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古老的生物區(qū)系起源,而植物區(qū)系及其植被類型的形成和發(fā)展,無不與自然歷史條件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與近代的地貌、氣候、土壤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擁有連續(xù)完整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植被;幾乎擁有除極地凍原以外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植被類型……而正因為多變而復雜的自然環(huán)境,讓中國成為世界十分之一植被物種生存的家園。這里孕育著多姿多態(tài)的植物種類及其所組成的植被類型,也讓中國成為許多珍稀植物唯一的生存家園。
以下幾個故事,就講述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生存保護狀態(tài)。
大花黃牡丹生態(tài)調(diào)查
那是在2015年,聽說我們要去找“大花黃牡丹”,朋友以為我們要去參加花展。“什么?你們?nèi)ノ鞑??西藏還有牡丹?”在朋友們的一片疑惑聲中,我們來到了西藏米林。
其實不需要那么多科學名詞或者數(shù)據(jù),只要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足以說明大花黃牡丹的身份了—這種野生植物,可以稱得上比大熊貓更瀕危!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有一套對于物種瀕危等級的判定方法,除了“滅絕”和“野外滅絕”之外,野外可以見到的動植物,瀕危等級最高的稱為“極危”,其后才是“瀕?!薄耙孜!薄敖!钡?,等級越高,面臨滅絕的風險也就越大。經(jīng)常被人掛在嘴邊的丹頂鶴屬于“瀕?!钡燃墸笮茇堄伞盀l?!苯抵痢耙孜!保禧q是更高等級的“極?!?。我們來調(diào)查的大花黃牡丹,所處的等級就是“極?!薄?/p>
然而“極?!钡拇蠡S牡丹,并不在中國正式的保護植物名單里,因為這里面有個誤會。從前,大花黃牡丹這個物種,被看作和“紫牡丹”屬于同一物種,只是這個物種有許多表現(xiàn)形態(tài),花色的差異、形態(tài)的差異,都屬于正常變異范圍之內(nèi)。后來大花黃牡丹雖然被植物分類學家證實,應為獨立物種,但中國的植物保護名單,卻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也就沒辦法給大花黃牡丹一個“名分”。
此行,我們不僅來為大花黃牡丹拍攝照片,而且要進行多方面的生態(tài)考察,包括它所生存的環(huán)境、周圍的伴生植物、與紫牡丹的區(qū)別等??疾熘校覀冞€提出了一些關于大花黃牡丹的傳粉方式、種子傳播方式等的假設,以便后續(xù)進行進一步研究。作為原生物種,大花黃牡丹若用于育種,還可能培育出更多觀賞牡丹品種來,這也要求我們對它的生長、繁殖、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情況,做深入研究。
我們?yōu)槭裁磿x擇米林縣?因為,在全球范圍內(nèi),大花黃牡丹的分布,僅在西藏林芝地區(qū)而已,米林縣就是最集中的分布地。
在曾經(jīng)無人管護的歲月里,大花黃牡丹一度面臨滅絕的風險,而后因地方政府及時制定了保護措施,將大花黃牡丹的重點群落圍擋起來,杜絕牲畜啃食踐踏,這一物種才漸漸得以復蘇。
追尋“喜馬拉雅藍罌粟”
“你最想看中國的什么植物呢?”與歐洲的一位植物學研究人員交流時我們曾問她。
“當然是‘喜馬拉雅藍罌粟’!”她興奮地說,“雖然在植物園里看過,但我想去看野生的‘藍罌粟’!”
所謂“喜馬拉雅藍罌粟”,指的就是綠絨蒿屬植物。綠絨蒿屬罌粟科,是真正的罌粟的表親,全球有數(shù)十種,絕大多數(shù)的種類集中在喜馬拉雅山區(qū)。有些綠絨蒿的種類在青藏高原比較常見,比如總狀綠絨蒿、藿香葉綠絨蒿。有些綠絨蒿的花朵并非是藍色的,比如開黃色花的橫斷山綠絨蒿、全緣葉綠絨蒿,開紅色花的紅花綠絨蒿等。由于西方園藝學家最初帶走的是開藍色花的大花綠絨蒿,并成功培育出了園藝品種,在歐洲推廣,所以西方人說到綠絨蒿,還是習慣將之稱作“藍罌粟”。
在中國,曾經(jīng)只在少數(shù)植物愛好者之間小有名氣的綠絨蒿,卻因為一次攝影大賽而走紅。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舉辦了首屆“花影炫色”攝影大賽,一改從前植物攝影的思路,鼓勵攝影師們表現(xiàn)植物在原生環(huán)境之中的姿態(tài),并鼓勵他們拍攝珍稀瀕危種類。后來的獲獎作品中,以及集結(jié)出版的畫冊中,有許多青藏高原野花的精美圖片,畫冊的封面就是一株綠絨蒿。
于是喜愛拍攝植物的攝影愛好者們,開始接受了“不要把植物當靜物在室內(nèi)棚拍,而是去野外拍攝植物天然姿態(tài)”的理念,對高原植物的追捧,對綠絨蒿的喜愛,也自那時開始。后來涌現(xiàn)出了許多精彩圖片,綠絨蒿也從一個小眾類群,成了大眾明星。
但綠絨蒿屬植物中,也有一些特別神秘的種類。比如只有在西藏吉隆、聶拉木才能見到的吉隆綠絨蒿。它的花朵是紫紅褐色的,優(yōu)雅而高貴,但卻少有精彩的照片。因為吉隆綠絨蒿的分布地域比較狹窄,并非大眾常去的區(qū)域。
比吉隆綠絨蒿更加難得一見的是毛瓣綠絨蒿。這個物種的模式標本,原本采自拉薩郊區(qū)的山上,但國內(nèi)外許多專家都未曾見過野生的毛瓣綠絨蒿。這個物種雖然有明確的采集記錄,標注了具體的分布地點,卻要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間,先下溝谷,再爬陡坡,全程路途艱險,很難抵達。聽西藏的朋友介紹,這個植物原本不算罕見,但低處的、易采集的,都被采走當作藥材了。只有在非常難于抵達的區(qū)域,還有少量殘留。
尚未經(jīng)過充分研究和評估,這樣的物種就可能與我們永不相見,說來,這才是真正的珍稀瀕危——不為人知的瀕危,才更加值得關注。青藏高原是中國珍貴而獨特的植物寶庫,多種植物僅在那里才有分布,存在著潛在的科研、觀賞、藥用等價值。但怎樣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依然需要我們?nèi)プ龈嗟墓ぷ鳌?/p>
距瓣尾囊草的再發(fā)現(xiàn)
曾經(jīng)一度認為已經(jīng)滅絕的植物,重現(xiàn)于世人面前,無疑是令人感到激動振奮的。
1925年,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從現(xiàn)四川省江油市帶回一種其貌不揚的植物標本。這種小巧的植物,是在裸露的石灰?guī)r縫隙中發(fā)現(xiàn)的。洛克回到美國后,確認這株植物是毛茛科的未知新種,并很快撰文發(fā)表。消息傳來,中國的植物學家也前往江油采樣,卻一無所獲。誰也想不到,這個剛被人發(fā)現(xiàn)的新物種,竟然悄無聲地消失了。它給人類全部的信息,就只有躺在美國的兩株模式標本。此后人們依據(jù)這兩株標本,描述出了一個中國特有的毛茛科新類群—“尾囊草屬”。而這種完全消失的植物也有了中文正式名—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是一種美麗的植物,也是一種神秘且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植物。在人們梳理毛茛科植物發(fā)育系統(tǒng)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個小的只有兩種植物類群的尾囊草屬,是探尋毛茛科演化的一把重要鑰匙。可是消失的距瓣尾囊草,僅憑借由兩株標本獲得的線索,是無法解開這個謎題的。
有一種判別標準:某個物種,在過去的近70年內(nèi)沒有采到過標本,該物種就可能已經(jīng)滅絕。正在科學家一籌莫展的時候,2005年,這種消失了近80年的植物,在江油新建的武都水庫邊被重新發(fā)現(xiàn)了!
與干癟枯褐的模式標本相比,盛開著藍色小花的距瓣尾囊草用自己的美麗,一下就征服了再次看到它的人們。這種美麗的植物就生長在水庫淹沒區(qū)的石壁上。如果不加以保護,它也許會再次從我們眼前消失。為了保護距瓣尾囊草,武都水庫延遲蓄水,政府以及科學家想方設法地遷移保護,希望這種陌生又讓人驚喜的植物能繼續(xù)與人類相伴。
獨特的杓蘭
2016年6月,游人如織的四川黃龍,如仙境的鈣化池邊,有一類珍稀植物在綻放花朵。這類植物的花朵形態(tài)奇特,因為具有形如勺型的囊狀唇瓣,而被稱為“杓蘭”。
黃龍地處“岷山之王”雪寶頂?shù)谋甭?,冬季濕潤,夏季涼爽,生長著眾多的高山蘭花。杓蘭便是這些美麗植物中的一員——深紅濃重的西藏杓蘭、鮮黃清新的黃花杓蘭、小巧精致的無苞杓蘭,點綴在這個天上人間之處。
杓蘭的花結(jié)構(gòu)復雜,為了選擇特定傳粉昆蟲為其授粉,杓蘭演化出了精巧的結(jié)構(gòu)。它的下花瓣演化成囊狀,在上方有開口,口沿內(nèi)翻,可以防止進入花囊的昆蟲逃逸,側(cè)邊兩枚花瓣捧著花囊,頂上如華蓋的上萼片可以為花囊遮風擋雨,而原本兩片的下萼片合生在一起像荷瓣一般托起花囊,堪稱精巧絕倫。
除卻黃龍,中國自東北至西南一線,都有不同種類的杓蘭。北京山間就有大花杓蘭、紫點杓蘭和山西杓蘭,而滇西北則分布著西藏杓蘭、黃花杓蘭、云南杓蘭等種類。它們大小各異,顏色不同,共同特點就是大口袋一樣的花。
蘭科植物是開花植物中花朵演化類型最為豐富的群類。很多蘭科植物都具有美麗的花朵。正因美麗與奇特,蘭花牽動著人們愛美的心,但也給它們自己帶來了潛在的危險。有些蘭花,甚至剛剛被發(fā)現(xiàn)和命名不久,網(wǎng)絡上便可見有人在售賣。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于1999年公布,但蘭科植物并未列入其中。第二批名錄討論稿中,蘭科植物列入其中,但名錄還未正式發(fā)布。因此,野生蘭科植物的保護缺乏法律依據(jù),在執(zhí)法上存在困難。目前,身在黃龍的杓蘭們暫無后顧之憂,人們在黃龍專門建立了野生蘭花保護區(qū),讓它們可以在仙境之地繁衍生息。
珙桐的他鄉(xiāng)邂逅
每年四五月間,幽靜的四川成都西嶺會被春天的新綠籠罩。溪水潺潺的山谷里,回蕩著風的聲音。雨過天晴的時候,從高大的樹冠層上,會有薄而輕柔的花乘風飄下。落花偶爾會被溫暖山谷中吹起的風托迎,仿佛一只只白鴿,優(yōu)雅地在幽靜的山谷中飛翔。這是珙桐在花開花落。
珙桐是中國特有的瀕危樹種,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邊的高山峽谷。這里溫暖潮濕,降雨豐沛。習常的雨,雖可以滋潤萬物,卻也給植物的傳粉帶來不便。珙桐高大而挺拔,花朵集中在樹冠頂層。在四五月間珙桐開花的時候,也正是春末夏初的雨季時節(jié)。珙桐雪白的苞片正是為了適應這種氣候所準備的特殊工具,它像一把白傘為其中的花球遮擋雨水,防止雨水把雄花所釋放的花粉泡漲從而失去活性。授粉成功的花朵,雪白的苞片也不會馬上脫落,它依然可以保護幼嫩的果實不被雨水打落。
大約是珙桐的美麗,讓每一個初見它的人,都會為它的優(yōu)雅所傾倒。歐洲人在發(fā)現(xiàn)珙桐之后很快將其引種至歐洲,并給它起名“鴿子樹”。珙桐種植風摩一時,不僅在一些著名植物園中扎下了根,而且很快出現(xiàn)在歐美許多城市的街頭,隨后又陸續(xù)進入了普通居民的庭院,成了聞名中外的園林觀賞樹。
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在瑞士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在庭院中見到了珙桐綻放的花朵,對這種奇特美麗的花十分贊賞。在得知該樹原產(chǎn)于中國,并且是瀕危樹種之時,他指示有關部門,做好引種和保護。珙桐也正式列入了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名單中。
1982年出版的初中《植物學》課本的封面上出現(xiàn)了珙桐;隨后,中國郵政推出的郵票上,也出現(xiàn)了珙桐。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調(diào)查與宣傳保護,珙桐在中國已經(jīng)是家喻戶曉的珍稀植物。
雖然珙桐在原生地屬于優(yōu)勢物種,但因為它的繁殖和更新能力較差,其種群在逐漸衰老消亡中,因此依舊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而作為一個明星保護物種,以它為旗艦的研究和保護,也讓與之共生的其他珍稀物種收獲了更多希望。
(本報道撰文者系中國知名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