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人的記憶是很奇怪的,記住一個地方,有可能是因為一座山,有可能是因為一條河,也有可能是因為一個人。對于寺下村來說,人們記住它則多半是因為一棵樹,一棵大樟樹。
之所以叫大樟樹,是因為這棵樟樹真的很大,大到要好幾個成年人一起合抱才能將它抱住,遠遠看去,像一個草木蔥蘢、蓊蓊郁郁的小山包。據(jù)樹上的一塊銘牌顯示,它的平均冠幅26米,樹高20米,胸圍707厘米,樹齡更是高達905年。別說我們這些小兒輩,就是一個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家站在它面前,也只能算是個年輕小后生。
這棵樟樹立于路邊,路與樹之間隔著一道古樸的石欄,石欄上畫著些許草木的圖案。站在石欄處,我們可以看見樹的主干大部分已經空腐,由一根石柱支撐著。若非看到枝頭處有無數(shù)的新綠在生長,絕難想象它還活著,且活得如此有生機。
沿著邊上的石階拾級而上,我們可以看到樹的另一面,樹根早已掙脫了泥土的束縛,跑到地面上來了,看上去盤根錯節(jié),如蒼龍利爪般道勁有力。晌午的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灑將下來,光影斑駁,將古樹照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樹身處有一個樹輪,初時以為是真的,湊近了看時,發(fā)現(xiàn)競由水泥澆筑,由此可見人們在保護的時候也著實花了些心思。
顯然,人們不獨愛它的健康長壽,枝繁葉茂,也愛它身處逆境而不氣餒的精神品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代的發(fā)展,村莊的變遷,與大樟樹的進化史并未有絲毫的分別。當我們面對逆境時,選擇知難而退還是激流勇進,會對結果造成直接影響。大樟樹雖不能言語,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的選擇是后者。激流勇進,雖死無悔。無論是人還是樹,具備這樣一種品質,無疑是值得尊敬的。也是因為這種尊敬,每年臺風到來對,村里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會自發(fā)地來到樹下走走看看,以確保它不會受到影響。
眾所周知,作為群體的樟樹是浙江省的省樹,此間作為個體的大樟樹則是寺下村的村樹。它守護著山丘,守護著村莊,也守護著村莊里的村民。它看著一代代的寺下人出去又回來,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清晨,目送著自己的孩子離開家門.黃昏時又等待他們歸來。
這棵大樟樹于寺下人而言,也不只是一棵實體的樹,更是一種生長在骨子里的情懷,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象征。當?shù)氐哪贻p人,不管有沒有離開家鄉(xiāng),都喜歡將這棵樟樹的照片設置成自己的微信頭像,意在銘記,同時也是為了展示。
當然,如今的大樟樹不僅在村莊里很有名,村莊以外也有不少人知道它,甚至專程從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慕名而來。如果寺下是一個商品,那么這棵樹則是它的一個標簽,有了這個標簽,商品才能彰顯它的價值;如果寺下是一條路,那么這棵樹則是一盞燈,有了這盞燈,人們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大樟樹旁邊還設有石桌石凳,可以供人休息之用。站立于其側,我不禁在心里猜想,夏日的午后,這里不僅能躲避烈日,還能欣賞古意,必是個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吧。
盡管時隔近千年,這棵大樟樹當年是由哪位先輩裁下,人們早己不記得了。但遺忘了種樹的人,并不影響樹帶來的福蔭,恰如古語所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同時它也是一種預示:我們今日所做的種種,都將加諸后人身上,故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