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錦
摘要: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人們逐漸對傳統(tǒng)的哲學著作喪失閱讀的興趣,與此同時,為了實現(xiàn)對哲學的普及化教育,市面上出現(xiàn)了許多用詩歌、繪畫圖本、小說等方式來闡述哲學的著作,引起了一番哲學通俗化熱潮。與此同時,《蘇菲的世界》橫空出世,通過小說的形式介紹了西方哲學簡史,成為一本科普類的哲學性讀物,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
關(guān)鍵詞:蘇菲的世界;當代外國文學;人;哲學
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以前是一名中學哲學老師,直到他的代表作《蘇菲的世界》于1991年以挪威語出版并且翻譯成各個版本在全球銷售,他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享有很高的聲譽。它用第三人稱的方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艾伯特·諾克斯(Albert Knox)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教授哲學知識的經(jīng)過,大致介紹了西方哲學史發(fā)展的進程。
一、人的意識的覺醒
1990年,蘇菲(Sophie Amundsen)是一位一4歲的挪威女孩,她與她的媽媽和一群寵物一起居住。而她的父親是一位油輪的船長,經(jīng)常一離開家就是好幾年。蘇菲一直都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女孩,直到有一天她在郵箱中收到兩封莫名其妙的信寫著:“你是誰?世界從何來?”在此期間蘇菲感到十分困惑,但又無法控制自己去想這兩個問題。有一天,一封來自黎巴嫩的明信片寄到了蘇菲家的郵箱,上面的收件人不是自己或者媽媽,而是請?zhí)K菲轉(zhuǎn)交給席德(Hilde),這讓她十分困惑。不久后,蘇菲收到一封匿名信件,信件中記載著一部分與哲學和哲學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她開始學習哲學史,由淺入深的課程也定期寄到家中的信箱。像這樣的無法解釋的函授課程仍在繼續(xù),聯(lián)系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艾伯特通過不同的私密方式教授給蘇菲從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一直到尚·保羅·沙特時期西方哲學的歷史。事實證明,蘇菲只是在黎巴嫩聯(lián)合國部隊工作的阿爾伯特·克納格(Albert Knag)創(chuàng)造的一個角色,以慶祝女兒的生日,并將蘇菲學習哲學史的過程寫成了一本小說。最后,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逐漸意識到她只是阿爾伯特少?;孟氤鰜淼牟淮嬖谟谡鎸嵤澜绲摹叭恕薄5K菲和導師艾伯特一起抗爭著“上帝”阿爾伯特對他們命運的安排,但為了完成給席德的生日禮物,他們還是忠實地演繹成功了屬于蘇菲書中的故事。最后,這本書以一個開放的結(jié)局結(jié)束,艾伯特和蘇菲莫名其妙地從書籍的虛擬世界逃到了希德所在的真實世界。通過描述事件中的事件,并試圖解釋現(xiàn)實世界背后的世界,人類的自由意志,身體和靈魂的對立,艾伯特向蘇菲解釋了古希臘哲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一直到當代的哲學,讓席德了解歐洲哲學的歷史。
二、“中國套盒式”的敘述結(jié)構(gòu)與元小說敘述策略
“中國套盒”也被稱為“俄國玩偶”,用來指代像這兩種玩具一樣敘述故事的方式:大玩偶里容納小玩偶,大套盒里容納形狀相似但體積較小的一系列套盒,一直延伸到無限小m。此書也是采用了這種布局,并在討論的框架下,衍生出三層相關(guān)的故事。三層故事以不同的敘事順序強化了情節(jié)的神秘和曲折。同時,在每個哲學故事的敘述中,依據(jù)哲學本身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轉(zhuǎn)換,故事與故事之間交叉進行,這導致敘述者和每個故事的隱含讀者不同。形式解釋內(nèi)容,內(nèi)容和形式相互配合,成功實現(xiàn)了哲學的通俗化。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本書中沒有明確指出所有的線索,但至少可以從作者的意圖中發(fā)現(xiàn)三種主要的時間敘述方式。第一,在哲學老師艾伯特的講述中,蘇菲逐漸了解到西方哲學史從古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歷程,時間跨度是顯而易見的。哲學史的內(nèi)容大致安排為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但是在介紹個別哲學家和哲學的事件時,比如當艾伯特介紹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思想時,為了讓蘇菲與兩位智者“親密接觸”,讓蘇菲觀看了當時古希臘時期的視頻。這是原小說時間和空間交叉點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刻意為之從而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其次,小說的前半部分中以蘇菲的時間為主,但隨著蘇菲故事的虛構(gòu)框架被希德打破,蘇菲的活動也由席德的活動代替。隨著蘇菲和席德的15歲生日即將到來,時間觀便逐漸混雜。最后,盡管結(jié)局的發(fā)展是意料之外的,但哲學史的宏觀敘事和蘇菲的活動也被插入到了席德的世界。所以這部小說的時間在這三個線索之間交替出現(xiàn)。
三、探析人的色彩
(一)正確認識自己
在小說的開頭,哲學基調(diào)已經(jīng)確立。蘇菲和他的好朋友喬安從學校回家,但卻開始討論“人”和“生活”,這導致了主人公和讀者的思考。之后,蘇菲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郵箱里有了一封信,上面只有“你是誰?”三個大字,除此之外什么也沒有。蘇菲既沒有找到任何郵寄信息也沒有看到寄件人的任何寒暄。“你是誰?”是哲學中最基本,最難的問題。這個問題引起了蘇菲的興趣。從那時起,一系列哲學教程已經(jīng)開始。“世界從哪里來?”“什么是哲學?”等等。有一篇寓言故事是這樣的:“一只狐貍早起后,陽光灑滿大地,將它的影子拉得很長,它驕傲地說:‘今天我要去抓一只駱駝當作我的午飯!’狐貍到處游走,四處奔波,花費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卻找不到一只駱駝。這時太陽正好照在它的頭頂上,狐貍看到它的影子非常小,它用沮喪的聲音說道:‘抓老鼠也不錯。”,很顯然,狐貍在這里做了兩個不同的錯誤決定:它用早上和中午的影子作為參考。清晨的陽光拉長它的身影,使其誤以為它是最強大的,是獸中之王,無所不能,可以吃駱駝;而正午的陽光又縮小了它的影子,使它錯誤地認為自己是最小的,一切都無能為力,甚至覺得抓到一只老鼠也成了奢望。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扮演著狐貍的角色,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優(yōu)勢,或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能力,或者不合理地承認自己是無能的。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自己,判斷自己,既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低。
(二)探索和學習
在這些信件和故事里,蘇菲慢慢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弗洛伊德等,并理解了自然主義、存在主義、浪漫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如何選擇是自由的,但要為所選負責(責任不是限制,撇開責任不叫自由叫任性),因為是自己作出的選擇所以結(jié)果無論好壞得自己承受,自己播下的種得出的果就屬于自己,所以得為自己所造的果負責,就算你是因為隨大眾在自己的白紙上臨摹別人才得到不好的結(jié)果,也不能怪罪別人,自己卻脫盡了關(guān)系,因為隨大眾臨摹別人也是你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上帝(或許是)給了你平臺讓你展示自己,為了不辜負他對你的期望,那么我們最好不要隨波逐流,淪為無個性群體的一部分。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選擇當然是痛苦的,因為選擇之前得先弄明白很多問題,考量很多因素,預測后果因為要對后果負責。因為這樣,很多人會由于懶惰和恐懼痛苦而選擇逃避然后隨大眾。自古以來,哲學家對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追求,而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特點是他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而本質(zhì)是通過創(chuàng)造前的創(chuàng)造而產(chǎn)生的。因此,人們才對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自然負責。哲學家們總是在不斷肯定和否定,他們會在否認的過程中尋求滿足和幸福,這是內(nèi)在的升華和否定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們還必須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珍貴的精神思想和智慧,這些珍貴的寶藏可以在歷史中生存而不會被磨損[2]。
(三)覺醒后的反抗
15歲生日宴會的當天,艾伯特做了一番哲學演講,而蘇菲覺醒之后的反抗也正是在這一天。艾伯特告訴在場的嘉賓,每個人都不是真實的,只是小說中的人物。到目前為止,蘇菲的故事已被賦予了一些其他含義。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故事背景來看,蘇菲將生活視為一個美好的夢想,這就反映出哲學流派里伯克利的經(jīng)驗主義。從整本書的構(gòu)架來看,我們可以把15歲的蘇菲作為西方基督誕生后的巧個世紀。眾所周知,西歐的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教會控制了整個社會,教會的勢力甚至凌駕于王權(quán)至上,它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并將上帝視為其絕對的權(quán)威,擁有對《圣經(jīng)》唯一的解釋權(quán)。11世紀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復蘇和發(fā)展,城市的崛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過去對現(xiàn)實生活的禁欲,開始追求世俗生活的樂趣。
四、總結(jié)
《蘇菲的世界》提供了哲學思想發(fā)展的視角和簡單樸素的史觀,這是我們認識事物時不可或缺的要素。該書結(jié)尾的時候說:人生如星辰。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宇宙面前,內(nèi)心的渺小讓所有的瑣事都趨于無限小,人的思想?yún)s變得格外的干凈。所謂的自由,就在于你必須了解你所作的每一個選擇對你的意義,做出符合內(nèi)心需求的抉擇。如果沒有“自由”賦予人生意義,那么將永遠只是一個沒有個性的群體之一,逃避自我并且自我欺騙?!短K菲的世界》用它獨特的視角和巧妙的敘述方式吸引了無數(shù)的讀者,以全新的角度,扮演了一本哲學科普類讀物。
參考文獻
[1]張敬娜.略薩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研究[D].河北大學,2012.
[2]李軍,蒲春芳.關(guān)于《蘇菲的世界》現(xiàn)實意義的思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