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明朝何良俊的筆記《四友齋叢說》卷三十一,告誡我們,將自己的情緒控制好,是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人問忠靖公夏原吉:人的氣量,是可以通過學習達到的嗎?
夏公回答:當然可以。我年輕的時候,碰到事情,也是經常憤怒的。起初,能做到臉上不憤怒,后來逐漸做到從心里不憤怒,最后,內心已經養(yǎng)成習慣,任何事情,從來都不與人計較。
夏公回答完這些體會后,又告誡道:處有事,當如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碰到事情,如果自己事先內心恐慌,那便是心中無主了!
氣量可以學習,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有人開出治療心痛的方子是這樣的: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余,心疾如失。夏公通過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修身是一件極其難的事,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那種將自己不好的一面臨時藏起來的人,只是偽裝,隨時都可以暴露的。不與人計較,需要氣量。從不與人計較,沒有多少人能做到。
夏公的處事方法,也有極強的人生指導意義。碰到事情,不回避,沉靜待之。這個社會,不發(fā)生事情,那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即便碰到大事,也能當作小事,因為心中已牢牢筑起抵御的堤壩了。
上面兩點的前提為,有責任有擔當,唯如此,才會有良好的心態(tài),足夠的能力,將各種問題處理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