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學家認為,盡管結束越戰(zhàn)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個名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的美國人所起的作用絕不能被忽略。正是他將有關越戰(zhàn)真相的內幕透露給了《紐約時報》,才引發(fā)了“《紐約時報》對簿美國國防部”一案,從而促使美國政府從越南撤軍。因此,他被稱為“改變越戰(zhàn)歷史的人”。
1952年,21歲的艾爾斯伯格報名參加了美國海軍。因為表現(xiàn)突出,他曾任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連長,赴越南前線參戰(zhàn)。由于對越戰(zhàn)的了解,退役后他被聘為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軍事分析員,該公司當時專門為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國務院作越戰(zhàn)形勢分析。
1967年,艾爾斯伯格參與了越戰(zhàn)歷史專題組的工作。這個專題組是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為全面檢討美國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而組建的,目的是想知道美國是怎樣從二戰(zhàn)結束走到了深陷越南的這一步。
作為高級軍事分析員,艾爾斯伯格有機會接觸大量美國國防部機密文件,而在整理這些機密文件的過程中,他被一系列越戰(zhàn)真相深深地震撼了,因為這些文件準確無誤地告訴他,前約翰遜政府的一些高官如何為了一己之私利和政績,一步步地誤導美國民眾支持戰(zhàn)爭,導致100多萬名越南人和36萬名美軍官兵傷亡的事實。此外,文件還披露了繼任的尼克松政府又是怎樣繼續(xù)欺騙美國民眾、隱瞞戰(zhàn)爭真相的。
艾爾斯伯格憤怒了,良知促使他要將這一切公之于眾。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他開始偷拍這些機密文件。當7000多頁的絕密文件被全部收集完畢后,他開始同一些美國國會議員接觸,試圖說服他們在國會公布這些文件,從而起到警告政府的目的。然而,他們對此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愿意拿自己的政治前途作為賭注。此后,艾爾斯伯格受到聯(lián)邦調查局的通緝。在這種情況下,艾爾斯伯格不得不鋌而走險,選擇向新聞媒體揭露真相。
1971年,艾爾斯伯格將他掌握的所有關于越戰(zhàn)的絕密資料給了最敢說話的《紐約時報》。6月14日,《紐約時報》登出這份絕密文件,向全世界公布真相。美國政府在種種行政干預和私人說情均不被理睬的情況下,將《紐約時報》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發(fā)出臨時限制令,在案件審理期間禁止刊登五角大樓絕密文件。此時《華盛頓郵報》接過接力棒,繼續(xù)報道。尼克松政府又把《華盛頓郵報》也告上了法庭。但法庭最后判決的結果是:美國政府敗訴,《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勝訴。
越戰(zhàn)絕密檔案刊出后,在全美引起軒然大波,反戰(zhàn)浪潮遍及美利堅大地的各個角落,要求政府撤軍、懲辦戰(zhàn)爭販子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尼克松惱火不已,他指示聯(lián)邦調查局對艾爾斯伯格實施抓捕。1971年6月下旬,艾爾斯伯格被捕。緊接著,整治艾爾斯伯格的報復行動也拉開了序幕。
在自傳作品《秘密:越南和五角大樓文件回憶錄》里,艾爾斯伯格披露了當時尼克松和基辛格如何試圖通過媒體將他的名聲搞臭的內幕——尼克松說:“讓我們將這個狗雜種投進監(jiān)獄?!被粮竦溃骸拔覀円呀涀プ∷恕!蹦峥怂衫^續(xù)說:“我們要用新聞媒體審判他,用媒體將他整死……明白嗎?”基辛格和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齊聲道:“明白。”最后他們商定,準備將艾爾斯伯格誣陷成一個“吃軟飯”的小痞子。
兩位白宮助理戈登·里迪和霍華德·亨特,先是派手下威逼利誘艾爾斯伯格的心理醫(yī)生,讓他證明艾爾斯伯格是個偏執(zhí)狂,有同性戀癖好,試圖用社會輿論逼艾爾斯伯格自殺。接下來,尼克松秘密找來一幫打手,要把艾爾斯伯格的雙腿打斷,只不過后來事情敗露,才沒有得逞。
最終,他們既未將艾爾斯伯格整死,也沒有將他逼瘋。尼克松政府只能以竊取軍事秘密等12項重罪起訴艾爾斯伯格。如果罪名成立,他將面臨115年的牢獄之災。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尼克松因不久后的“水門事件”下臺,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法官宣布對艾爾斯伯格無罪開釋。至此,艾爾斯伯格重見天日,成了美國人民心中的反戰(zhàn)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