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馨
摘要:奧地利著名電影導演邁克爾·哈內克作為全球影壇僅有的八位兩次問鼎金棕櫚獎的電影哲人之一,其影片的藝術造詣和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受精神分析學及存在主義哲學觀念的影響,其影片往往圍繞中產階級家庭展開,表現(xiàn)困窘的生活狀態(tài)、高度緊張下的心理危機以及精神殘缺的個體生命,從而對現(xiàn)代人生活失序、精神失常的困境發(fā)出叩問,并試圖探究其根源。本文以邁克爾·哈內克所創(chuàng)作的影片為研究對象,對導演的個人風格展開論述。
關鍵詞:邁克爾·哈內克;導演風格;精神分析學
一、邁克爾·哈內克電影主題與風格成因探討
(一)探索人類生存困境的主題呈現(xiàn)
縱觀邁克爾·哈內克的作品,無論是冰川三部曲,亦或是問鼎金棕櫚大獎的《白絲帶》或是《愛》,都緊緊圍繞家庭這一固定話題展開,尤其是透過中產階級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來展現(xiàn)人類精神危機與生存困境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從個人心理與社會根源的角度出發(fā),挖掘其中的深層原因。因此,我們往往能體會到這位導演以犀利的鏡頭語言,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身份個體的命運呈現(xiàn),來直擊社會的陰暗面,并在大膽揭露的過程中反思現(xiàn)代文明的弊端。例如,在導演的作品中,有關于“人性本惡”的思考,無論是《大快人心》中兩個以借蛋為由,闖入喬治家庭的男孩展開的變態(tài)殺人游戲;亦或是《白絲帶》中小鎮(zhèn)里制造恐怖事件,并殘害生命的兒童,導演都在試圖通過一段段驚心動魄的影像畫面,為觀眾揭示了人性丑惡的一面,從而昭示著中產階級的道德危機,并追根溯源,悉數(shù)著人類的罪惡。
(二)理性客觀的敘事策略
邁克爾·哈內克的作品雖大多圍繞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展開,產生“形而上”的思索,但他的敘事策略卻往往是理性而客觀的。正如他對于敘事空間的把握,在室內空間上,往往將人物的活動局促在狹小的一隅之中,無論是《隱藏的攝影機》中喬治·羅朗兒時殺死同伴的陰暗小屋;亦或是《愛》中女主人公彌留之際的病房,都通過相對封閉的空間帶給觀眾莫名的緊張與局促感。恰相反,在室外空間的展現(xiàn)上,導演又有意識的運用遠景或大遠景鏡頭來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空闊遼遠,而人物所占的面積卻是小之又小,兩相對比之下,襯托了人類的孤獨、渺小與社會或自然環(huán)境力量的強大。正如《鋼琴教師》這部影片,艾瑞卡與男友爭執(zhí)后倉皇逃跑,這時在對室外空間進行展示時,便拍攝了漫天的白雪,空曠寂靜的溜冰場只有艾瑞卡一個渺小的背影,而這片沉寂的白色仿佛具有吞噬人心的力量,一種孤寂荒涼之感油然而生。
(三)陰郁冷峻的視聽風格
與展現(xiàn)人類生存困境和理性客觀的敘事策略相得益彰的便是哈內克冷峻、陰郁的視聽風格展現(xiàn),它們三者互為表里的呈現(xiàn)人生的殘缺鏡像。整體來看,哈內克的影片在色調的把控上緊緊圍繞灰色、白色和黑色等三種冷色系展開,從而使得整部影片透露出冷漠、孤獨與壓抑之感。正如在《狼族時代》這部影片中,導演在拍攝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用濾鏡過渡掉鮮艷的顏色,從而使得大部分的室外景觀呈現(xiàn)了灰蒙蒙的一片,由于大面積的灰色會帶給觀眾無限的距離感,從而在觀影的過程中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冷漠的感情油然而生,而這樣的內心體驗恰恰與這部作品欲要表達的主題緊密相關。又如《白絲帶》這部作品,無論是環(huán)境場景中有意識的灰白影像處理,亦或是劇中人物所穿戴的服飾,都緊緊圍繞灰色、白色和黑色這幾種色調展開,因此同樣展現(xiàn)了導演一以貫之的陰郁冷峻的視聽風格。
二、邁克爾·哈內克電影主題與風格成因探討
(一)兒時父愛的缺席
童年經歷往往與藝術家審美心理的建構與作品風格的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童年的創(chuàng)傷更是對導演作品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哈內克出生于慕尼黑的一個普通家庭,在未滿三歲時父親便離開了他和他的母親,因此在導演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父親這一角色往往是缺失的。這一點在導演的作品中有著充分地體現(xiàn),因為他所塑造的父親形象從未完美,或者僅僅作為一個身份符號。
(二)戰(zhàn)爭的洗禮
無論是對于導演、作家亦或是其他的創(chuàng)作人員來說,作品風格的形成不僅與其個人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同樣還和他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受二戰(zhàn)影響,戰(zhàn)后的西方社會彌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悲觀情緒,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存在主義哲學的觀念與精神分析學的相關理論共同影響著文學、藝術學等各個領域。身處其中的哈內克同樣也被席卷進來,因此受存在主義哲學觀念的影響,在導演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便是人生虛妄、生命孤獨、精神困頓的主題展現(xiàn)。
三、結語
縱觀哈內克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導演始終遵循現(xiàn)代主義的美學觀念,圍繞“人性”這一“元問題”展開思考,從而表現(xiàn)了生命虛無、人生孤獨的主題思想。正如著名電影導演和電影理論家雷諾爾所表述的,所謂“作者導演”一輩子只拍攝一部影片,而其它作品不過是這一作品的延伸與拓展。邁克爾·哈內克恰是這樣一位“電影作者”,他用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手法,完成對于人類精神世界和生命本源的追問,從而使得這位導演在電影的發(fā)展歷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李廣元.邁克爾·哈內克電影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德亞歷山大霍爾瓦特.哈內克密碼——與〈白絲帶〉導演談電影行業(yè)、理論和實踐[J].吉曉倩譯,世界電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