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升 劉佳隴 李虹
摘要為測定不同時期采收的紫蘇梗中迷迭香酸的含量,確定最佳采收期,采用HPLC法測定迷迭香酸的含量(色譜柱為Hypersil-C18(250mmx4.6mm,5μm);流動相為甲醇-0.1%甲酸水溶液(38:62);流速為1.0mL/min;檢測波長為330nm;柱溫為25C)。結(jié)果表明,河南夏邑移栽紫蘇(雙面紫葉和單面紫葉)紫蘇梗中迷迭香酸含量從7月底開始上升并于8月9日達(dá)到最高,隨后降低,在9月13-28日期間有一個較高含量穩(wěn)定期;河南虞城直播紫蘇(雙面紫葉和單面紫葉)紫蘇梗中迷迭香酸含量從8月9日開始緩慢上升,并與夏邑移栽紫蘇一同在9月13-28日有較高的穩(wěn)定期。因此,河南夏邑移栽紫蘇最佳采收期為8月9日前后;河南虞城地區(qū)紫蘇梗的最佳采收期為9月中下旬,這個時間也是河南夏邑移栽紫蘇的適宜采收期。
關(guān)鍵詞 紫蘇梗;中藥材;采收期分析;迷迭香酸;高效液相色譜
中圖分類號 TS255.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7-0196-02
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莖高0.3~2.0m,綠色或紫色,鈍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長柔毛;葉闊卵形或圓形,長7~13cm,寬4.5~10.0cm,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膜質(zhì)或草質(zhì),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貼生柔毛;唇形花冠白色至紫紅色,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mm,具網(wǎng)紋?;ㄆ?-11月,果期8-12腫。
紫蘇屬植物1種4變種,4個變種分別為白蘇(Perilla?frutescens?var.frutescens)、紫蘇(Perilla?frutescens?var.?arguta)、回回蘇(Perilla?frutescens?var.?crispa)和野生紫蘇(Perilla?frutescens?var.?purpurascens)2。
紫蘇梗(Caulis?perillae),又稱蘇梗,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莖3。7-8月采割,鮮品除去根切成2cm厚斜片,曬千。斜片呈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xì)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松或脫落。氣微香,味淡。
紫蘇含有多種化學(xué)成分,主要包含紫蘇醛、檸檬烯、β一丁香烯、烷烴類、酯類及多環(huán)雜烯類等揮發(fā)油類化合物15-,芹黃素和木犀草素等黃酮類及其苷類化合物8。此外,紫蘇中還含有齊墩果酸、烏索酸和熊果酸,阿魏酸、咖啡酸及其酯類衍生物、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甲酯、丁香酚、脂肪酸以及甾醇類等成分。
紫蘇梗為我國傳統(tǒng)的中藥,性辛、溫,歸肺、脾經(jīng);可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治療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可用于方劑,治療小兒咳嗽(風(fēng)寒犯肺證)"肝胃不和之胃痞證2、慢性淺表性胃炎3]。紫蘇梗中含有迷迭香酸、揮發(fā)油、紫蘇醛、左旋檸檬烯等成分14-1,具有擴(kuò)張皮膚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解熱、抗過敏、降血糖等作用16191。
筆者在長期的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紫蘇梗的采收時間對其有效成分迷迭香酸的含量影響很大。為確定紫蘇梗的適宜采收期,本文以迷迭香酸含量為指標(biāo),依據(jù)2015版《中國藥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時期采收的紫蘇梗中迷迭香酸的含量,為確定其最佳采收期提供參考,用以指導(dǎo)生產(chǎn)中最佳的紫蘇梗采收期。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藥品
普析L600-2高效液相色譜儀,普析L600-UV紫外檢測器,LCWIN2.0色譜工作站;SHIMADZU?AUW220D型(Max=220g/82g,Min=1mg)和雙杰JJ500型(max=500g,d=0.01g)電子天平;天津奧特賽恩斯AS5150型超聲波清洗儀;迷迭香酸對照品采購于北京益爾康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111871-201706,供含量測定用);甲醇為色譜純,甲酸為分析純,丙酮為色譜純,水為重蒸水。
1.2測定方法
1.2.1樣品采集與處理。試驗檢測用紫蘇梗采自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移栽紫蘇和虞城縣直播紫蘇(雙面紫和單面紫)。
在紫蘇生長期內(nèi),分別從夏邑縣和虞城縣2個紫蘇種植基地采樣,從7月19日開始,每隔10d左右采1次樣(分別為7月19日、7月29日、8月9日、8月18日、8月28日、9月10日、9月17日、9月28日、10月09日、10月17日),共10次,每次分別隨機(jī)采挖單面紫雙面紫2個類型各3株,總共38份樣(虞城采樣時間持續(xù)到10月9日)。所采樣品均采用陰干、紫蘇梗全株混合打粉處理。
1.2.2對照品溶液制備。精密稱取迷迭香酸對照品10mg,置25mL容量瓶中,加60%丙酮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mL,置50mL量瓶中,加60%丙酮至刻度,搖勻,配制成濃度為40μg/mL的對照品溶液,避光冷藏。
1.2.3供試品溶液制備。參照2015版《中國藥典》間的提取方法進(jìn)行。每份樣品,取樣品粉末(過3號篩)約0.5g,精密稱定,分別置于具塞錐形瓶中(準(zhǔn)確編號),精密加入60%丙酮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250W,40kHz)30min,再稱定重量,用60%丙酮補(bǔ)足減失的重量,搖勻,0.2μm微孔濾膜過濾,續(xù)取濾液,置于進(jìn)樣瓶中即可。
1.2.4色譜條件。參照2015版《中國藥典》第四部(通則0512)高效液相色譜法201,并經(jīng)試驗確定色譜條件。色譜柱為Hypersil-C18(250mmx4.6mm,5μm);流動相為甲醇-0.1%甲酸水溶液(38:62);流速為1.0mL/min;檢測波長為330nm;柱溫為25C。理論塔板數(shù)以迷迭香酸計算不低于3000。1.2.5樣品含量測定。按“1.2.3”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進(jìn)樣10μL;精密吸取40μg/mL對照品溶液10μL進(jìn)樣3次。計算公式如下:
含量(%)=_AxxCrx25x100%
ArxMxx10°x(1-N)
其中,Ax為供試品的峰面積;Ar為對照品的峰面積;Cr為對照品溶液的濃度(μg/mL);Mx為供試品取樣量(g);N為樣品含水量(%)計算得樣品含量。
2結(jié)果與分析
根據(jù)已有的方法學(xué)結(jié)果20,本試驗的線性關(guān)系、精密度、重復(fù)性穩(wěn)定性、回收率等均符合試驗的要求。從表1可以看出,紫蘇在整個生長期內(nèi),紫蘇梗中迷迭香酸含量變化較大,大體趨勢為先增后減。夏邑移栽紫蘇(雙面紫葉和單面紫葉)紫蘇梗中迷迭香酸含量從7月底開始上升并于8月9日達(dá)到最高,達(dá)到0.8%左右,隨后降低,在9月13-28日期間有一個較高含量的穩(wěn)定期,穩(wěn)定期迷迭香酸含量為0.2%~0.24%;虞城直播紫蘇(雙面紫葉和單面紫葉)紫蘇梗中迷迭香酸含量從8月9日開始緩慢上升,與夏邑移栽紫蘇一同在9月13-28日有較高的穩(wěn)定期,穩(wěn)定期迷迭香酸含量為0.14%~0.23%,均高于藥典標(biāo)準(zhǔn)。
3結(jié)論與討論
試驗結(jié)果表明,夏邑移栽紫蘇在8月9日左右迷迭香酸含量最高,遠(yuǎn)高于藥典標(biāo)準(zhǔn)數(shù)倍,且黃亮輝等叫研究結(jié)論表明,此時也為紫蘇葉的最佳采收期。因此,8月9日前后是夏邑地區(qū)移栽紫蘇的最佳采收期。
河南夏邑和虞城地區(qū)9月10-28日采收紫蘇梗迷迭香酸含量穩(wěn)定,高于藥典標(biāo)準(zhǔn),且此時產(chǎn)量較高,為適宜采收期。
單面紫葉和雙面紫葉紫蘇梗中迷迭香酸的含量差別不大,且兩者均為藥典收錄正品紫蘇?;粗参?,因而在生產(chǎn)中,用作紫蘇梗采收的紫蘇種植可以不考慮單面紫葉與雙面紫葉的品種差別。
4參考文獻(xiàn)
[1]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6.
[2]劉月秀,張衛(wèi)明.紫蘇屬植物的分類及資源分布[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8(3):3-6.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第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340.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9:149-151.
[5]劉信平,張弛,余愛農(nóng),等.紫蘇揮發(fā)活性化學(xué)成分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8):1922.
[6]韋保耀,黃麗,滕建文,等.紫蘇香氣的化學(xué)成分分析及評價[J].食品科學(xué),2007,28(3):301.
[7]任淑清,孫長海,方洪壯,等紫蘇梗揮發(fā)油的GC-MS定性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9):683.
[8]管日新,李曉君,彭煥玉,等.紫蘇保健飲料的研制與抗氧化功能研究[J].食品科學(xué),2009,30(1):268.
[9]鄒盛勤,劉坤,陳武.紫蘇不同部位中烏索酸和齊墩果酸的含量比較[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8,29(4):284.
[10]KWAN?SU?K,SI?HYUNG?P,MYOUNG?GUN?C.Nondestructive?determination?of?oil?content?and?fatty?acid?composition?in?perilla?seeds?by?near-infrared?spectroscopy[J].Journal?of?Agricultural&Food?Chemistry,2007,55(5):1679.
[11]田麗,胡淑萍.胡淑萍運(yùn)用紫蘇梗治療小兒常見病案例舉隅[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7,13(7):82-83.
[12]王雪,劉華一.劉華一運(yùn)用香附、紫蘇梗配伍治療胃痞證經(jīng)驗[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6,32(10):33-34.
[13]李金全調(diào)脾益胃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8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29(2):131.
[14]張衛(wèi)明,劉月秀,王紅.紫蘇子的化學(xué)成分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8,17(1):42.
[15]林文群,陳忠,劉劍秋.紫蘇子化學(xué)成分初步研究[J].海峽藥學(xué),2002,14(4):26.
[16]王靜珍,陶上乘,宋兆儀.紫蘇與白蘇藥理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7,22(1):50.
[17]谷麗華,郝希民,趙森淼,等.紫蘇梗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研究[J].中國藥學(xué)雜志,2010,45(17):1308.
[18]劉洪旭,陳海濱,吳春敏.紫蘇子的研究進(jìn)展[J].海峽藥學(xué),2004,16(4):5.
[19]劉鵬.以線蟲為模型研究中藥中活性成份的生物學(xué)功能及中藥紫蘇梗降糖功能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xué),2013.
[20]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第四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59.
[21]黃亮輝,蘇琪,張新新,等.不同采收期的紫蘇葉和白蘇葉中迷迭香酸的含量測定[J].藥物分析雜志,2012,32(10):1753-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