒體高強度的工作中不斷直面社會各階層的現(xiàn)實、矛盾、困惑與希望,馮石開始反思社會的形態(tài)本質(zhì)和人群的需求本質(zhì)。在她看來,在中國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文化所具備的內(nèi)在精神力才是國人更進一步的需求,對精神產(chǎn)品的渴求程度和生產(chǎn)能力是一個文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表征。正是基于這樣基本的認知,馮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跨專業(yè)考研深造。這是2008年的五月,曾經(jīng)為馮石構筑文化價值觀的北京正緊鑼密鼓的備戰(zhàn)奧運,家鄉(xiāng)成都在馮石辭職的第二天經(jīng)受了前所未有的地震災害,而馮石卻在此時兜兜轉轉、陰差陽錯地回到藝術圈,宿命般地選擇了美術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美術史專業(yè)。
研究生期間馮石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西南當代藝術史,畢業(yè)后一年她來到了四川美術館工作,恰逢新館建成的契機,馮石開始著手發(fā)掘和梳理基于四川省美協(xié)黑白木刻群體和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版畫館藏脈絡,并試圖通過體系性的史論工作為中國現(xiàn)代版畫史建立全新的美術史書寫邏輯。中國現(xiàn)代版畫史的書寫至今存在方法論與結構性的錯位,這樣的狀況使得當代版畫創(chuàng)作很難契入當代藝術的跨界生產(chǎn),也使得非版畫專業(yè)的社會公眾與史論研究者很難對版畫價值進行精準閱讀與準確判斷;與此同時,藏有完整中國現(xiàn)代版畫史的四川美術館老館一直未能完成這方面的學術梳理和知識生產(chǎn),建成后的新館需要從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的角度為館藏建立這套知識系統(tǒng),這不僅對四川美術館,更對做這件事的人是一場巨大的考驗。說到底,藏有整部中國現(xiàn)代版畫史的四川美術館有責任為下至社會公眾認知、上至國家文化戰(zhàn)略提供對版畫歷史的認知標準和價值判斷,而這正是美術館行業(yè)所謂“館藏立館”的基本概念。
意識到這些問題,馮石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來思考自己究竟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我覺得做美術史首先要做判斷——為什么要做美術史,一段美術史的根本價值在哪里,為什么要開美術館,一個美術館的根本價值在哪里?在視覺文化泛濫的當下,美術館的價值早已不僅僅是收藏歷史,更是為大眾提供一段歷史背后文化價值的判斷標準。同時,這樣的判斷需要與公眾產(chǎn)生內(nèi)在關聯(lián),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激活公眾的文化意識,而這一切都圍繞在美術館的核心工作——藏、研、展當中?!?馮石說:“鑒于我們美術館館藏體系的特殊性,這項工作我們不做,別人也很難完成;而西南當代藝術的研究者甚多,已經(jīng)有了較為堅實的基礎,這是我暫停早期研究,介入版畫史論研究的真正原因。當然這是極為冒險的事,誰會喜歡陌生感呢?況且史論界都知道版畫史研究是塊硬骨頭?!?/p>
在平日展覽策劃工作的同時,馮石會將另一個工作重心放在版畫史的研究上,她表示,“將客觀的具象事物背后的抽象價值提煉出來的過程就是研究。如果沒有研究,展覽就會無從來去。研究的成果是展覽的出發(fā)點,也是展覽對公眾表達的核心內(nèi)容?!瘪T石停頓一下補充道:“當然這一切都基于對海量史料的查閱和對歷史細節(jié)的掌握,跟很多人的想像不同,史學的判斷其實是相當客觀的事情。”
馮石稱自己跟大部分成都人一樣,是一個很慵懶的人。但當她遭遇到如此的館藏,內(nèi)心是緊張、慌亂又感激、自信的?!叭珖佬g館的館藏研究與知識轉化是一個至今也沒有完成的長期課題,猶如打磨一顆原礦石需要專業(yè)的精鋼鉆,過程也容不得半點閃失,但如果這一切都很圓滿,它注定會成為王冠上最閃耀的那顆鉆石?!痹谶@樣的認知下,馮石一頭扎進研究工作,長達三年沒有周末與假期,家中整墻的書架也被史料與書籍爬得滿滿當當?!叭ツ昴甑仔炜锢蠋煹膫€展之后我才休了第一個年假,休到一半又被一個電話拖回來。其實研究的壓力一直都在,常常吃飯睡覺都在想,很多研究結論甚至是在衛(wèi)生間產(chǎn)生的?!榜T石補充道:”這段歷史早期研究集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親歷者許多已經(jīng)過了耄耋之年,研究間斷時間越久,資料就會越間接,工作也就越被動?!?/p>
向死而生的熱情
馮石的父親是四川美術學院的老教授,被當年四川的藝術文化圈視作“燈塔”式的導師,影響了以四川美院七七、七八級為核心的眾多藝術家。何多苓、周春芽現(xiàn)在都成了鼎鼎大名的藝術家,但對馮石而言,卻是她童年家中的???,大家在一起辦聯(lián)誼舞會,高談闊論藝術觀點,私下討論彼此的八卦,藝術家們在馮石心中從來都不是光環(huán)的存在。“我更愿意把他們做為一名平凡人來看待,關心他們生活中喜怒哀樂?!瘪T石認為,以這種平等的心態(tài)去進入每一次策展置關重要,只有當你不攀附于任何藝術家的外在名聲時,才能通過自我獨立完整的人格和自信與他者對話,從而將藝術最為真實的一面呈現(xiàn)給觀眾。
在采訪的尾聲,馮石說出了自己對于生命這個宏大命題的理解:“很多人對生命的認識是有偏差的。我們的人生不是從出生開始計算,而是在倒計時。但是詭屌也正在于此,我們并不知道生命的終點在哪里,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并沒有浪費時間的資本?!瘪T石的父親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他們家對待“死亡”有著一種接納且開放的態(tài)度,不抗拒也不避諱,這也直接影響到馮石做人做事的基本態(tài)度——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情投入去面對自己的選擇,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真誠面對每一個人。
“我接一場展覽的原則是它值得我去做,我的生命太有限,一場真正的展覽對策展人資源、精力、時間的消耗又太大。” 經(jīng)由馮石操刀的展覽平均每場會耗時一年左右,所以她總是深思熟慮地接展,然后據(jù)理力爭地完成。她說:“這是對我自己、對他人、對行業(yè)、對社會能負的全部責任?!?/p>
蘇格拉底曾說:“滿足是天然的富足,奢靡是人為的貧乏?!比藗兛赡苷J為物質(zhì)滿足是快樂生活的保障,但精神需求卻無法靠物質(zhì)來實現(xiàn)。平日忙于工作的馮石,私底下并沒有太多物質(zhì)追求,在她的生活邏輯中,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才是最奢侈的人生,無論這樣的生活是否與物質(zhì)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