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菊
摘要: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幼兒園、社會的呵護關愛,教室、家庭給予孩子春天般的溫暖和鼓勵,孩子就會在每天的進步中不斷成長。
關鍵詞:蝸牛;教師;孩子
孩子是慢慢養(yǎng)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他需要我們細膩、耐心的呵護。正如臺灣作家張文亮的《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中講述的一樣:上帝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guī)е恢晃伵Hド⒉剑晌覅s嫌他爬的慢,催他、唬他、責備他、放棄他,任他往前爬。忽然,我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體會到了這些以前沒有的東西,我恍然大悟,原來是上帝叫蝸牛帶著我去散步。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不正是文中提到的那位牽蝸牛散步的人嗎?我在一遍一遍的閱讀中不斷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深刻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源于教師和家長的鼓勵及平和的心態(tài),這不僅只是個教學方法問題,還是一個情感傾注過程,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
一、放慢腳步,學會欣賞孩子的點滴進步
工作中我覺得老師嚴格要求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不會的時候,我會去責備他,此時難免會心情急躁、焦慮和不耐煩,恨不得抱著、背著她,替他往前走,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蒙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到孩子眼中的歉意,也看不到孩子其實已經(jīng)很努力了,更看不到沿途美妙的風景,最后孩子受傷,自己疲憊,弄得“兩敗俱傷”;而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于是讓孩子在學這學那中給了他們太多的壓力。這樣教師和家長都嚴格的要求著孩子,無形中把自己主觀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然而我們卻很少去了解過孩子的內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此時孩子就是那只可憐的“小蝸?!?,無論他怎么努力,怎么用功,只要沒有達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得到的總是責罵。其實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善于分享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所有快樂,分擔孩子的擔心、憂慮、不安和煩惱,和孩子做好朋友,走進孩子童話般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起笑一起哭,傾聽他們的心靈之音,讓他們感受心與心碰撞產生的溫暖,感受到我們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帶來進步的快樂。
在我們剛招錄的中八班,就有許多這樣的“小蝸?!?,他們多數(shù)來自農村沒有上過幼兒園,因此只會講本民族語言。來到新的環(huán)境中,他們與別人相比就落下了一大截,活動中他們聽不懂,但他們樂于觀察模仿,有時會用求助的眼神期待老師的幫助,有時伸手求助旁邊的同伴,這樣在堅持入園的不斷學習中,他們各方面的進步都很明顯,不僅喜歡上幼兒園還慢慢跟上了同伴的節(jié)奏。正如只會講彝族話而父母又不識字的陸玉馨小朋友,即使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點名時她還是急得滿臉通紅,半天說不出來一個字,可越著急越說不出來,有時甚至會流出自責委屈的眼淚??吹剿@個樣子我心里很難過,但我相信“笨鳥先飛”和“賞識教育”的道理,于是首先給她樹立自信心,說不出來沒關系,說不完整慢慢練,于是我就利用生活中的許多契機隨時引導她,從學說單個的字到詞語,再到一句話,在慢慢的說中培養(yǎng)自信。另外,我還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向他們介紹一些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進而家園同步共同引導孩子。如從入離園的“老師好”、“媽媽再見”開始教他學說普通話,從晨間點名中引導她認識學說相關的動植物,進餐和吃水果中讓她學會大膽正確、簡單表述自己的想法,從握筆開始學畫簡單的線條、圖形,從聽口令走步起引導她學會聽音樂到上臺跳集體舞等,在不斷的慢慢的引導中她的進步很大。記得第一次上臺唱歌時,她的聲音是顫抖的,小臉憋得通紅,由于緊張和膽怯,語言不連貫而且民族音很濃,兩只小手也不知該放哪里。我及時蹲到她身旁把手搭在她肩上輕聲陪她唱完第一首歌,并表揚她唱得很棒,請大家鼓掌,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接下來我又邀請她在臺上帶領大家一起再唱一首歌,這次她自信大方了許多,在掌聲中她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然后又引導她獨立大聲的給大家再演唱一首歌,這次不僅聲音好聽而且還有簡單的動作,唱完我沒忘邀請她下次再給大家表演節(jié)目,她笑著的點點頭,最終在掌聲中她開心的回到了座位上。從此她上臺表演節(jié)目都大膽主動了許多,發(fā)音也清楚了,而且唱歌的音很準??梢娊處煹囊龑Ф嘀匾?,言語的暗示有多奇妙,你說孩子是什么,她就會成為什么。
二、放平心態(tài),正確看待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學習的過程,正是他采用的最為自然的、自主的學習方式。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原因使得老師和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給予孩子慢慢來。于是難免都跟在孩子的后面,拼命催促孩子前行,只追求速度,不看過程,讓自己和孩子都錯失了很多人生的美麗風景,讓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成了相互折磨的時間。
其實孩子的到來對于父母來說,是上天賜予的最好的禮物,他們的到來,可以讓老師和父母成長成為更好的人,也能帶給班級和家庭無法言說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動手能力、協(xié)調能力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和遺傳及后天的培養(yǎng)有很大關系。如果孩子活潑、自信,則這個家庭一定非常和睦、民主;如果孩子霸道、無規(guī)矩,家庭環(huán)境一定是無原則的溺愛和妥協(xié)的;如果孩子膽小、缺乏自信,可能老師和父母親在平時對孩子的關愛和呵護就較少。所以老師和父母要正確認識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孩子的愛好和天賦等,確定一個合理、現(xiàn)實的期望值,就像蝸牛一樣和孩子一起慢慢來,學會看到孩子每天的點滴進步和成長時就生出更多的幸福感。另外,和孩子在一起時應當有一顆感恩的心,當小家伙來煩我們的時候不要動不動就發(fā)火,即便聽他們哭鬧,也許是一種幸福!也許是一種成長!
總之,無論作為父母還是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特點進行相應改變,只有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易于接受,同時也會及時學到應該掌握的東西。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讓我們步調一致,雙方都放慢腳步,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足,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真正做到: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不逼迫,不催促,陪她一起慢慢兒快樂的成長,千萬別讓孩子成為一只流淚的蝸牛。
參考文獻:
[1]張文亮《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caige3336|2019-01-29
[2]陳麗《發(fā)揮賞識教育的魅力促進班級管理的工作》 ? ?[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