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王陽 王遠晴
摘要:志愿服務是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該重視起來的一項無償工作。新時代要求新青年“有理想,有擔當,心中有方向,腳下有力量”。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yǎng)自己高潔的操行和淳樸的情感。因此,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能力變成了尤為重要的課題。在培養(yǎng)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方面,不可操之過急亦不可拖泥帶水,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完整健全的志愿服務機制,做到讓大學生有制可依,有制可循。從根本上保證大學生志愿者的根本利益。此文通過各地高校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況來著重分析地方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者服務內容、形式、機制上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學生志愿服務;自主志愿;健全志愿服務平臺
大學生是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載體,志愿服務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志愿者是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他們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覺悟、關心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在校大學生組成,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自己的技能、白己的資源和善心為他人、社區(qū)、社會提供非盈利性、非職業(yè)化援助。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切實參加志愿活動為需要幫助的老弱殘幼送去生活上的關懷和心靈上的關愛。
自1993年,團中央發(fā)出的文件—實施中國志愿者行動,邁入21世紀后,大學生志愿者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從中也能看出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以我所在的吉林建筑大學為例,其中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志愿者協(xié)會為吉林建筑大學心語志愿者協(xié)會,其中,男生比例為42%,女生比例為58%?,F(xiàn)在的大學生志愿者中男生比例逐年增加,
在華南農業(yè)大學2011年的隨機調查抽樣中顯示,愿意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比例占82.6%,在過去的生活中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同學占全部同學的64.0%,在這些同學中參加過3次或3次以上志愿服務的同學占22.2%。江西六所地方高校的問卷調查顯示68.4%的受訪者曾經參與過志愿者服務活動并在活動完成后依然擁有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不同專業(yè)領域對于志愿服務的堅持率并不相同。
73.2%的大學生表示相信通過志愿者服務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感,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有36.8%的同學參與志愿服務只是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可,提高自己的自信。大學生志愿者可以通過參加志愿者活動來了解社會并提前為自己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找到了一個平臺。目標明確的志愿者在參加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以達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28.7%的志愿者表示沒有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務記錄體系,這就表明有一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在完成志愿服務工作后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記錄。雖然絕大部分志愿者認為參加活動的過程遠比記錄在冊的名譽更重要。但這種不完善的記錄不僅對志愿者個人產生影響,更反映出活動的不規(guī)范性,同時也是社會對志愿服務個人不重視的一種表現(xiàn)。這會大大影響大學生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有34.3%志愿者表示自己了解到志愿服務活動是通過新生入學時的百團大戰(zhàn),隨后便沒有關于志愿服務組織的信息,如果想加入志愿者組織需要自己搜索,并沒有一個完善的志愿服務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志愿服務的相關信息。有的同學表示高校志愿者協(xié)會在志愿者選拔階段,存在信息發(fā)布不及時、選拔標準不夠明確的問題,為此,我們向高校志愿者管理層進行了解,采訪的負責人表示由于學校要求和自身條件問題只能在小范圍內宣傳自己的活動,所以志愿服務組織無法在大學里被所有同學熟知,所以導致選拔的透明度不夠。[1]
基于此項研究,我們總結了幾點關于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的策略如下:
1.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務組織宣傳機制。
鑒于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重要作用,理應把弘揚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務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幫助大學生樹立“志愿者既是奉獻者又是受益者”的理念,同時宣傳中要注重志愿精神教育中的體驗功能。如設置志愿服務專門課程。以公共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對大學生授課,加深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提高大學生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認識;開展志愿者服務專題講座宣傳志愿服務先進典型,進行志愿服務創(chuàng)意征文、文藝演出等比賽,積極傳播志愿服務理念,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熱情。[2]高校也可以通過將志愿服務與大學生的德育分掛鉤的方式來督促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工作。但更多的還應該是讓大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他們認識到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只有認識到重要性和正確性才能產生相應的行為。因此,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機制尤為重要。
2.將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與大學生的專業(yè)聯(lián)系起來。
我們可以向與志愿服務工作專業(yè)對口的大學生(例如社會工作專業(yè))介紹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向他們推薦我們的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鍛煉大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他們走入社會工作打好基礎。
3.建立固定的志愿服務基地。
實踐表明,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高??膳c城市社區(qū)、農村鄉(xiāng)鎮(zhèn)、工礦企業(yè)、駐軍部隊、社會服務機構等,建立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基地,爭取每個院系、每個專業(yè)都有相對固定的基地。圍繞基層對畢業(yè)生的能力需求,開發(fā)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實踐課程的同時,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計劃。[3]通過見習,基層單位可優(yōu)先選擇畢業(yè)生,并且與本單位人才培養(yǎng)計劃接軌,不但可以節(jié)約大量招聘成本,而且對于參加見習的高校畢業(yè)生,也可以減輕心理負擔,找出自身的不足,有益于雙方的接受。
4.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鼓勵機制。
志愿服務雖然是無償?shù)墓ぷ鳎珜W校甚至國家應該給予志愿者一定的鼓勵。雖然大學生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的初衷并不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報酬,但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對等的獎勵。一方面可以促進大家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另一方面可以讓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的志愿者心靈得到一定的慰藉。大學生的經濟尚未獨立,如果在獻出愛心的同時又要花費一定的金錢,久而久之志愿服務就會變成一座無人觸碰的冰山。只有完善志愿者獎勵機制才能更好的激勵大學生志愿者積極踴躍的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
青年志愿者活動是倡導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社會風氣,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一項十分高尚的事業(yè)。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的傳統(tǒng)美德,是非常有希望的事業(yè)。努力做好這項事業(yè),有利于全社會樹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新風范。這是當代大學生的行動指南,是當代青年志愿者肩負的使命。[4]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動員必須建立在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之上,這既是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原則,也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所具有的基本權利。作為一種自主選擇,高校應當幫助大學生深刻了解志愿服務的內涵和意義,大學生只有在深入了解志愿服務的基礎上作出選擇才是真正的志愿服務。
在大學生中開展志愿服務教育,引導大學生有效參與是大家的共識,也是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認知水平、根本改變“走過場”現(xiàn)象的關鍵。當然,國家相關部門繼續(xù)研究、出臺、落實系列政策法規(guī),更是大學生志愿服務乃至我國志愿服務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前提。[5]
參考文獻:
[1]關于地方高校志愿者服務機制建設的調查研究 第29卷第4期?2010–12
[2]高和榮 文化志愿者隊伍的建設與完善—基于廈門的研究[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6
[3]于琳 大學生志愿服務調查:以山東大學為例[J].重慶社會科學.2009(2)
[4]關于大學生對青年志愿者的看法的調查報告
[5]張曉 爭取解讀大學生志愿服務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