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語
一旦將孩子帶進大自然,帶進森林,他們就像見到老朋友一般,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種機會,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德國教育研究部曾進行過一項“7歲兒童認知世界”的教育項目研究,項目的主持人多納塔·艾申波茜博士與她的同伴走訪了德國的一大批成年人,涵蓋各種不同的年齡、社會階層以及教育背景。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比較,項目組列出了一個“7歲兒童認知世界”的清單。這份清單及其承載的教育理念可詳見她的中文版圖書《童年清單》。
正如艾申波茜博士所言,這份清單并不是用來檢驗兒童是否已經(jīng)具備某種經(jīng)歷或能力。相反,它是為成人提供的參照表,成人通過它可以檢驗自己的養(yǎng)育狀況,從而清楚地覺察出,自己在教育一個7歲兒童時,究竟還有哪些欠缺,哪些教育機會尚未及時提供。而教育者也可以考慮如何將清單中欠缺的部分整合為教育活動,想辦法提供給兒童。
這次,讓我們來梳理一下這份童年清單中有哪些是與自然體驗相關(guān)的。
艾申波茜博士提到,在她的采訪中,幾乎所有人都遺憾地提到,如今的兒童離大自然越來越遙遠。童年中,凡是跟快樂有關(guān)的回憶,幾乎都與大自然有關(guān),通通都是戶外活動。大自然猶如一個廣闊的世界,無邊無際,讓人四肢舒展,給人以勇氣。
在這個都市化越來越嚴(yán)重的時代,必須將孩子從城市中心帶進自然的懷抱嗎?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應(yīng)該成為教育的一項基本要素嗎?
其實即使在自然教育看起來做得很好的德國,都市里的孩子們依然與森林有著巨大的隔閡。很多在城市里“圈養(yǎng)”的孩子乍一走進森林,常常會顯得手足無措:我已在森林之中?在森林里會不會迷路?據(jù)說一些柏林的6歲孩子來到挪威鄉(xiāng)村度假營地時,毫不理會周圍的湖光山色,一下汽車就打聽游樂場的地址。還有一名5歲的小女孩,站在森林里四下環(huán)顧:“森林在哪里?”
但是,艾申波茜博士和她項目組中的影像記錄團隊卻發(fā)現(xiàn),一旦將孩子帶進大自然,帶進森林,他們就像見到老朋友一般,很快就能融入其中。有的站在木樁或光滑的石頭上,來回平衡身體;有的不停地在枯葉里挖坑,希望找出珍貴寶物,他們是如此全神貫注地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對比幾個星期以前拍的錄像,艾申波茜博士和其他研究者都發(fā)現(xiàn),孩子們變得更加活躍,腿腳也更加靈活。通過森林里大量的觀察與探索,他們的耐心與毅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在森林里,孩子們時不時地用手挖一挖、挑一挑、摸一摸,用鼻子嗅一嗅,把葉片上的葉脈與手臂上的血管比一比,試著像毛毛蟲一樣爬一爬,還時不時發(fā)出幾聲或厭惡或欣賞的驚叫。在這種場合,孩子們的參與意識更加強烈,提的問題更加活潑、有趣,因為觀點不同而展開的爭論也更加激烈。
其實,不論是艾申波茜博士的研究還是現(xiàn)在很多父母的親身體驗,都表明孩子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只要我們不斷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把他交給大自然,讓他和大自然玩起來,他就會展現(xiàn)出讓人難以置信的活力和智慧,會有不一樣的成長。
● 有過身體體驗。體會過被水浮了起來;蕩秋千時身體與秋千之間相互的作用力。
● 在冬季堆過雪人,用沙子搭過沙碉,嘗試過在沙灘或者泥地上建“水壩”;了解在野地里生火及滅火的技巧;嘗試過做風(fēng)車和燈籠。
● 曾經(jīng)爬過一棵樹。
● 曾不小心掉進過小溪里。
● 在農(nóng)田里撒過種子,收割過農(nóng)作物。
● 曾嘗試過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沙子上、雪地上或結(jié)霜的玻璃窗上,想過還能怎樣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森林的地上、落葉上等。
● 曾經(jīng)對樹葉上的脈絡(luò)和自己手上的血管進行觀察,并加以比較。
● 認識幾種樹葉,知道大自然中什么植物能吃,什么不能吃。
● 認識大自然的多面性:有美好的一面,也有艱難、脆弱、需要保護的一面,同時還藏有危險和不可戰(zhàn)勝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