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穎
禮物,是一個多么意韻深長的詞語——盡心擇選,長途背負,深情贈予。
新年里,輕輕的一句問候,就是在告訴對方,很高興從前遇見你,很希望前路有你。
新年里,將一份禮物鄭重地交付對方,更像是一種亙古相傳的儀式,這禮物不論輕重貴賤,都是交付到對方手心的我的真心。
送給奶奶的點心:任榮華富貴何方
在很多北方人的心里,“點心匣子”是新年拜訪長輩的必備之禮:花式的點心裝在紙盒里,兩盒一摞,上面蓋上一張四方的紅紙,用麻繩捆成漂亮的十字形,再在接頭處打出個拎手來,年味兒十足,煞是好看。
這兩盒點心的組合方式那可是有講究的:一盒軟糯時髦的西點用來打底做配角,主角一定是上面那一盒精心搭配出來的傳統(tǒng)中式“八件”。八件有大八件和小八件之分。一聽“大八件”,你可別以為是大立柜、縫紉機……它是指八樣點心,每樣一塊,放在一起重一斤的叫“大八件”,重半斤的叫“小八件”。但它們并不是一種點心的大小號之分,而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除了分量不同,品種也有著差異。
大八件的“上四樣”是白糖蜂蜜餡兒的福字餅和喜字餅、玫瑰餡兒的壽字餅、山楂餡兒的祿字餅——寄寓的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幸福的定義與追求:福、祿、壽、喜;“下四樣”則是牛舌餅、薩其馬、椒鹽餅、火腿酥之類。相比之下,小八件更為小巧精致,分別做成帶有美好寓意的祥云、如意、佛手等形狀,餡料也有更多花樣。不過,不管形式再怎么變,這類禮物表達孝心的內核總是不變的。
新年的點心匣子,不是最有創(chuàng)意的禮物,卻最能討長輩歡喜,所以我們就更須恪守這樣的儀式感。依偎在奶奶懷里,捏上一口酥軟香甜的點心喂到她嘴里,奶奶總會把一臉皺紋笑得更深,于是孫兒們的心和奶奶的心一起泛起甜蜜的漣漪——管它榮華富貴何方,我們要的幸福與安定,就藏在奶奶那深深的皺紋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是和朋友去聽新年音樂會
我國的新年一般指農歷新年,不過對于想體驗異國新年文化的小意粉來說,就可以多多關注元旦期間的慶祝活動了,比如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維也納是一個連空氣里都飄著音符的城市。話說在1847年12月31日的維也納郊外,人們在一個露天舞臺上舉辦音樂會。指揮是一個一頭鬈發(fā)而膚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微上翹,給人極富音樂靈性之感,他便是老約翰·施特勞斯。當新年的鐘聲敲響,音樂會已經演變成盛大的舞會,到場的人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被要求一演再演,歡樂的舞會一直持續(xù)到天明。
一個半世紀以前的這場音樂會,就是當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雛形。大名鼎鼎的老約翰·施特勞斯和他的兒子分別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以至于人們提到“圓舞曲王朝”就會想到施特勞斯家族。歐洲的十九世紀也因此被稱為“跳舞的世紀”。小約翰·施特勞斯曾經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過眾多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其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和《春之聲圓舞曲》。
每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已經成為世界音樂盛會和奧地利音樂文化的象征,很多國家的電視臺和電臺都進行現場直播,聽眾數以千萬。當壓軸曲目《拉德斯基進行曲》鏗鏘跳躍的旋律響起時,聽眾總會情不自禁隨著節(jié)拍擊掌應和。拉德斯基是奧地利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這首曲子便是老約翰·施特勞斯為紀念他而作的。曲中指揮家會順勢轉過身來,幽默地以肢體語言示意聽眾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強弱鼓掌,那默契的配合真是“音樂無國界”的完美詮釋。這個傳統(tǒng)源于1987年,德國指揮家卡拉揚在指揮《拉德斯基進行曲》時,即興邀請觀眾擊掌參與,從此成為音樂會上允許觀眾擊掌的特例。
聽新年音樂會一定要到奧地利嗎?那也未必,在新年這天,世界各大城市都會不約而同地舉辦一場場高水準的音樂會。不如與朋友一起在輕松美妙的音樂中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吧!當最后一首曲子響起時,祝福隨著音符流淌到每個人心里,這份友誼值得一生珍藏。
我們向往的不是手賬,而是將手賬填滿的一年
新的一年,所有立志要做一個有計劃性、有執(zhí)行力、有幸福感的人,都可以送給自己一本手賬作為新年禮物。希望當我們把這個本子填滿的時候,我們會對這充實、有序的一年有所交代。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有了自己的手賬人生。人們時不時地從書包里掏出個小本本來記些什么,或是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自己用紙膠帶和彩筆裝飾后的手賬作品。手賬,早已不再等同于傳統(tǒng)的“工作日志”或“記事本子”,它更像是散發(fā)著文藝氣息的花式日記本。日本某綜藝節(jié)目曾做過一期關于手賬的街頭采訪,隨機采訪路人詢問他們手賬里面記錄的內容:有人記錄的是瑣碎的工作日程,有人標注了生活中的重要日期,有人寫滿了各種莫名其妙的想法,有人匆匆記下靈感突現時迸出的詩句……這些凌亂瑣碎的點點滴滴,正是生活中喜怒哀樂的匯總,是對那些閃光時刻的存念,更是一條條自我成長的印跡。
因此,一本嶄新的手賬可以鼓勵自己不管日子多忙,仍舊愿意去探索、去擁抱新知。提醒自己努力過好每一天,樂于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出生活的味道,永遠保有熱淚盈眶的激情,永遠不被歲月的嚴苛磨去棱角。我們姑且不用去考慮詩和遠方,只用心讓詩和遠方在每日的一筆一畫中發(fā)出芽、開出花來。我們向往的其實不是手賬,而是在未來一天一天地填滿手賬的過程中,記錄下每一個充實的日子,慢慢地接近理想,慢慢地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最好的禮物,是為了團圓而跨越千里的奔赴
1938年出版的《美麗的新年》是一本暢銷了七十年的繪本,已故美國藝術家托馬斯·漢德福思因此書而成為凱迪克獎金獎得主。這位出生在華盛頓的藝術家一生游歷過很多國家,1931年他來到北京租下一個院子,建立起自己的繪畫工作室。他邀請舞劍者、雜技藝人、木偶師、變戲法兒的藝人、說書人到他的工作室來表演,成為他的繪畫模特兒。在中國期間,他有緣收養(yǎng)了一個中國女孩,并為她取名“美麗”?!睹利惖男履辍氛撬宰约旱酿B(yǎng)女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生動真實地為我們留下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老北京的珍貴記憶。
故事的主人公美麗既純樸又開朗,歷盡艱險最終踏上回家的路。所有的勞累和饑餓在到家的那一刻全都融化了,媽媽溫柔的問候、熱騰騰的年夜飯慰藉著歸家游子的心。托馬斯·漢德福思敏銳地捕捉到中國人對過年回家的特殊情感:春節(jié),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一定是要和家人在一起的。
是的,過年回家,就是為了團圓。有一本名為《團圓》的繪本,就是用常年在外工作的父親春節(jié)回家探親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完成了對“中國式親情”的詮釋。整本繪本的情節(jié)發(fā)展宛如流暢的電影,作者巧妙地利用場景和道具,象征手法十分獨到。繪本中多次出現一張全家福照片。第一次出現是在父親剛歸家時,臥室右墻的全家福上只有母女二人,這一細節(jié)暗示了父親常年在外,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在女兒幼小的心靈中,爸爸的容顏已日漸模糊。故事的結尾父親即將離去,臥室場景中全家福照片再度出現,這一次它是完整的,意味著經過春節(jié)數日的團聚,女兒與父親親近起來,而此刻倚門吮吸棒棒糖的女兒,又仿佛正在靜靜回味著全家團聚的甜蜜。
貫穿全書的核心,是一枚“好運硬幣”。從爸爸把硬幣包進湯圓被女兒吃到,到雪地遺失硬幣后女兒傷心大哭,再到失而復得……最后,女兒在父親離家時鄭重地將它交到父親手心,并囑咐:“下次回來,再把它包進湯圓里!”硬幣為故事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在整個故事中,它象征了人生聚散之中,人們對親情的守望。
新年里,窗花、春聯(lián)、倒貼的福字、七盆八碗的家宴固然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團圓相守、合家歡樂,這才是中國年的應有之味與要義精髓。管它天南地北,任它日夜兼程,也要回家去!為了團圓和陪伴寧愿跨越干山萬水的奔赴,是新年里最為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