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俠風
在古裝影視劇中,驍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都穿著一身威風凜凜的鎧甲。但在戲曲舞臺上,演員穿著重重的鎧甲根本無法表演,于是戲曲前輩發(fā)明了“靠”來代替鎧甲,這樣一來,演員“減負”了,而這種戲被稱為“扎靠戲”??科斓囊?guī)矩
“靠”分為硬靠和軟靠,區(qū)別就在于有無靠旗。扎硬靠的人物,都要背上四面三角形的旗子。旗上繡有彩線龍紋,每面旗上附一條彩色飄帶,這些裝飾可以表現(xiàn)出人物威武霸氣的性格。武藝超群的人,才有資格扎上這種靠旗喲!
靠旗從哪兒來?
用靠旗代表鎧甲的靈感源于古代戰(zhàn)爭,那時士兵會在鎧甲后面插一面令旗,這樣做的好處很多:辨識敵我陣容、調度指揮戰(zhàn)事、提振軍威士氣以及防身護體!后來令旗被拿到戲曲舞臺上,“改裝”為靠旗,并衍生出一種專門的功夫:靠旗功。
靠旗不亂真本事
靠旗功是很難練的。首先想讓那幾根旗子乖乖待在背后就很有難度,更何況扎靠旗的角色往往都有武戲,這時演員不但不能弄亂靠旗,還得讓飄帶飛揚起來。過去的老演員連睡覺時都扎著靠,以期達到“旗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夜以繼日地訓練,才能讓靠旗聽自己的指揮喲!
絕活兒時間
“打出手”是戲曲角色把對手的兵器打回去的一種舞蹈動作。這個動作一般由演員用手和腳完成,京劇名家關肅霜卻能利用靠旗的彈力,把兵器一一彈回配演的手中,讓觀眾嘖嘖稱奇。
天津武生名家厲慧良也練成了一手靠旗功絕活兒。他在《金沙灘》中飾演楊七郎,其中一幕他將手中的鞭拋向空中,一個轉身后能使鞭恰好落在四面靠旗的夾縫里,最后再來一個威武的亮相。這個動作雖然只有幾秒鐘,但要讓鞭子“乖乖聽話”,他在臺下得下多少功夫呀!
靠旗一般都是三角形,有四面小旗。但也有特例,當年馬連良排《臨潼山》時就使用了方形靠旗。上海京劇名家夏月潤在《走麥城》中為了表現(xiàn)關羽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背了八面靠旗,他由此得了“夏八桿”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