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
柔能克剛
[經(jīng)典重現(xiàn)]
天下/莫①/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②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③/圣人云“受④/國之垢⑤,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八章
注釋? ①莫:代詞。沒有什么人或事物。②易:替代,取代。③是以:因此。是,這。以,因為。④受:承擔(dān),承受。⑤垢:屈辱。⑥不祥:災(zāi)難,禍害。
[作家小傳]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xiāng)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經(jīng)典解讀]
譯文? 全天下再沒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這種特質(zhì),世上沒有什么可以替代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全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正因為如此,古先圣人說:“承擔(dān)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dān)全國的災(zāi)禍,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焙孟裾挿凑f一樣。
核心密碼? 不要過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優(yōu)勢,要善于隱藏自己的強大,而且不要去爭奪那種強大,這樣就能持久而有韌性,就能戰(zhàn)勝對方。
[經(jīng)典故事]
一千零一夜
古阿拉伯的海島上有個國王叫山魯亞爾。有一天,國王偶然發(fā)現(xiàn)王后和奴仆們嬉戲取樂,他勃然大怒,懷疑王后對他不忠誠,就把王后殺了,并發(fā)誓要對所有的女子進行報復(fù)。他決定每天娶一位女子,第二天就殺掉再娶。
國王的命令實施了三年之久,城里的人都快逃光了。 國王不管這些,繼續(xù)命令宰相為他尋找女子進宮。宰相找遍京城,也找不到女子了,他惆悵地回到家中。他的女兒山魯佐德為了拯救所有的女子,便自告奮勇地進宮嫁給國王。
山魯佐德請求國王讓她在死前見妹妹一面,因為想給妹妹講個故事。國王出于好奇也跟山魯佐德的妹妹一起聽故事。從此以后,山魯佐德憑她的聰明才智,給國王講了許多的故事。國王后來收回了命令,并和山魯佐德白頭到老。國王還命令史官記下山魯佐德所講的故事,并命名為《一千零一夜》。
[經(jīng)典啟示]
殘暴的國王是強大的,但他的強大止于柔弱的女子,柔能克剛,在于把“柔”用在點子上。
心平氣和
[經(jīng)典重現(xiàn)]
心平/氣和①,而有/強毅不可奪②之力;秉公/持正③,而有/圓通不可拘④之權(quán),可以/語⑤人品矣。
——明·呂坤《呻吟語》
注釋? ①心平氣和:心態(tài)平正,神色溫和。②奪:改變。③秉公持正:依照公認的道理或公平的標(biāo)準(zhǔn)辦事。④拘:拘束。⑤語:談?wù)摗?/p>
[作家小傳]
字叔簡,自號抱獨居士。明代歸德府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呂大莊人。明朝文學(xué)家、思想家。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呂坤思想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呂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創(chuàng)性之作。
[經(jīng)典解讀]
譯文? 心平氣和,而有剛強宏毅不可改變的氣勢;秉公執(zhí)正,善于圓通卻又不受拘束能通權(quán)達變的人,才可以和他談?wù)撊似贰?/p>
核心密碼? 心平氣和,秉公持正?!靶钠綒夂汀笔莾?nèi)修,內(nèi)力;“秉公持正”是外用,外力。
[經(jīng)典故事]
劉銘傳心平氣和
清廷派駐臺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shè)臺灣的大功臣,臺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建的。
關(guān)于劉銘傳被任用,有一則發(fā)人深省的小故事:當(dāng)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試他們?nèi)酥姓l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
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觀察他們的態(tài)度。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墻上的字畫。后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 ? ? 結(jié)果劉銘傳被推薦為臺灣總督。
[經(jīng)典啟示]
心情平靜,態(tài)度溫和,語氣平和。遇事不急躁,不生氣,懂得靈活變通。
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偉大的事業(yè)。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剛強堅毅
[經(jīng)典重現(xiàn)]
至于/強毅①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②(bì)/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③(qiáng)。曰強(qiǎng)制④,曰強(qiǎng)恕⑤,曰強(qiǎng)為善⑥,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⑦(qiǎng)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⑧;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⑨。是/即強也。不慣/有恒⑩,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曾國藩咸豐八年正月初四 《致沅弟》
注釋? ①強毅:剛強堅定,有毅力。②剛愎:固執(zhí)己見,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見。③強:強大。④強制:強迫自己克制。⑤強?。簭娖茸约簩捤?。⑥為善:做好事。⑦強:強迫。⑧坐尸立齋:像尸體一樣坐著,像屋舍一樣立著。⑨倦:倦怠。⑩恒:堅持到底。?貞恒:忠貞不渝,始終如一。?毅:堅毅。?客氣:這里指做場面或做樣子。?其流:這類人,這里指這兩類人。?霄壤:天壤之別。?察:察看,審察。
[作家小傳]
曾國藩(公元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宗圣曾子七十世孫。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
曾國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倡議下,中國建造了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xué)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xué)生。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梢哉f,他是中國近代化建設(shè)的開拓者。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經(jīng)典解讀]
譯文? 對于堅定剛毅之氣,(作為大丈夫)絕對不可以沒有,但是堅定剛毅和剛愎自用卻又有區(qū)別。古人說:戰(zhàn)勝自己才可稱為真正強大。古話說的“強制”“強恕”“強為善”,都是戰(zhàn)勝自我的意思。比如不習(xí)慣早早起床,那么就強迫自己天不亮就起來;不習(xí)慣莊重恭敬,就強迫自己像尸體一樣坐著,像屋舍一樣立著。不習(xí)慣勞累辛苦,就強迫自己和士兵同甘共苦,強迫自己勤奮辛勞,毫不倦怠。這就是剛強。不習(xí)慣堅持到底,就強迫自己忠貞不渝,始終如一,這就是堅毅。放棄這一點,僅僅憑借做場面或做樣子戰(zhàn)勝別人,這只是剛愎自用罷了。剛毅和剛愎雖然相似,但是兩者的距離卻有天壤之別。(對于這一點,)你不可不細心審察,不可不小心謹慎。
核心密碼? 勤奮辛勞,毫不倦怠。堅持到底,始終如一。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超越自己就是真正的進步,勝過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
[經(jīng)典故事]
王羲之與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xí)書法,勤奮好學(xué)。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許許多多的墨水,寫爛了不計其數(shù)的筆頭。王羲之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時間一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持之以恒,數(shù)十年如一日,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經(jīng)典啟示]
大多數(shù)人都有惰性,都會追求安樂享受,這樣的人做事都是有始無終,往往一事無成。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剛強堅韌,善始善終,方能成就事業(yè),走向成功。
虛懷若谷
[經(jīng)典重現(xiàn)]
不自見①,故明②;不自是③,故彰④;不自伐⑤,故有功⑥;不自矜⑦,故長⑧;夫⑨唯不爭,故天下莫⑩能與之爭。? ? ? ? ?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
注釋? ①自見:固執(zhí)己見。②明:明達。③自是:自以為是。④彰:彰明。⑤伐:夸耀。⑥功:功勞。⑦自矜:妄自尊大。⑧長:長久。⑨夫:發(fā)語詞。⑩莫:代詞,沒有誰,沒有什么,沒有哪里。
[作家小傳]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xiāng)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經(jīng)典解讀]
譯文? 不固執(zhí)己見,才能明達;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勞;不妄自尊大,才能長久不危。只有不與人爭,天下才沒有誰能與你相爭。
核心密碼? 做任何事都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不固執(zhí)己見,不自以為是,不自我夸耀,不妄自尊大,與人無爭,才是真正的強大,真正的無敵。
[經(jīng)典故事]
唐太宗與魏徵
唐太宗曾問魏徵:“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彪S后,魏征列舉了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么,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惹怒了唐太宗,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nèi)宮,見了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魏徵!他總是當(dāng)著大家的面侮辱我,我實在忍受不了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她回到了自己的內(nèi)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xiàn)在魏徵這樣正直,說明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好像意識到了什么,再也不發(fā)脾氣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做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是否正確——魏徵死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碧铺谔搼讶艄龋K成一代明君。
[經(jīng)典啟示]
伽利略曾說:“當(dāng)我歷數(shù)了人類在藝術(shù)上和文學(xué)上所發(fā)明的那許多神妙的創(chuàng)造,然后再回顧一下我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簡直是淺陋之極?!?/p>
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人不能太固執(zhí),不可一意孤行;凡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不要等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醒悟。有時候,他人對我們指出的錯誤和不足之處,都是對我們善意的幫助,對我們是有益的。所以,在別人善意提醒的時候,要放下所謂的“自尊”,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我們才能達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