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在海拔5000米、含氧量只有地面含氧量一半的高空,斑頭雁恣意地展翅飛翔。它們甚至可以飛越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我初次見到斑頭雁,是在青海湖畔。春天,青海湖畔剛冒出草芽,斑頭雁便回來了,帶著冬季柄息地印度、尼泊爾等地的氣息,飛過喜馬拉雅山脈。它們算是最早回歸青海湖的鳥,主要以植物為食,也吃貝類等動物,在這里繁殖,到秋天再啟程去溫暖的地區(qū)過冬。
斑頭雁是雁形目鴨科雁屬鳥類,頭和頸側呈白色,頭頂有兩道顯眼的黑色斑紋,因此得名。它們身體大部分呈灰色,體長62-85厘米,體重2-3千克,體形和一般的鵝差不多。它們一般生活在高原濕地、湖泊周邊,遷徙和繁殖時結成小群,有時會與別的鳥混群活動。
斑頭雁善行走,跑得也快,性機警,見到人會高聲鳴叫,并立即跑到離人較遠的地方。如果這時人再逼近,它們會飛向湖中。雖然大多數時間生活在陸地上,但它們其實很會游泳。
斑頭雁通常一生只有一個伴侶,在春季繁殖,然后共同養(yǎng)育雛鳥。營巢時,雌鳥、雄鳥一起將材料運至選定的地方。雌鳥在地上刨一個小坑,墊上葉子等東西,每次產2-10枚卵。雌鳥孵卵時,雄鳥通常在巢附近守衛(wèi)。一旦孵化過程受到天敵侵擾,雌鳥會棄巢,另營新巢,重新產卵。
斑頭雁非常適應高原生活,可以在氧氣濃度僅有海平面上氧氣濃度30%的環(huán)境中生存。這主要是因為與其他鳥相比,它們體內的紅細胞與氧結合的速度很快,這是它們對高原生活的適應性演化的結果。
在高海拔地區(qū)飛行時,斑頭雁扇動翅膀的頻率會增加,憑借肌肉的力量上升,不必借助順風或上升的氣流。它們奮力扇動翅膀,能在8小時內飛越綿延的喜馬拉雅山脈。遷徙時,它們多在晚上飛行,在白天休息和覓食,路線較為固定。如遇惡劣天氣,它們會在山口周圍休息,等到天氣好轉時再飛。
秋風起,草葉黃,斑頭雁又開始長途旅行。飛翔吧,精靈們,愿你們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