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
前 言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活動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帕格尼尼鋼琴練習曲《鐘》是被音樂界公認為最難的技巧性練習曲之一。無疑,該曲囊括了諸多艱難的鋼琴技巧。個人認為技巧尤為重要,但是與此同時,演奏者也應高度重視本曲的音樂內涵(雖不可否認有著高超技巧的演奏者可以在舞臺上成功駕馭這首練習曲)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代表性人物,生前創(chuàng)造了許多鋼琴代表作,是鋼琴界的大師,鋼琴語言的多樣化更是體現(xiàn)了較強的鋼琴展現(xiàn)能力,是自由幻想的藝術界大神,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個性化的作品創(chuàng)造。李斯特鋼琴作品創(chuàng)造類型多樣化,鋼琴的改編中結合原曲音樂的古樸性,集中體現(xiàn)鋼琴技巧的多樣化,賦予鋼琴較強的表現(xiàn)力。李斯特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鐘》,從演奏方法,演奏技巧上都極具代表性。
一、李斯特的簡介
弗朗茨·李斯特1811 年10 月22 日生于匈牙利艾登布魯克的小鎮(zhèn)雷丁,幼年即為神童,7 歲的時候便開始作曲,9 歲時舉行第一場鋼琴獨奏會。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代表性人物,生前創(chuàng)造了許多鋼琴代表作,是鋼琴界的大師,鋼琴語言的多樣化更是體現(xiàn)了較強的鋼琴展現(xiàn)能力,是自由幻想的藝術界大神,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個性化的作品創(chuàng)造。李斯特鋼琴作品創(chuàng)造類型多樣化,鋼琴的改編中結合原曲音樂的古樸性,集中體現(xiàn)鋼琴技巧的多樣化,賦予鋼琴較強的表現(xiàn)力。他不僅注重鋼琴技巧的有效性創(chuàng)新應用,同時深層次的揭示音樂思想,做好音樂作品的設計和創(chuàng)造。在他的12首高級技巧練習曲中,《鐘》改編自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xié)奏曲》中的第三樂章,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為這首樂曲中體現(xiàn)了高超的鋼琴技巧水平和李斯特極富有生動形象的創(chuàng)作水平。
二、作品《鐘》的演奏風格與背景
(一)作品的演奏風格
1.節(jié)奏方面
這首曲子的拍號是6/8 拍,其節(jié)奏特點是強弱弱次強弱弱,之所以用這個拍號,筆者認為是因為只有通過6/8 拍節(jié)奏的律動感才能表現(xiàn)出鐘有規(guī)律并且靈活轉動的特點。當然,想要把這個節(jié)奏特點清晰地彈出來,除了頭腦里有這個概念之外,心里也要有這個感覺,然后再通過手指把它彈出來。尤其要注意對這個次強拍的準確把握,表達既要清晰又要自然,不能忽略,也不能彈得過重。
2.聲音層次方面
這首曲子里面的音符幾乎涉及鋼琴所有的音域———低、中、高,我們知道鋼琴本身聲音的特點是:低音厚實,中音飽滿,高音明亮,作曲家正是抓住了其特點,所以非常分明地用音樂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如:開始和中間都在高音區(qū)(明亮的音色)來表現(xiàn)鐘的形象———高貴、華麗,中間的高潮部分運用顫音技巧夸張地表現(xiàn)鐘運動的靈活性,最后通過piumosso 速度和高音、低音的八度進入高潮部分,最后以Animato 速度和ff 力度的和弦來結束全曲。
(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弗朗茲·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是19 世界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據(jù)史料記載,1831 年3 月,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會之后,對他精湛高超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技藝驚嘆不已,決心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創(chuàng)作了全名為《依據(jù)帕格尼尼的“鐘”而創(chuàng)作的華麗的大幻想曲》。此作品寫于1838年,于1840 年,由布萊特科布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題獻給舒曼的夫人,杰出的鋼琴家克拉拉(Clara Schumann)。其中,第六首《鐘》(La Campanella)是一首非常膾炙人口的炫技型鋼琴練習曲。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鋼琴家把這首曲子作為保留曲子之一,并經(jīng)常列入他們的音樂會節(jié)目單中。這首作品包含而且集中體現(xiàn)了很多艱深的鋼琴技巧。
三、《鐘》的炫技性演奏分析
聽過李斯特作品《鐘》的人,無不對他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術和演奏技術驚嘆不己。
樂曲的開始有著簡練的前奏,清脆悅耳音色表達出了明顯的鐘聲效果,主題性的交替和變換,給人一種鮮明的鐘聲和逼真的鐘聲傳遞。從樂器演奏的角度分析,更是給人獨特的變奏手法,體現(xiàn)出華麗的演奏技巧,襯托出獨特性的鐘聲效果。演奏中主題的變換,不同的演奏手法,體現(xiàn)了獨特性的鋼琴演奏技巧,給人回味無窮的聽覺感知。本章節(jié)對李斯特作品《鐘》的技術難點做出了具體的分析,并提出了解決方法。
(一)遠距離音程的跳躍
李斯特《鐘》有著遠距離音程敏捷跳躍的特點,開頭的右手旋律采用高八度音,模擬鐘聲跳動的聲音,同時左手采用琶音織體襯托主旋律。在演奏中開頭很重要,其難點之一就是十六分音符的遠距離跳躍,彈奏要堅實,并注重表情的和諧融入,借助于手指的高低音移動,和手腕的逆時針畫圈運動,實現(xiàn)手指、手腕、眼睛的精確配合。
樂曲中還存在雙手交替的快速彈奏,建議采用肘部發(fā)力,將周圍和手掌看做一個整體,身體前傾,控制好雙手的協(xié)調性,彈奏要均勻。最難的段落在尾聲的雙手遠距離跳躍,練習時眼睛要提前看好位置,依靠熟練的記憶,靈活的手腕運動,來完成快速而準確的遠距離跳躍。從而在鋼琴上演奏出交響樂的感覺。
(二)單音反復輪指
在樂曲的中段部分,音樂流暢變化,在演奏中,要求右手能夠迅速巧妙更換指法實現(xiàn)音符演奏變換,在快速彈奏時,需要平穩(wěn)彈奏每一個音符,保持手臂放松、貼近琴鍵,不僅需要反復彈奏1,2指同音,同時還需要去彈奏5指高音部分。建議手臂保持不動,做好一個支撐,靠手腕的左右運動來帶動手指,再加上手指在快速的伸縮運動中精確的彈奏出高音部分,使旋律色彩豐富多樣。
(三)快速的八度重復音
在《鐘》最后高潮部分,采用八度震奏演奏。建議手腕固定不動,結合手指和手腕的和諧配合,確立為一個整體的結構,由肘部進行發(fā)力,手腕放松,在一次八度彈奏之后,有彈性的進行離鍵,進而快速的彈奏下一個八度。富有彈性的演奏,給人明亮而結實的聲音,配合踏板,展現(xiàn)出強大的音響共鳴,營造出宏偉的音響效果。
(四)單手同時重復旋律和顫音
單手同時彈奏顫音和旋律,并且要求在較長時間彈奏,還需要增加感情色彩。右手的3,4指彈奏顫音,本來就相對薄弱一些,單手彈奏顫音時,1指還要彈出旋律,難度相當大,對3.4指的獨立性要求也十分高。在彈奏時需要控制力度和音色,手指輕柔,結合顫音的相關技巧,均勻而有表情的彈奏,同時要控制好彈奏的力度和音色,體現(xiàn)出旋律的律動性。
(五)音群的快速跑動
在華彩的經(jīng)過句中,存在快速音群跑動。在技術處理中,一般采用非連音觸鍵法,指尖快速下滑,增加手指力量,在觸鍵后手指快速離開,保持音色清晰,給人透明和輕巧的音色效果。雙手交替的彈奏,要注意用力的均勻。在彈奏中,快速音群的跑動容易引起手臂僵硬。在練習時需要及時調整,避免影響彈奏速度。演奏每個音要清晰且有顆粒性,一氣呵成,不可有停頓或漏音之處。演奏者還可以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增強表現(xiàn)力,根據(jù)自己對樂曲的感受進行演奏。如果僅僅重視技術方面,會導致樂曲單調呆板,因此演奏者應結合自己的想象力,生動的表達出樂曲。
結 語
李斯特個性化的作品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鋼琴語言,精湛的演奏技術,賦予了鋼琴較強的展現(xiàn)能力,是不折不扣的“樂器之王”。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打破了一貫的墨守成規(guī),加入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與情感,注重鋼琴技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同時深層次的揭示其音樂內涵。李斯特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領域,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他令人驚嘆的演奏水平,在當時達到了鋼琴演奏極高的境界。他自身先進的音樂思想和高超的技術能力,更是彰顯出個性化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