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子
雖然不是每次乘車都有奇遇,但我自覺跟公車頗有緣分,認識一座陌生的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就是乘坐公共交通嗎?在問路、買票的過程中,在搭乘巴士、地鐵、軌道車或輪渡時,你對這座城市已經(jīng)不陌生了,一段緣分也就這樣開始了。
平心而論,即使手機上下載了各種軟件導航,乘公交的難度系數(shù)仍然不小。比如把握方向感,像在泰國、日本等左側(cè)行駛的國家,要乘公交車首先要搞清楚方向。不止一次,我上了車就發(fā)現(xiàn)坐反了,苦笑之余也沒有過多責怪自己,因為思維慣性導致南轅北轍在所難免,就連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因為習慣過馬路先看左面在紐約被出租車撞進了醫(yī)院,可見人之本性難移,逼自己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有多難。
除了認準方向,乘坐公交車保持專注也同等重要,要注意某些線路周末或者節(jié)假日是否不一樣,另外就是避免搞錯名字下錯車。
我第一次到韓國,從機場到酒店乘地鐵,發(fā)現(xiàn)車站上標注的是漢字,可是播報只說韓文和英文,這些迷之設計仿佛是專門考驗外國人的。幸虧我拿著兩份地圖一份英文一份中文,一邊聽播報一邊對,緊盯著地圖一小時才順利到達,當時深感智能翻譯在未來之前途無量。
當然不是每個國家的公車都有清晰的標注,或者像新加坡一樣用英語、漢語、馬來語和印度語多種語言不厭其煩地播報。一次在越南,在網(wǎng)絡論壇上問好了從市中心到胡志明機場的公車,可是到了迷宮般的車站廣場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車。語言不通,也沒有看得懂的指示牌,情急之下,只能在本子上畫了一架飛機四處找人看,才順利地找到了車。
在一些邊遠山區(qū)或者國外,有時候一輛公車上就你一個異鄉(xiāng)人,還要進行下自我心理建設。如果你的膚色、穿著與眾人不同,那請準備接受注目禮,其實大多數(shù)眼光只是帶著善意,探尋和好奇而已。那一刻你會覺得自己和熟悉的世界斷了線,但同時也會有種奇妙的安全感——這么多人去一個地方,公車駕駛員斷然不會像出租車司機般神嘮叨或者繞路。
在某些公交管理隨性的國家,我碰到過司機先吃早飯、下棋、買好報紙、喝杯茶再開車的。甚至有次開到一半,遭到路邊設卡,公車上每個乘客都必須參與當?shù)剡x舉投票才能繼續(xù)行程,還好因為我是外國人,免了投票這個麻煩。
乘公交人多,也沒有私密性,趕上高峰或者熱門線路遇到排隊或者擁擠是日常。但有這么多不便,我還是愿意選擇公交,不僅環(huán)保,而且有些公交工具本身就是景色,如香港的天星小輪、英國的雙層大巴。歌手洛·史都華唱過:“今晚,我會在市中心的地鐵上遇到你嗎?”總是讓人想起來就覺得有畫面感。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