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岳
人生總有黑暗期,把世界想得特別壞,也算是認知的一個階段。與一般人想的相反,它往往發(fā)生在青春時期。
正如一位18歲青年的留言,其中有這樣的語句:“我若要想去追求絕對的理想主義,我的道路只有一條,走向毀滅?!薄拔矣X得真正的理想主義,絕對的理想主義應該是容不得現(xiàn)實中那么多的丑惡吧?”
這位少年的父母看了會慌張。可能就要反省自己做得不足,以至于讓孩子有什么心理創(chuàng)傷。我覺得沒必要,我們都經(jīng)歷過18歲,也曾對世界放過這些狠話。在那個時間段,世界是對我們最好的,生活有人供養(yǎng),每天也就讀讀書,或許還開始了戀愛。對世界的這些黑暗想法,感覺完全是恩將仇報。
這其實是對獨立的害怕。人生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要離開之前的舒適區(qū),總是會害怕的。就像小朋友第一次去幼兒園,哭得天昏地暗,仿佛生離死別。
18歲的孩子進入真實的世界,不好意思哭,只好放狠話,視角特別黑暗,誣告這個世界要吃了他。有人過了這個階段,很懊惱,“哎呀,我原來怎么這么幼稚,又愛拗造型,想想都臉紅”。其實這經(jīng)歷讓人知道自己更曲折的表達方式:一個人處于恐懼、無能與無力的狀態(tài)下,往往就要找個替罪羊,將情緒發(fā)泄在他身上。8歲是哭訴父母,18歲時是譴責世界的黑暗,28歲開始有伴侶可怨,38歲就得責怪8歲的孩子不爭氣。
人必然要經(jīng)歷幼稚,走出幼稚的時間短點就行,否則,黑暗情緒就會一直延續(xù),毀掉自己的一生。
當我們年輕時,可以為理想去死。而當我們成熟,我們就得為理想而活。早點成熟吧。最好在30歲以前。
值得慶幸的是,生命的本能讓年輕人終究還是得保命,不會輕易去死。對于人來說,命是最重要的,如果理想讓人一定要放棄生命,它就在剝奪人最寶貴的東西,淪為最大的毀滅者。在邏輯上也不通:偉大的理想是讓理想主義者都死掉,這不是讓對手不戰(zhàn)而勝嗎?
當然,都聽邏輯的,人就不是人了。少年的黑暗時光,多少都要經(jīng)歷,你如果正處于這個階段,我建議你實行羅素先生的投降法:多么黑暗的力量,都撐不久,我們比它活得久就好了,不如先投降吧。所以,你認為世界很黑暗,現(xiàn)實很凄涼,那好,先不硬干,忍耐一下,看誰命長。羅素先生的話當然是開玩笑,但方法論極其正確,你要活著,才有其他一切可能。他還嚴肅地表達過同樣的意思:我不會為理想犧牲,萬一,這理想錯了呢?羅素活了98歲,可能和他這種好心態(tài)有關(guān)系吧。
一個18歲的青年,認為世界一片黑暗的同時,我建議你談?wù)剳賽?,如果還在接受父母的贊助,那完成他們的要求,比如把書讀好。契約精神都沒有,怎么好意思批判?隨著年齡的增長,找份工作,認真賺點錢,有錢了,就享受一下生活。那時候,你會忽然覺得,花花世界,美不勝收,自己也為這個美好的世界盡了一點力,挺好的。
理想主義者,最大的忌諱就是苦哈哈、慘兮兮,那樣一點沒有說服力。理想主義者,應該力爭快樂、健康、富足,這樣才能當理想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