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玉
(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 藝術傳媒系,安徽銅陵244061)
在中國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人的坐姿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對中國家具風格有著深刻的影響。到唐宋時期開始形成以框架式結構為主要特征的中式家具風格。這種風格隨著王朝的更迭而不斷發(fā)展,并在明清達到鼎盛時期。明清家具是中國家具發(fā)展史上的最絢麗的一頁,不但成為東方家具的典型代表,而且是世界家具史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繼唐宋之后,家具的發(fā)展一度減緩,到了明朝終于迎來了黃金時期。江南手工業(yè)生產(chǎn)非常發(fā)達,隨之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手工業(yè)專業(yè)技術書籍。特別是《魯班經(jīng)匠家鏡》的出現(xiàn),這些書籍對制作家具程式設計和制作工藝方法都進行了規(guī)范,對明式家具風格的整體發(fā)展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明朝對外貿(mào)易發(fā)展迅速,大量東南亞名貴木材的輸入,為明代家具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從明朝遺留的家具來看,家具設計基本上是“本土文化”,還未明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1.1.1 “宋明理學”主導的家具審美方式“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士大夫階層以“悟道、體進、踐道”為終極目標的一種思想。它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人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其實質就是自然觀。明式家具的自然觀體現(xiàn)在用材上,明朝家具選材多為黃花梨、紫檀、雞翅木這些自然紋理豐富的木材,同時充分發(fā)揮材質本身細膩堅固的特點,使其極具美感的同時亦不缺實用性。它的自然理念還體現(xiàn)在連接部位上不同榫卯的應用,為了增加家具光澤度,使用原生態(tài)的蜂蠟。明朝家具是自然物質美和人工雕琢的完美結合。
1.1.2 造型簡練、比例協(xié)調(diào)、以線條為主 造型簡練、結構嚴謹、比例協(xié)調(diào)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特色。嚴格的比例是家具造型的基礎,明式家具在整體和局部上的比例都顯得極為勻稱和和諧。明朝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如圖1),可以看出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和棖子,靠背和搭腦之間都方正均勻,這是木匠藝人對比例的精準把控以及對各個部件之間的完美均衡。明家具的另一大特色體現(xiàn)在對線條的靈活運用上,水平線端莊平穩(wěn),垂直線剛直不阿,曲線則剛柔并濟,給人一種律動的音樂之感,明式家具在這幾者之間達成了完美的平衡[1]。
圖1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明朝
圖2 雞翅木無聯(lián)邦棍四出頭扶手椅清初
清入關后,這種草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清代初期家具風格和特點。以清初雞翅木無聯(lián)邦棍四出頭扶手椅為例(如圖2),首先在結構上,它沿襲了明式家具造型簡練、結構嚴謹、以線為主的風格;其次在用材上仍然選用這些自然紋理清晰的東南亞名貴木材,可以看出并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但在造型上可以看出,椅子的邊角從明式的菱角開始變得圓潤,這就是草原文化在明式家具上留下的印記,簡潔明快的清初家具展現(xiàn)出自然美的魅力。
康熙帝到乾隆帝持續(xù)達百余年的盛世中,清式家具的風格逐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發(fā)生變化。在造型結構方面,從造型簡潔的明式家具變得渾厚莊重,突出了用料寬大和體態(tài)豐盈的特點。在裝飾上求多、求滿和求繁瑣,以求達到富麗堂皇的效果。
2.1.1 巴洛克風格的藝術特色 巴洛克藝術風格盛行于十七世紀初至十八世紀中旬。這種風格誕生于意大利,并在法國一度盛行,這種風格滲透到繪畫、建筑和家具等各個不同的領域。它以浪漫主義作為出發(fā)點,并對多變的曲線和曲面進行大量的運用,追求生動活潑、熱情奔放的藝術效果。“運動感”和“華麗感”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的核心思想。
2.1.2 巴洛克家具的東方元素 巴洛克風格與當時的東西方風格都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同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法巴洛克椅為例(如圖3),家具用色風格上有著典型的東方風格,突出體現(xiàn)在對黃色和天青色的運用上,黃色源于絲綢,而天青色是瓷器的特色。中國封建王朝“以黃為貴”,中國皇室的代表色就是黃色。巴洛克風格將明亮的黃(金)色作為家具的主色調(diào),營造一種高貴、奢華的感覺,象征著使用者的地位。同時將瓷器那種獨特的天青色點綴于白色底色之上,讓所有者在奢華之中,又感受到一絲寧靜和典雅的異國情調(diào)。
2.1.3 巴洛克風格對清中期家具風格和特點的影響
圖3 巴洛克椅(法)
圖4 雞翅木圓梗鉤子頭扶手椅(清中期)
首先從造型上看清中期家具,受巴洛克家具的影響,它在造型上逐漸由“輕巧感”向“厚實感”轉變。巴洛克式家具為了給人一種浪漫、動感的韻律美,經(jīng)常采用一些富于動態(tài)感的曲線、斜線、曲面和斜面。清中期家具則借鑒了這些風格的造型元素,以雞翅木圓梗鉤子頭扶手椅為例(如圖4),將這些富有動感的曲線和斜線運用于家具上,與固有的直線結合并形成對比。這種手法使得家具的形體更加趨于復雜繁瑣,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家具的繁瑣和厚重感。
再從裝飾上審視兩者,可以發(fā)現(xiàn)巴洛克家具在表面裝飾上不僅大量運用精致的雕刻、金箔貼面,還利用植物的紋樣和天使的圖畫來渲染裝飾的氣氛,從而達到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而清中期家具風格也學習巴洛克家具,在制作中頻繁使用雕、鏤、嵌等手法,比如將雕有雙龍捧壽、喜鵲登梅等一些吉祥圖案的玉石嵌入靠背作為局部裝飾,以達到增加家具的“體量感”的目的。另外我們在清中期家具的牙條上還出現(xiàn)了植物紋樣,與巴洛克家具的植物圖案相呼應,是清中期家具學習吸收巴洛克風格的佐證。
清中期家具雖然受巴洛克家具的影響,裝飾圖案比之前的家具更加復雜繁瑣,但從局部和整體、裝飾與整體形態(tài)的關系上看,仍然表現(xiàn)出一種簡潔、樸實、典雅之美[2]。
2.2.1 洛可可風格的藝術特色 在路易斯十五時代,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哲學家在歐洲發(fā)起了啟蒙運動,使人們思想從教會的桎梏中得以解放。在藝術領域中,一批畫家參加了以路易斯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為中心的藝術沙龍,其特點是藝術講究纖巧、精美和華麗,追求以女人享樂為中心的充滿脂粉氣息的纖巧風格,在藝術史上被稱洛可可風格。這種風格在家具造型上的表現(xiàn)為排斥直線,并代之以C形和S形變化的曲線,最終使家具呈現(xiàn)出婀娜多姿的形態(tài)。在裝飾方面以輕淡的色彩配上金色的裝飾邊條,以達到綺麗、炫目的裝飾效果。在這一時期,制造工藝精湛、造型輕巧、裝飾設計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家具,其藝術水準在歐洲家具史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3]。
2.2.2 洛可可家具的東方元素 洛可可式家具首先吸收明代家具結構科學嚴謹,做工精細,在造型上簡潔大方的特點。洛可可式家具摒棄了巴洛克家具碩大笨重、豐滿肥厚的造型,形體向更加纖細而輕盈的方向發(fā)展。同時其大量使用c型和s型曲線來勾勒家具的主體,這和大洋彼岸以線為主的明朝家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圖5)。
在裝飾方面,洛可可式家具借鑒了絲綢和瓷器上的精美圖案,并將其運用于裝飾之上。并且學習彩繪家具的做法,將山水畫、人物畫和花鳥魚蟲雕刻于家具的紋樣之中。這樣的洛可可式家具樣式多變,色調(diào)清淡,給人一種纖細柔美的藝術感受。在裝飾和造型上有著明朝家具影子的洛可可家具,風格上依然流露著東方情調(diào)。
圖5 羅可可椅(法)
圖6 紫檀五屏式扶手椅(清中期)
2.2.3 洛可可風格對清中期家具風格和特點的影響洛可可風格在法國盛行時,大洋另一邊的中國正值康乾盛世。此時,清代家具不僅繼承了早期家具的優(yōu)點,還大膽借用了洛可可式家具中的許多元素(如圖6)。
其一,清中期家具在造型上追求創(chuàng)新。在家具中添加流線條,以模仿洛可可家具中的C形和S形曲線,更加強調(diào)使用曲線的舒適度和美感,和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清中期家具相比,在體量上由笨拙朝著輕盈的方向發(fā)展。
其二,清中期家具在裝飾上,“過”裝飾性較為明顯。明家具的特征為簡潔質樸,但清式家具受洛可可風格家具的影響,與之前簡約的風格背道而馳。設計者充分領悟吸收了洛可可風格高貴、華麗和女人味的特點,在制作中大膽的使用一些碎花的雕刻設計來表現(xiàn)出家具的華貴和脂粉味,這些雕刻花紋和傳統(tǒng)的象征吉祥高升云紋相呼應,使整個家具看起來更加靈活生動。設計者窮盡當時一切可以使用的裝飾材料和裝飾手法,力求推陳出新,從而迎合統(tǒng)治階級新穎和獵奇的審美需要。
自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經(jīng)歷了工藝美術運動(包括新藝術運動)。工業(yè)化機器大生產(chǎn)導致了產(chǎn)品的設計水準整體下降,藝術家主張設計應向自然學習,從自然形態(tài)中吸取和借鑒設計素材,同時還主張學習中世紀手工家具生產(chǎn),并根據(jù)這些元素重新定位設計,實現(xiàn)技術與藝術的和諧統(tǒng)一。莫里斯是這場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發(fā)動者,莫里斯可調(diào)椅(如圖7)是這一時期家具風格的代表,椅子在造型結構上不再偏向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而是提倡中世紀的哥特風(簡單、樸實無華、功能第一)。從椅子座墊和靠墊上可以看出,這些家具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洛可可風格,推崇自然主義,并且大量采用自然形態(tài)的裝飾圖案。整個椅子框架表面的圓珠都是手工雕琢,體現(xiàn)莫里斯對手工藝的主張,以及對機械化產(chǎn)品的反對[4]。
道光至清未,在清政府日趨衰落下,外國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文化大量輸入中國。家具風格也受到了西方工藝美術運動的沖擊,這時期的家具風格吸收了工藝美術運動的特點,主張從自然形態(tài)中吸取營養(yǎng),提倡手工家具生產(chǎn),講究自然手工制造。紅木仿竹節(jié)靠背椅(如圖8),清晚期的家具,通常是四把椅子和一張桌子配套使用。木匠藝人從自然形態(tài)中汲取素材,并將仿竹節(jié)的結構糅合于家具之中,民間稱為“竹節(jié)芝麻梗”。在清晚期的家具中,這種仿竹節(jié)做法十分普遍。這種風格從造型上看趨向于簡潔,和清中期家具用料厚重,尺度宏大和繁瑣的風格有所不同;在裝飾上,清晚期家具風格推崇自然主義,通體采用竹節(jié)和竹子裝飾圖案,強調(diào)作品來源于自然,體現(xiàn)了自然和人的和諧統(tǒng)一[5]。整個椅子的竹節(jié)經(jīng)人工雕琢,和強調(diào)手工藝并反對機械化的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不謀而合。
圖7 莫里斯可調(diào)椅(英)
圖8 紅木仿竹節(jié)靠背椅(清晚期)
學習和梳理明清不同時期家具的風格特點以及其演變過程,目的是傳承和發(fā)揚明清家具風格。而現(xiàn)如今如何從神韻,造型還有藝術精髓方面汲取明清家具的優(yōu)點,并在繼承這種優(yōu)秀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上保持開拓創(chuàng)新,從而構建一個全新的、民族的、世界的中國當代家具設計體系,是我們每個設計工作者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