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璨 田瑾
一
“我朝乾隆嘉慶年間,元所見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種”,乾嘉之際,隨著出土的碑刻不斷增多,金石學日益興盛。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李璧墓志》出土于河北省景縣,出土后不久便歸濟南金石博物館存藏,20世紀50年代初移藏至山東省博物館。此志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12月21日,高一百零四厘米,寬八十九厘米,共三十三行,每行有三十一字,背面有題名一列,原石保真程度比較高。由于出土時間晚,碑學大家如翁方綱、阮元、包世臣等生前都無緣見其真面,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脫稿于光緒十五年(1891年),未錄《李璧墓志》,楷書取法魏碑的民國大家于右任亦未提及此志,時人對北魏楷書的認識依然停留在經(jīng)典化的魏碑名作中,如《張黑女墓志》《始平公造像》《張猛龍碑》等?,F(xiàn)在能見對《李璧墓志》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吳士鑒的《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甲編》,此外方若《校碑隨筆》、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也有著錄,但僅僅是簡單的記載,未作書法藝術層面的考量。
從宏觀來看,北魏墓志的書法藝術水準往往與墓主的出身、名望和社會地位有關,墓主愈顯隆,則墓志的書法藝術水準可能愈高,反之亦然。瀏覽《李璧墓志》碑文,我們知道李璧生于名門望族,曾祖為前燕重臣,有“銓品燕朝,聲光龍部”之說,祖、父輩在朝也是為官之人,李璧個人還有治學才能,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此志具備較高書法藝術水準??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評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楊震方《碑帖敘錄》評:“書法峭勁,極似《張猛龍碑》,而兼有《司馬景和》之縱逸,可為習北魏楷書者范本?!本C合二家評價,我們更應該肯定并發(fā)掘《李璧墓志》的書法藝術價值,綜上,本文意圖從書論中“勢”的含義入手,在可行范圍內揭示《李璧墓志》的藝術價值。
二
“勢”是古代書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說文解字》被解釋為:“盛力權也,從力執(zhí)生,經(jīng)典通用執(zhí)。”《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勢,對一切事物力量表現(xiàn)出來的趨向?!眲輰W界也頗受關注,近人沈尹默,今人劉曉晴、季伏昆、韓盼山、張永華、彭再生、方建勛等各有闡釋,方建勛的研究立足古代文獻,論點論據(jù)最為詳實,本文贊同方說,將書法之“勢”看作法度,運動、力、速度、趨向四要素,以及文體名三層含義的集合體,各層間關系緊密,其中前兩層與本文研究關系密切。
“勢”解釋作法度,傳蔡邕《九勢》將之分成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事實上,說的是用筆的技巧和形體兩種因素,略帶抽象意味的“疾勢”與“澀勢”也不例外,它們都能在書寫時通過筆的運動表現(xiàn)出來其形貌體勢?!皠荨敝\動、力、速度、趨向四要素在南北朝之前往往渾涵一體,之后則更為具體地強調某一、二要素來論書。不過在不同的書法范本中所具備的四要素又有差異,如“速度”的快慢之差、“力”的大小之別等,這種差異最終導向關于“勢”的不同書法風格,呈現(xiàn)不同的書法之美。李昌集認為:“‘筆法’、‘結字’、‘章法’是相對應的,這三‘勢’構成了書‘勢’的主體,其中‘筆勢’是‘書勢’的核心,有‘筆勢’才可言‘字勢’、‘局勢’?!闭f得如此簡潔明了,李昌集把書法形式諸要素與書法之“勢”一一對應,概括二者關系。
《李璧墓志》雖為石刻,但出土較晚,刻工精良,字口清晰。綜合前人的觀點,我們從書法用筆、結字、章法,三個最基本的形式構成要素出發(fā),結合“勢”所包含的力、速度、趨向和運動四要素展開對《李壁墓志》的形式分析。
(一)用筆
1、勢之“力”的分析
(1)起筆——勢來不可止
清人包世臣曰:“仲瞿之法,使管向左迤后稍偃者,取逆勢也……而名指之力乃實耳……蓋筆尖向左迤后稍偃,是筆尖者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于紙上矣……是故仲瞿之法,足以盡側、勒、策三勢之秒,而弩、趯、掠、啄。磔五勢入鋒之始,皆宜用之?!薄懊钢δ藢崱敝缸鲿耸种傅牧α抗嘧⒌焦P毫上,安吳先生以作書時筆管指向與行筆方向相反這對矛盾討論逆勢、呈現(xiàn)筆力,一語中的??偠熘?,非尖鋒筆畫起筆雖多方,卻非《龍門四品》般鋒括峻利,而是于方中略帶圓態(tài),具體到用筆動作上,入筆時略有停留,無論順切逆切,切時能蓄,切后能轉,隨機生發(fā),非強力能止,正合安吳先生“六朝碑拓,行處皆留,留處皆行”之語,行留間的矛盾在筆畫書寫之始便已激發(fā),加大筆毫運動的阻力,“緊駃戰(zhàn)行”之意,溢出筆形外,同時筆力也伴隨著這種逆勢的書寫而生了。
(2)收筆——勢去不可遏
點畫勢去不可遏,勢盡而力收。
A、橫?!独铊的怪尽返臋M畫,已見典型楷書的“三過折”樣式,如圖一“六”的長橫,但其收筆處卻不類唐楷般做法度嚴謹甚至略顯刻板的頓按回鋒,而是行筆至筆畫末端時,在向右下方書寫的同時自然提筆,至末尾出尖即止,而圖二“孝”中最長橫收筆部分拉長出鋒,正是這種收筆方法的強化,正所謂“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眲⑽踺d實在是說到了點子上。此外,又有如“孝”其他橫畫、“岸”首橫與末橫等樣式的收筆筆形,或圓或方,或含蓄、或活潑,它們有的做拉長的出鋒收筆,有的轉鋒回互,有的衄鋒逆收,也有蹲停駐止,應視其具體情況而談,是為其古意尚存的表征。因此志畢竟為石刻,描述筆畫不可妄加斷言,但書法取法的范本不正是因為朦朧而更加迷人嗎?
B、波挑。“元”、“和”第二筆蹲駐后上挑的收筆仍保留分隸遺法,此外圖二“孝”末筆之撇也有此意,筆畫不同而書寫內涵接近。言及撇,又有如“祖”、“水”左側撇般末端提筆,往橫向略出尖,而“岸”下側長撇、“元”長撇,后端按筆后往橫向漸出尖則是前述樣式的強化了。如果說分隸有“橫畫寬結”的特點,《李璧墓志》的這種特征不妨稱為“橫勢寬結”,無獨有偶,豎鉤和豎畫的平挑,如“水”、“朝”、“詳”、“外”也具此特征。但總的說來,接近分隸筆畫的樣式正處于隸意逐漸弱化、楷意逐漸增強的書史演進序列中。
2、“勢”之速度的分析
(1)澀勢
“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薄靶心珴敝感泄P滯澀,宛如逆水行舟,愈挫愈奮,愈奮愈進,在行筆中加大紙筆摩擦,或中鋒鋪毫、或掣筆顫動、或絞鋒潛行……而得筆畫排列跌宕之勢?!独畋谀怪尽返臐瓌菰陂L筆畫中比較突出。如“申”中間的長豎、“鄉(xiāng)”右側長豎、“意”第五筆的長橫,肉眼視之,起訖間有輕重、方向變化,又因其為石刻,屬非墨跡,不同書者臨寫時往往加入中側、提按、頓挫等變化,諸多主觀因素灌注在書寫中,矛盾漸生,正是“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也。”諸如此類范例,于《李壁墓志》比比皆是,有心者尚可明察,以獲得獨特、新穎的審美感受。
(2)疾勢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啄”為短撇,“磔”為捺,“趯”為豎鉤,前文已述及《李璧墓志》的豎鉤存古意,此外,還比較凝重,如圖七“朝”即為典型樣式,風格偏沉穩(wěn)樸厚,不顯“緊”,亦非甚“疾”,故我們論“疾勢”,關注點在撇、捺上。
短撇中,“八”首筆在行進到后半段時忽往左側甩出,有快利之意,“物”第五筆則骨鯁強直,呈重→輕變化,筆道流便,二字與“尺”、“參”漸行漸輕、悠然綿延的長撇相較,疾速之勢盡顯。
至于捺,且此墓志中大多數(shù)的捺畫捺腳較長,如前舉“參”、“尺”,還有“余”、“略”、“人”“還”,觀察它們的捺筆筆道,捺在出鋒前,或蹲或駐,筆道達到最粗,又二次調鋒蓄力,使毫往右側或略近平出,如“尺”、“余”,或上挑,如“略”、“人”、“還”,極似金刀,有“鷙鳥乍飛”般蓄勢升空的迅疾意態(tài),絲毫不似唐碑捺腳平出或順勢向下的法度謹嚴的情調。
總的來看,《李璧墓志》用筆以方筆為主,圓筆為輔,方中有圓,圓中帶方,若意在由用筆徵其神韻,大要順應其勢,方致“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之境。
(二)結體
結體與“勢”之趨向關系密切,“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睆垜循徳啤绊毲簏c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據(jù)《論用筆十法》,選自《歷代書法論文選》兩條文獻,我們把結體分作偃仰離合之勢、上覆下承之勢。
1、偃仰離合之勢
偃仰。偃仰即俯仰,《李璧墓志》中橫向筆畫較多的字的結體偃仰之勢表現(xiàn)力最強,如“理”中橫畫全呈左低右高狀,兩豎沿逆時針略做傾向,而不是完全垂直;又如“言”,橫畫左低右高,豎畫逆時針往右擺,而除主筆長橫外的剩余部件略往右移,故此字雖左低右高,但因左側筆畫份量少,右側筆畫份量多,仍能立得住,陳繹曾有言:“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態(tài)?!盇、但是,《李璧墓志》并非一昧從不平正求結體之趣,此志不乏形體平穩(wěn)、體態(tài)端莊的字例樣式,如“物”,端穩(wěn)的結體與尚法的唐楷相差已不大。
離合?!独铊的怪尽酚须x合態(tài)勢的字例眾多,試舉兩例以為典型。第一例,如“春”,撇捺開張往背向延伸,奮筆揚波,是為離,上部三橫間隔不大,較茂密,下部“日”部件緊緊上靠,使得此字中宮緊收,是為合,此類樣式在撇捺開B、張的字中常見。第二例,“逆”,上部作“羊”為異體字寫法,該部件三橫很綿密,為合,而中豎拉長,豎畫兩側形成舒朗的小空間,為離,疏密造型突出離合之勢,是為此志結體情態(tài)的另一種體現(xiàn)。
2、上覆下承之勢
上覆下承旨在“遞相映帶”,防止“勢背”。
先看圖二六“書”,上部“聿”部件橫畫拉長,收縮間距,覆于其上,而略向右上傾斜的橫畫為“書”的結體加入欹側的元素,下部“日”部件收縮中央,以小承大,穩(wěn)穩(wěn)地托住“聿”部件,于險中微妙處求穩(wěn)。同樣的欹側造型,在圖二七“翼”中的上覆下承之勢卻不一樣,其底座由距離間隔較大、書寫外張的兩點構成,更寬敞的底座能夠更穩(wěn)當?shù)爻凶」P畫眾多的上覆部件。二字是《李璧墓志》于“險”、“穩(wěn)”兩極臻自上覆下承勢態(tài)的代表,外形有異,情理皆通。
(三)章法
章法考究的是對通篇布局的把握,是形式構成諸要素的整體呈現(xiàn),前述種種均可視作章法的子集,《李璧墓志》中,章法與勢之運動要素關系值得探討一番。
圖二八是《李璧墓志》拓片的幾個局部,此志有細線界格,但志文卻并非完全落在格子正中,大量字例落在格內偏上方,也有少數(shù)在格中靠下,或左或右,隨機排布,甚至有的字部分筆畫伸出格外,結合方圓并用、文質交融的用筆,正側兼?zhèn)涞慕Y體,章法呈現(xiàn)出一派有法而不泥于法、靈活生動的氣質,生機勃勃,宛若初長成人的少年,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動感十足。
通過分析用筆、結體、章法中具備的“勢”的要素,我們認為《李璧墓志》具有靈動的氣質、顯出旺盛的生命力,六朝畫家謝赫論畫高標“氣韻生動”,強調畫當流露生氣,不僅是畫,此四字亦是整個中國古典文藝理論的不二箴言,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今天作為書法學習范本的《李璧墓志》,同樣具備“氣韻生動”的最高審美意趣。
三
我們將書法形式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與“勢”之四要素運動、力、速度、趨向結合,展開分析《李璧墓志》之“勢”,從形式出發(fā),借鑒古代書論,嘗試性地用具象的美學語言概括此志的藝術價值。但不是說這項工作已經(jīng)完成:
一、從材質和勒字方法來看,作為石刻的《李璧墓志》以刀上石,深埋底下與出土面世已愈1500年,無論出土時保存多么完好,千年光景,各種因素致?lián)p致泐并不奇怪,今人取法石刻范本時須辯證看待刀筆的差異。同樣,我們將石刻當作分析對象時,也需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殘損、石刻與墨跡的轉換令我們分析此志的美學意涵變得困難重重,科學的學術研究強調實證,故我們的研究,是在實物和傳統(tǒng)書論基礎上的闡發(fā),寧愿不充分也不逾雷池半步。
二、從書體和書法來看,立于520年的《李璧墓志》是留有古意、發(fā)育不充分的楷書,根據(jù)地域又稱魏碑,與之同期的大量摩崖、墓志等非墨跡書法自清代碑學興起以來已被學界承認其藝術價值甚至書學價值,隨著《李璧墓志》在當代的關注度逐漸甚高,特別是被不少書法家當作書寫參賽作品的取法范本,雖然康有為已提出此志能與《張猛龍碑》較高下的觀點,但時至今日,卻仍然缺乏《李璧墓志》與其他時代接近、風格有同、地域關聯(lián)度高等不同因素的魏碑書法從學術層面做充分比較的代表性論文,故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并期待更多優(yōu)秀學術成果的出現(xiàn)。
書法兼具藝術、哲學、社會、歷史等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交叉度極高,因邏輯起點不同,強調實證的科學學術和強調想象力的美學總有某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此無意回憶整個學術史,正所謂“反者道之動也”,事物矛盾的雙方又往往指引著我們追逐真理,本文不是強硬地界定《李璧墓志》的美學價值,而是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分析,去品位作為書法藝術的《李璧墓志》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高妙境界?!坝^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逼肺粫?,切記暖暖姝姝,淺嘗輒止,當收斂浮躁,歸藏萬物于胸,用生命去體味,這也是撰寫本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